郝方圆

1984 出生于辽宁丹东
现居上海,职业艺术家
主要展览
2018 中欧国际当代艺术全球巡展,罗斯福公馆,上海,中国
2017 纽约联合国总部高级别海洋大会展览,纽约联合国总部,纽约,美国
2017 第十一届意大利佛罗伦萨国际艺术双年展,佛罗伦萨达巴索古堡,意大利
2016  “八 / THE 8”主题个展,上海同济大学博物馆,上海,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一生万物,万物归一——郝方圆的
· 艺术评论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艺术评论>>

    ——刘逸鸿(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讲师)

    在当下的文化全球化和艺术大众化的浪潮之中,绘画已经不再具有永久神话的性质和图腾柱般的意义,绘画实践中那种可以使艺术家的自我高度得以确立的“光晕”已经被机械复制时代的图像神话所破坏。绘画能否真正面对生活,将深层的生存境况传达出来?现代绘画能否有效传承和呈现中国人独有的文化意识? 郝方圆的艺术实践对于这样的问题来说,是个很有意思的个案。

    他的绘画给我的感觉是进入一种难以用肉眼看见,难以用心灵体察,难以用感觉品味的境地,所有关于空间、物体、宇宙规律的当代观念,在这里都变得毫无意义。画家所要表现的,是某种心灵最终解放之类的状态,即某种近似“涅磐”的状态,他在否定了绘画中的主题、物象、内容、空间之后,简化了最终的表现,企图抹除最后一丝“笔端习气”,其意识在接近于万法归一的状态中在绘画之中被呈现出来。“色”与“空”之间形成的当下张力成为其最高的绘画原则。

    中国四大文学名著的《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它们巨大的文学和思想价值都是建立在对世间社会历史万象的有和人类生存本质的空的矛盾辨证关系的探索上,他们都具有建立于空性之上的悲壮色彩。《红楼梦》的开篇都是对空的描述,繁华一场的红楼大戏最后转眼成空,仿若幻梦,而《西游记》中,那个无忧无虑的猴子看到同伴死去,觉得要死的生命是不值得一活的,于是遍访四大洲,要求一个长生不死之法,最后跟随唐僧去西天取经,想求得生命的真义,最后师徒四人千辛万苦取来的经书竟然是没有字的---“空无”。当我们了解到中国文化这个背景,我们也就能更深刻的体会到郝方圆艺术实践背后的巨大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几乎每一个人也都崇敬艺术,几乎每一个人都向往和自然的和平相处:听着海浪撞击海岸的涛声,欣赏波光嶙峋的湖面,在风吹过的草原驰骋,呼吸森林的湿润气息,在这个时刻,我们再一次学到了“艺术”中所蕴藏的慈悲之道,我们将发现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度的,作为一个自然的生灵,应该听凭引导自己的自然中那生生不息的力量并与之合一,应该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将自己化为无,听从那引导自己,给与自己生命的力量                  

    我们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不是象郝方圆这样的艺术家一样在按照自己内心最原始的冲动去做。我们经常忽视生活中和内心里的善意提醒,转而听从自己头脑中强迫的噪音。郝方圆的艺术实践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如果,你要活的更加舒展,自由,富于创造性,那么,你就要尊重那来自广阔无垠的自然生活的慈悲的声音。我们每个人都象一棵树,要想树冠葱茏,必须深入大地扎好自己的根。树生长在那里并不是由于自身的意愿,但却自然而放松的活着,人作为自然的一个生灵,他的生命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而是被自然和生活给予的。人不是万物的尺度,而是万物,没有谁是艺术家,也没有谁不是。一天过去又是一天,一个工作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工作的开始。自己不是活着,而是被给予生命,体会到自然中慈悲的力量和生活中无常特质的人会自然的在这种感觉中生活。时光每刻都在流逝,作为一个渺小脆弱而有着希望的生命体,郝方圆正如每个明了生命真相的人一样,只是安住当下并为心中永恒的梦而义无反顾的前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