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禾

1978 出生于贵州省清镇县
1999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2006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  
现居北京,职业艺术家


主要展览
2015“中国在巴黎——当代中国雕塑提名展”,巴黎
2015“时装新大陆”跨界艺术展,草场地艺术区,北京
2015“艺术关爱生命”,今日22号艺术空间,北京
2015“连接——当代艺术展”,北京
2014“她•时代”,时代美术馆,北京
2014“艺术无界•未来展”,悦•美术馆,北京
2014“须有作为”艺术项目,苏格兰,英国
2014“寻找小泥人”,尤伦斯艺术商店,798艺术区
2014“生亦何欢—当下的生存体验和人文理想”,北京
2014“格物析水—四位艺术家的精微探索之旅”,颐和悦馆,北京
2014“滑型”,银泰中心,北京
2014“各自为艺——上苑女艺术家邀请展”,北京
2014“那时•姑娘”,阳光艺术馆
2014“微物繁花”,11画廊
2013“第二届中国女美术家作品展”,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北京
2013“冬季的艺术”沙龙展,法国
2013“比较沙龙”,巴黎大皇宫,法国
2013“中央电视台雕塑大奖赛”,中国雕塑院,北京
2012“2012•异同”,巴黎大皇宫,法国
2012“未来通行证”,今日美术馆,北京
2012“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2“田世信、田禾雕塑展”,碧海蓝天美术馆,三亚
2012“艺融两江—中国长江汇当代艺术大展”,长江汇当代艺术中心,重庆
2012“海天盛筵”,三亚
2012“五四当代青年艺术展”,悦•美术馆,北京
2012“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上海
2011“相—田禾个展”,以太空间,北京
2010“2010中国女性艺术大展”
2007“深水静流-上苑女艺术家邀请展”,炎黄艺术馆,北京
2007“土与火的礼赞”中国陶艺精品展,墨西哥
2002“上苑艺术家邀请展”,澳门 
2002“中国西部风”雕塑巡回展,北京
2001“中央美院新校址落成庆祝活动展”,北京
1999“中央美院附中99级毕业作品展”,北京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童真
相关评论 更多
· 《相》由心生
· 新的起点,新的开始
· 从平面到当代空间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相》由心生>>
    微薄中的田禾,是一个有着人文关怀和正义感的艺术家;现实中的田禾,是一个脸上洋溢着真诚又温情的女性。她个人的雕塑展览《相》,近日在北京三里屯的以太空间画廊展出,让大家看到作为雕塑家的田禾。
印象当中,无论国内外,女性从事雕塑艺术工作不在多数,因为雕塑相比于其他的造型艺术来说,真是个沉重的体力活。另一方面,雕塑属于三维空间的艺术,有人说,女性对平面的组织能力要比三维强。对此言论,并未得到科学的证实,则无从考究,但相较于其他造型艺术而言,从事雕塑创作的女性确实是少数。田禾便是这少数中的年青的一员,她生于1978年,在大学期间主修油画,可是从小到大她更爱雕塑。

    田禾的父亲田世信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雕塑家。或许是源于家庭氛围的熏陶;或许是遗传自基因;又或许是天赋的创造能力,还有对形体造型的敏感,雕塑于年少的田禾,是一项可以糅合童真乐趣和审美意识的玩意儿,在当中,她得到认何、奖励和鼓舞。田禾读小学二、三年级时,其作品就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她说:“我不能说那时的自己是热爱艺术,我坚持去做,是因为这是我这麽多年来控制得最好的表达自我的方式。我需要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很多想法和感触,我需要把这些东西说出来⋯⋯”于是,雕塑于今天的田禾,是一个可以叙述的“话语方式”。她用她的雕塑讲述有关她自己,有关她爱的人和事,有关她认知的这个世界,有关她的思考⋯⋯

    田禾的雕塑作品给人一种温情和关怀,它们不造作、不矫情、不夸张,每件作品都有着不同的材质和独立的表现方式,田禾总是尝试着各种的可能性;而每件作品也都有着属于田禾的个人视野的解读。叙述者田禾用真诚和热情去体会着世界的万千,当她受到触动的时候,心底便有了翻江倒海的情愫和倾诉的欲望,她要告诉我们她的收获和感动,用她的雕塑来向我们演绎她所遇到的这些人和事。她的人物雕像背后是一个个独立的故事,例如《母亲》中的母亲形象来自一位拾荒者,她凭着自己节俭的生活和微薄的收入,让争气的孩子读上名牌大学。田禾讲了一个关于这个母亲的细节:她在寒冷的黄昏中吃着冷馒头,连一口水都没有,可是她却对身边的人予以许多的馈赠。《母亲》是一个被榨干的形象,却怀着热望与感恩。

    跟田禾聊天,她的关键词离不开“真诚”和“真实”。在她的眼里张爱玲、南丁格尔、昂山素姬等女性都是真诚的,她们对自己的热爱和信仰的坚持皆源于忠实于自我的勇敢,从而形成一种以柔制刚的穿石之力,这样的力量感动着田禾。她说,这个世界如果没有了真实就不再有感动;没有了真诚就不再有美,人与人之间温暖的关系都来源于此。因此,田禾的雕塑虽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在细节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却不全是温情脉脉,它们带有思想和批判,也有某种温顺之下的反叛。田禾笑说:“其实我也挺粘的,哈哈哈⋯⋯”她就是如此,坦坦然地面对你。

    《相》是一个由田禾内心而来的百态,它集中体现了田禾成长路途里的思考和变化。在她学院派扎实的写实风格中,并存着她的坚韧、乐观和温情,形成禾田式的风格。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与人之间,哪怕隔越了时空都会寻找到可参照的镜子,如果内心没有了被感动的触觉,也就不具备这些从心而来的《相》。

     田禾的《吹泡泡》系列和《美少年》都是她近年的作品,它们应用了许多非传统的材质,包括玻璃、树脂、不锈钢、琉璃⋯⋯让雕塑具有透明的感觉。这种由材料而来的尝试并不新奇,却强烈地作用在观众的思维上,它们诠释了田禾的另一个关键词:“易碎”。《吹泡泡》描画出一种单纯的美,它占用了展厅的一半场地,不同的“泡泡”在画廊的场地中树立成高高低低的圆圈,充满着孩童的趣味。田禾觉得生命、感情都是易碎的,它们不能永恒地存在,但其精神可以被转化和延续。人需要有热望和理想,不管你是什么阶级或身份,所以大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泡泡”,能让泡泡包裹着是一种美好,能为之而坚持便是幸福,不管当中将会遭遇什么。她说,我们不能因为泡泡会破碎或幻灭而放弃,即使这是阿Q精神也是值得的。是的,人世间有许多无奈和挣扎,但对“泡泡”的追求和乐观是人类赖以在精神上强壮自我和奋斗的力量,田禾的脸上总闪烁着这样的乐观和透明。

     拿《吹泡泡》和《十九岁》相比,会发现一个有趣的情况:《十九岁》是田禾在她十九岁时的一个老作品,当中那个昂着头的少年一副无畏无惧、坦荡荡的样子,造型朴质而手法老到。我们会惊讶于一个少年能如此把握人物的神髓,哪怕现在看来,它仍然是一个很成熟的作品。而《吹泡泡》却收敛了《十九岁》的张扬,只显露出天真和稚气,这种稚气有如返璞归真的一个顽皮的回转。将《十九岁》的单纯变作《吹泡泡》的简单;将《十九岁》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变作《吹泡泡》的美好、欢愉和坚定。相隔十年的作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颠倒?或许是田禾经历了许多之后,由心而来的转变,她不再是十九岁的少年,但她更懂得生活的要义。不可否认的是,田禾在精神和生活上做着减法,她知道生活并不是一味地索取,而更应回馈,包括对家人和社会。但不管是昂头迈步的《十九岁》还是鼓足气力的《吹泡泡》,两个作品共同流露的都是勇敢,不同的是《十九岁》的勇气带着涉世不深的无知,而《吹泡泡》的勇气则是对生活的坚持。显然地,个性上的成熟使田禾更懂得对生活的进取和乐观,这样的品格在田禾的身上是显而易见。

     我总相信古人言:“相由心生”,每个人的“相”都深刻地刻上他/她所经历的一切。作为雕塑家,尤其是肖像雕塑家,他们在千千万万的人群中寻找由“相”而来的动人故事,它们首先感动着雕塑家自己。尔后,雕塑家又去刻画和描绘这些“相”,并参合着他/她自己内心的“相”,也就是艺术家本人的情怀和对美丑的评判,最终,雕塑家成了一个综合“我相”与“他相”的演绎者。田禾就是这样一路寻来,纪录着,感怀着⋯⋯
 

       写于北京
        2011/9/7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