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雅琳
1956 生于广东省汕头市
现居广州,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教学名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中国传统雕塑研究所所长,原雕塑系副主任、教授委员会主任、数码雕塑研究中心创始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首届“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评委,“首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主要成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美育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学校美育工作专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专家,广东省宣传思想文化专家库专家,广东省女画家协会顾问,广东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学术专员,华南师范大学教师高资委评委、海南省雕塑艺术学会顾问。
主要展览
2020“第十二届中韩雕塑交流展”,广州,中国
2020“《要有书》艺术作品•文献展”,成都、重庆,中国
2019“时间之境”首届重庆国际实验影像双年展,重庆,中国
2019“中国姿态•第五届中国雕塑展”,武汉,中国
2019“人民的纪程——主体性与纪念性雕塑大展”,杭州,中国
2018 剑斩风浪——吴雅琳从艺从教四十年,广州,中国
2018 首届平遥国际雕塑节,平遥古城,平遥,中国
2017 青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雕塑邀请展,青岛雕塑馆,青岛,中国
2017 能量转换——中国雕塑学会成立25周年大展,长春世界雕塑公园雕塑艺术馆,长春,中国
2016 敢问路在何方——吴雅琳师生雕塑作品展,广州美术学院,广州,中国
2016 广东体育美术作品展,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博物馆,广州,中国
2016 云岗国际佛教艺术大展”,大同和阳门美术馆,大同,中国
2016 云南“56”喜洲会”,大理艺术之家和舀酒店,大理,中国
2015 全国重点美术学院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教学交流研讨会暨唐十八陵雕塑艺术联合考察活动”,西安美术学院,西安,中国
2015 回家——吴雅琳师生作品展,广州美术学院,广州,中国
2013 海纳百川•中国东营雕塑艺术展,东营市新区,东营,中国
2013 活力亚洲2013AACS亚洲现代雕塑家协会第22届作品年展,广州雕塑园,广州,中国 
2012 艺术•经典作品展,宋庄上上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9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8 中国“姿态、海峡风”首届中国雕塑大展,厦门园博苑,厦门,中国
2008 澳门与奥运同行体育雕塑展,澳门议事厅前广场,澳门,中国
2008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美术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9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林国耀评论
· 雕塑人生 人生雕塑——吴雅琳
· 从艺术史发展进程谈吴雅琳作品的
· 个体、个性、个别——谈吴雅琳从
· 五指握拳、异军突出
· “东西南北”话吴师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能诗能画擅理论 纵横捭阖做雕塑>>

最近,在南岸至尚美术馆举行的“她•语——广东省女性艺术展”上,雕塑家吴雅琳的作品《变脸——西方邂逅东方》,尤其引人注目。这件作品以西方经典大卫头像为基础,将古今中外名人形象、中国戏剧脸谱,以幻灯片形式投影到大卫头像上,呈现出全新的视觉效果。
  慢慢了解下去,才发现这位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女性雕塑家,其作品风格有从写实到写意,也有从传统到数码,风格各异,变幻多彩;而洗掉手上的泥巴,吴雅琳还能赋诗填词,弹拨吹奏……接下来,我们就来走近这位通才式的艺术家。
艺术天分高 文学功底牢
  吴雅琳出生于医学世家,其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前,获得了华西医科大学的博士学位,并且是一位满肚子汤头歌诀,又能拿手术刀开颅,并能用英语开药方的天才式医生。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成为汕头医学界的权威,工资收入很高。吴雅琳和姐姐在当地小学一直都是小明星。她的出名,一方面是因为妈妈总把她打扮得非常洋气可爱,另一方面是因为她那惊人的艺术天赋。
  “一年级时,我画的画就被美术老师拿到全校所有的班里展示;此后,美术老师一看到我,笑意中总夹杂着欣赏的眼光。二年级时,学校组织百人大合唱,我被选去当指挥,因够不着,还要老师把我抱上指挥凳。”吴雅琳笑道,“不过我对医学就没什么兴趣。父亲要求我们假期在家里背汤头歌诀,一天一首,我到现在还能记得二百多首。父亲每每把医学讲得很生动,很多亲戚朋友都赶来听,但我却在旁边打瞌睡。”
  在特殊年代的背景下,吴雅琳一家被遣送回乡下的老家。十三岁,吴雅琳就要到生产队参加劳动,还要赤足挑担走十几里地去围海造田。一旦有时间,她就会争分夺秒地给乡邻们画素描头像。“早晨4点多,旭日初升,我起床去画风景,到6点多钟开始下地干活;到了晚上,听爸爸讲完医,我又点着煤油灯写生从饶平县文化馆借来的石膏像。”通过参加县里的美展,很快,16岁的吴雅琳成为四乡八里人人皆知的小画家。
  后来,吴雅琳认识了在某村当老师的女知青。在这位朋友的住处,吴雅琳第一次接触到了唐诗宋词,霎时间产生了“这位妹妹好生熟悉”的心有灵犀感觉。“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我一读便觉得似曾相识,读两遍就能背下来了。我把朋友的手抄本借回家,如饥似渴地抄了起来。”
  在乡里上了一学期的初中,吴雅琳的作文每每总能被老师们传阅,并当作范文贴在学校公布栏里。后来到公社农场下乡,吴雅琳又刻蜡板、写诗歌,出手抄报,备受大家赞赏。“下乡的这三年,我白天劳动,晚上其他女生钩通花,我就看书。那时候姐姐已经回汕头了。未来的姐夫是文艺青年。每次回汕头,他都会想办法帮我借回一军书包的外国小说。数年往返,有多少本世界名著啊!晚上点着蜡烛,苏联文学、法国文学、英国文学,一一看去。看得兴起,第二天就在田头和大家分享,像《牛虻》、《静静的顿河》等,刚刚看完的章节,我就讲给同伴们听。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到后来,他们都抢着帮我干活,让我专心讲故事……外国名著,我属于泛读,但《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名著,我会精读。《红楼梦》里的诗,很多我都能背诵。凭着父亲曾给我讲过《古文观止》中的十章名篇的功底,最后我还读《中华活页文选》,精读完即背诵,屈原的《离骚》、《九歌》,那里面有多少生僻字啊,我身边放着一本潮汕字典,随时查阅,坚持啃下来。”
  所有这些精神食粮,不仅帮助吴雅琳度过人生的低谷期,还成为她取之不竭的营养资源,并且融入到她以后的创作中。
大学露头角 回归便获奖
  1978年,在经历重重波折以后,吴雅琳考入了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她笑称,美院就是她的“南冥”福地。“在此前我就像是一条被拘束在小盆里的鱼儿,进了美院就像回到了大海,从此可以自由自在地腾跃了。”
  雕塑系那一届十名学生中,只有两个女生,每门课程,也只能有两个同学拿5分,吴雅琳永远是其中之一;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吴雅琳画的三张素描女人体二幅入选了《中国高等美术学院作品全国巡回展》,被送到中国美术馆展出,并上了全国数十种报纸和刊物封面,作为当时八大美院素描集的画册,广州美术学院画册也以此作为封面。雕塑系里有什么活动,也都是吴雅琳策划导演、编排节目,甚至近年来广美参加全国性的大型演出,中央台等卫视直播,仍是吴雅琳当编剧和总导演。
  毕业时,因为吴雅琳的文字功底好,被学校的理论教研室留下来当“接班人”培养。吴雅琳相信艺术是相通的,自己又跑到中山大学旁听当代文学概论、参加北京电影学院的理论培训班,这大大开拓了吴雅琳的视野。“两年后我开始上理论课,第一堂课就赢得了满堂彩,学生们拼命鼓掌。因为当时的美术界在理论上还是比较保守的,我借助了文学界、电影界较开放的理念,讲得比较超前,很受年轻学子的欢迎。”
  后来,因为吴雅琳素描画得好,时任院长的郭绍纲又将她转调到教育系执教素描。八年的素描教学,学生们给吴雅琳打的分数都是非常高的,因为,作为雕塑系培养出来的素描老师,吴雅琳推崇的是雄强的、力量型的审美,也给学生们带来与众不同的感受。
  直到1993年,吴雅琳才正式回到雕塑系工作,算是回归主业。不过,对于自己一再地“跨界”,吴雅琳心存感激。1991年,她创作的《一韵知秋》(甦)作品,在广州市环境雕塑展上的近百件作品中,一下就获得了优秀奖。在她看来,这主要得益于她有理论上的思考。
  “那时候,整个中国雕塑界还是以做写实的人体、头像为主,比较沉闷,大家也觉得有些稀疏平常了。我拿出了一件形式感很强的作品,一下子让人眼前一亮。不少艺术家做得很好,画得也很好,唯独缺的就是在理论上的思考。我看过大量的中西方史论,发现艺术的价值在于:你是哪个年代的人,你就要做那个时代的事,做出引领时代的作品。我经常跟学生讲:任何一件作品,几百年、上千年后被挖出来,考古断代要能推断出它的准确时代,才有意义;如果考古学家推断错了,那不是考古学家的问题,而是艺术家的问题。我们的人体雕塑做得再好,做不过古希腊、欧洲19世纪的雕塑家,因为我们没有这个历史传统。另外,人家也把这方面的审美空间做尽了。所以,我们必须做自己的东西。《一韵知秋》在组装时,就有老师跑来看了。在此之前,我研究了非洲木雕,研究了不同的材料,又研究了当代艺术,将这一切融会贯通,用现代的点线面体来表现,同时我又融入了古希腊的黄金分割,使得作品既有现代感,又承接了传统。对于这件作品而言,内容是其次的,首先是形式语言上的创新。圆形、三角形,横线和竖线,这些几何图形和线条,比例得当了,首先就好看,会让人感觉轻松愉悦。我再给它一个内涵,跟这种感觉是相吻合的就可以了。因此,一经展出,大受欢迎,后来该作品被广州星海音乐厅收藏了。”
创作三级跳 面目常不同
  在艺术上的探索和跃进,吴雅琳从未停步。
  2000年以后,吴雅琳的雕塑作品创作方向走向了写意。这期间,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获得中国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城市雕塑方案优秀奖的《剑斩风浪》。“从十五六岁起,我就开始看《三国演义》,觉得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好。他的东临碣石、他的横槊赋诗,他在《龟虽寿》中描述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都给人强烈的印象。我借用他的衣袂,在江风中旋转,表现江上的千寻风浪,表达他的壮怀激烈,以及我内心的理解与感受。”
  另一件获奖作品《长安别韵》,在人物旋转扭动的态势中,同样可以感受到吴雅琳创作时通过对外部造型的表现而直达精神层面的快意。
  凭着当年自学打下的古文基础,吴雅琳又深入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2013年她的《十二地支》就是完全根据易学和面相学进行创作的。《十二地支》是中国古代纪历法的一种,它与天干和生肖属性有着相应的内在联系。故在创作上吴雅琳将“子”对应“甲”,对应“鼠”而加以形象化,使“子”既是象征生命初始的少年郎,又具甲字脸更具鼠相且体态机智灵活。十二个拟人化形象,以此类推。“什么脸型配什么身材、什么面相具什么样的性格特征,都是很讲究的。像‘甲’字脸型配机灵的身材,‘由’字脸配粗短的身材,这在传统相学上叫做入格,不入格就会显得怪异……”、“地支跟生肖是十二对等;地支象征生命,从无到有,从生命的开始到慢慢成长,再枝繁叶茂直到生命的结束;由生肖决定个人的面相,而面相又决定了个人的性格,这些都呈现在作品里。”
  另外,为西安大明宫创作的大型公共雕塑《霓裳羽衣》,也展现了吴雅琳在传统文化上的深厚修为。
  《霓裳羽衣》是一部大曲。传说是唐玄宗梦游月宫,在仙乐飘飘中见到神女于云端翩然起舞,曼妙婆娑。醒后,他将梦中所闻所见录下,令乐工排练,玉环编舞,成就了这部宫中舞曲。吴雅琳借人物衣纹线条的抑扬顿挫来表现音乐的律动和仙女在风中起舞的感觉;同时,整件雕塑还采用了青铜贴金的样式,显得金碧辉煌。因为“唐朝将道教立为国教,道教以金色为贵;另外,唐明皇梦游月宫,所见神女身披着金光。采用金箔贴面,能够由内及外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而最出人意表的是吴雅琳在数码雕塑上所做的开创性尝试。除了《变脸——西方邂逅东方》外,《合璧——艰难的回归》是她另一件不能不提及的作品。
  而这要从1997年说起,吴雅琳到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参观,一进中国厅,就被中国造像的美震慑住了,全身一阵发麻。“当时看到的是一尊北宋的木雕思维菩萨,神态是如此安详、自在,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美好,是我在欧洲的古希腊雕塑、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上都不曾感受到的。这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啊,可为何在这里呢?”
  考察的地方越多,吴雅琳就越有感触,无论是在国内的博物馆或石窟,从中国流失出去的古代造像,能保存下来的大多有身无首。因此,身首合一就成为了一个需要考证的问题。在看到山西天龙山造像的资料和实物以后,吴雅琳萌生了创作这件作品的念头。“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天龙山25个石窟的造像,都被先后掏空了,经由日本人之手流失到世界各地。由于天龙山造像很独特,国际上还有专门的‘天龙山式样’之称。因为风格比较鲜明,天龙山的大部分造像,基本都知道身在哪里,头在哪里,唯独法国吉美东方美术馆的一尊只有残躯的天龙山大佛,到目前也没弄清楚头在哪里。我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拍了许多造像的头回来,觉得风格比较接近的,就挑出来,用数码形式让每个头像都跟身子配对一下,让观众来评判哪个头像更匹配。”
  这一件融汇了美术、科技、考古、历史、社会学思考的作品,让人感受到吴雅琳雕塑里那份沉甸甸的力量,且让人感受到一位女艺术家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
大家简介
  吴雅琳,1956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2011年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现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国传统雕塑研究所所长、数码雕塑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委员会主任。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