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敏
1975 生于四川通江
1998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
2006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三画室,获硕士学位
现居北京,职业艺术家
 
主要个展
2014 “黑桥-一种微观叙事”黄敏个展,在3画廊,北京,中国                 
2010 “风景,风景的”黄敏个展,北京秀瓷当代画廊,北京,中国
2007  黄敏作品个展,北京草场地L.A画廊,北京,中国
 
主要联展
2019 愚人展,鹅城小馆 草场地,北京,中国
2018 地标,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7 安仁双年展特别邀请展,成都安仁建川博物馆,成都,中国
2017 墨攻,武汉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7 寄生,深圳圈子艺术中心,深圳,中国 
2017 今日匠势——艺术与设计展,上海华东师大美术系,上海,中国                   
2016 第三届南京国际艺术展,百家湖美术馆,南京,中国
2016 洋葱遇到石榴,德国驻华大使官邸,北京,中国
2015 神话,798白盒子艺术馆,北京,中国
2015 景象转换,德国驻华大使官邸,北京,中国
2015 China 8,杜塞尔多夫北威斯特法伦会展中心,德国
2014 拥有与缺失,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北京,中国
2014 未来就是过去,寻找中国的肖像,欧州时报文化中心,维也纳,奥地利
2014 中意双年展,北京塑料三厂,在3画廊,北京,中国     
2014 中国青年艺术家联展,首尔中正画廊,首尔,韩国        
2013 纸意,秀瓷当代画廊,北京,中国
2012 '做一本书',北京空白空间,北京,中国        
2011 红处方——当代艺术展,重庆独立映像空间,重庆,中国         
2011 The New Begaining,德国德累斯顿迈森,德国         
2010 中国欢迎你,奥尔登堡市立美术馆,德国       
2010 可以触摸的历史,柏林贝塔尼恩,德国                                              
2010 不确定的可能性/ 798及周边艺术群落青年艺术家作品展,宋庄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9 时间里的巨制/中德艺术家联展,秀瓷当代画廊,北京,中国
2009 现代化/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阿列曼尼亚美术馆,德国
2009 活的中国园林-从幻象到现实,布鲁塞尔老议会宫,比利时
2009 万象中国/中国当代艺术展,罗斯托克美术馆,德国
2008 中国当代艺术展,Kunsthalle Dresden基金会,德国
2008 罗斯托克当代美术馆馆藏作品展,罗斯托克美术馆,德国
2008 More Yum Cha /当代油画展,Rayhughes画廊,悉尼,澳大利亚
2007 为纸着魔/纸上作品联展,Lelong画廊,苏黎士,瑞士
2007 纸上作品联展,Rayhughes画廊,苏黎士,澳大利亚
2007 马军,黄敏作品联展,L.A.画廊,法兰克福,德国
2006 /欲动/当代油画联展,朱屺瞻美术馆,上海,中国
2005 /双城记/中国当代艺术联展,季节画廊,北京,中国
2000 /研究与超越/中国小幅油画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1998 全国群星美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1997 /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中国美术馆,北京;深圳美术馆,深圳,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空间错置与观看
· 迈向景观寓言的千年变故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空间错置与观看>>

汪民安

 
黄敏将普通民众作为她的绘画题材――从一开始到现在,黄敏的人物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这是社会底层中的“沉默的多数”,看上去,他们麻木、迟钝、琐碎、充满耐心,为生存而不停息地挣扎。在此,生命的目标就是为生命而活着。黄敏作品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表现出这样的形态。有时候黄敏画面上呈现的是一种数量巨大的人群,这些人群中的单独个体,尽管呈现出的是完全迥异的面孔,但奇怪的是,他们看上去似乎是同一个人:每个人的面孔都非常具体,但是在整个人群中,他们却奇特的显现为同一个人,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黄敏的这些画面没有“中心”,没有一个人从人群中脱颖而出,没有一个人被其他人所包围,所烘托。也可以反过来说,这所有的人都是中心,所有的人都自我做主,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存在性,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世界。在这些画面上,人物占据了整个空间。人的表达能力,是通过大量的个人所组成的人群形式得以完成的。个人和人群表达的是同一种维度的力量。
 
这所有的人物,都被编织为同一个阶层,他们的背后有一个相类似的但并不完全一样的故事――尽管画面本身展示的是人物的日常状态,画面本身并没有故事性,画面中的人物通常不在故事情景中。这个日常状态是借助于画面的整体感得以表达出来的,而不是通过一个行动和细节传达出来的。一开始,黄敏表达的是这个底层的生存现实,为了表达这个现实,她将他们置于一个“真实”的空间中――比如她所熟悉的重庆这样一个城市的典型空间中。人群在车站上,在山路台阶上,在真实空间中――这是典型的写实作品。这样的人物处在这样的“真实“空间中――这毫无疑问具有一种再现和批判的力量。这是不折不扣的批判写实主义方式。
 
但是,接下来,黄敏抛弃了这个具体的空间,不再将人置放在一个具体的背景空间中,她将人物置放在一个虚拟空间中,人转换了承载它的空间和媒介,也就是说,他不再出没于街头,出没于车站,不再置身于在一个现实可理解的空间中――人和空间的关系,不再遵循一个现实逻辑。人并没有变化(还是那些迟钝和具有韧性的面孔),但是,现在,他置身在一个虚构的空间中――在黄敏这里,人现在置身于一个艺术空间中。就此,她从绘画的批判写实的意义上转移了――她转向了单纯艺术空间的构思上来。首先,这些人物在瓷器上面,这些普通的底层民众失去了他们应当置身的真实空间,而占据了一个虚构的空间位置――也就是占据了艺术空间的位置上来。尽管人物的面孔没有变化,但人物表达的意义完全变了――他们偏离了写实绘画的批判现实主义意义,而成为新艺术设想的道具――一旦失去了他们的“真实”空间,这些人物现在就会失去他们的阶层表征。人,不再是一个阶层意义上的政治经济人物,也不是一个具有精神分析深度的文化人物,人,现在被单纯抽象为一个艺术符号,是一个剔除了各种意义的人物符号――它仅仅是有关当代人的一个符号――这是些当代人,如今他们置身于作为经典艺术空间的瓷器或者册页,挤走了瓷器和册页上的经典人物――瓷器或者册页,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体裁空间,置身于这些体裁空间中的人物通常是一些古人,并且具有古人的格调和诗意。如今,这是些当代人物,占据了古人本该占据的位置,而且极其地不优雅,极其地反人文气息,极其地反美学和反诗意――这种当代的世俗底层人物挤满了这些优雅的经典艺术空间,毫无疑问,这既是对那些优雅艺术空间的毁灭,也是对它们的再造:这些经典的艺术空间形式被这些“粗俗”的世人搅毁了,失去了他们的文人性,同时,它也被这些“粗人”激活了:这些艺术空间为什么一定要牢牢地守住他们的美学教义,而不能开拓出自己的新空间?同样,这些世俗的大众,被这些优雅的艺术空间所承载,这同样也是对他们的毁灭和再造:这些新空间,一方面毁灭了他们的阶层性,毁灭了人物的当下“意义”,另一方面,则通过一个美学空间再造了他们的永恒。这些世俗底层人,出人意料地被经典化了,他们一个个地并排置身在册页上,这些册页像纪念碑一样永久而慎重地刻写了他们的形象。
 
不仅如此,黄敏逐渐地将她的这些世俗人物置放在中国山水画背景上――这些山水画的形式,是用油画技术完成的――这当然不是什么创举,但是,这些山水构成了一个虚拟的背景:当代人在这些山水背景中复活了,他们醒目地占据着画面的中心,并表现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性。中国画中的人和山水所一贯的嬉戏关系,在这里被颠覆了。人物置身于山水背景的中心,但是并不和山水背景构成呼应关系,人不是在享受山水,他们好像沉浸在自己的现实性中,沉浸在自己的当代状态中,尽管被这种古典氛围所包围,但丝毫没有这种沾染这种古典气质。就此,整个画面有着剧烈的对照性:写实的人物和虚拟的背景,写意技术和透视技术,时间上的今天和过去;优雅的文人性和粗俗的现世性;当下生活的磨砺和古典美学的闲适――所有这些对照,使整个画面具有一种冲突的动荡感。与此相应地,山水和人物固执己见,彼此冲突。正是借助这种冲突,这些当代人既让这些山水的诗意性神话崩溃,反过来,山水也让这些人物的写实性神话崩溃。显然,黄敏故意将两个冲突语境强行地错置在一起,就是为了对这两个绘画神话――绘画的写实神话和写意神话――进行置疑。在此,黄敏的意图,与其说是在探索两种完全不同的绘画方式的融合,不如说是在表明两种不同绘画方式的融合的不可能。
 
不过,沿着这条思路,黄敏更有意义的方式是将人和山水空间在画面上进行区隔。如果说,人置身于山水空间中――哪怕它是以一种故意错置的方式,以一种强行拼贴的方式――无论如何,这还是构成了一幅画,一幅画面,一幅画面所特有的平面空间。但是,如果在画布上,画面上,人置身于山水之外呢?在黄敏的最近的一些作品中,画面是这样构成的:人物和山水画背景之间隔着一层栏杆,人物不是置身于山水之间,而是置身于山水之外。更恰当地说,人物隔着一层栏杆在看山水画。山水画本身自成一体,犹如一个景观。它外在于观看的个人。就此,这个栏杆区隔了两个世界――被观看的世界和观看者世界。被观看的世界本身就是一幅画,这幅画本身也是风景画,由于它被观看,它也是一种风景,它既是一幅古典风景画,也是一幅古典风景本身。观看者,则是当代的底层民众,具有底层的恰如其分的现实性。现在,这两个世界发生了看和被看的关系。栏杆的一头(观看者)是现实空间,栏杆的另一头(被观看者)是虚拟空间。这些现实的人在观看,在观看另一个世界的人。这既像是观看一幅画,又像是在观看一幅风景,这是一幅画,但是观看者的绘画,是观看者在看一幅画(和一个风景)的画,也就是说,这是关于观看绘画的绘画。
 
不过,这幅关于观看的绘画,却被我们所观看。这幅画本身又被所有的观众所观看――因此,这是多重的观看――画面上的人在观看一幅画(一幅风景),而我们这些观众,又在看画面上的人。更重要的是,我们只能看到画面上人的背影。当我们看他们的时候,我们(观众)同样也会留一个背影给我们身后的观众――事实上,所有的观看者也是被观看者。这些画面上的人为什么要看?他们怎样在看?他们到底看见了什么?他们的观看好像有点心不在焉,有点随意,好像完全是为了打发时间而看,好像是无所事事正好碰到了一个什么而看。这个被看的对象和他们如此对立,如此地没有关系,如此地隔膜,但为什么还要看?――这是最后的问题,但并没有答案――也许,这些画不是想解决观看的问题,而只是表明我们时代的观看的困境。观看,为什么观看,如何观看――所有这些,到底应该如何来看呢?看,是永远看不到尽头的看。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