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雅琳
1956 生于广东省汕头市
现居广州,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教学名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中国传统雕塑研究所所长,原雕塑系副主任、教授委员会主任、数码雕塑研究中心创始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首届“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评委,“首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主要成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美育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学校美育工作专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专家,广东省宣传思想文化专家库专家,广东省女画家协会顾问,广东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学术专员,华南师范大学教师高资委评委、海南省雕塑艺术学会顾问。
主要展览
2020“第十二届中韩雕塑交流展”,广州,中国
2020“《要有书》艺术作品•文献展”,成都、重庆,中国
2019“时间之境”首届重庆国际实验影像双年展,重庆,中国
2019“中国姿态•第五届中国雕塑展”,武汉,中国
2019“人民的纪程——主体性与纪念性雕塑大展”,杭州,中国
2018 剑斩风浪——吴雅琳从艺从教四十年,广州,中国
2018 首届平遥国际雕塑节,平遥古城,平遥,中国
2017 青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雕塑邀请展,青岛雕塑馆,青岛,中国
2017 能量转换——中国雕塑学会成立25周年大展,长春世界雕塑公园雕塑艺术馆,长春,中国
2016 敢问路在何方——吴雅琳师生雕塑作品展,广州美术学院,广州,中国
2016 广东体育美术作品展,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博物馆,广州,中国
2016 云岗国际佛教艺术大展”,大同和阳门美术馆,大同,中国
2016 云南“56”喜洲会”,大理艺术之家和舀酒店,大理,中国
2015 全国重点美术学院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教学交流研讨会暨唐十八陵雕塑艺术联合考察活动”,西安美术学院,西安,中国
2015 回家——吴雅琳师生作品展,广州美术学院,广州,中国
2013 海纳百川•中国东营雕塑艺术展,东营市新区,东营,中国
2013 活力亚洲2013AACS亚洲现代雕塑家协会第22届作品年展,广州雕塑园,广州,中国 
2012 艺术•经典作品展,宋庄上上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9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8 中国“姿态、海峡风”首届中国雕塑大展,厦门园博苑,厦门,中国
2008 澳门与奥运同行体育雕塑展,澳门议事厅前广场,澳门,中国
2008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美术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9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林国耀评论
· 雕塑人生 人生雕塑——吴雅琳
· 从艺术史发展进程谈吴雅琳作品的
· 个体、个性、个别——谈吴雅琳从
· 五指握拳、异军突出
· “东西南北”话吴师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空间轴上的时间流>>

阅读雕塑笔记:吴雅琳和她的八个学生
杨小彦
 

    雕塑可以阅读,其意为:用心去触摸三维。你这样做了,就会体会到其中的时间如何在流驶。
 

吴雅琳读美院时,一幅背景女人体素描成为经典。今天,我面对这幅经典时,忍不住在想,此素描与雕塑教学那种常常自许的结构块面感并不相符,反倒和油画教学所强调的全因素有关联,何以能成为雕塑教学之范本?
范本的意思是,吴雅琳的这一幅女人体素描具有示范作用。
的确,素描是完整的,人体的转折恰到好处,结构处理深入,而不失整体感,使画作本身成为一独立作品。
有意思的是,吴雅琳却以她青年时代学画时的这一幅作品为起点,从平面发表为三维,不仅“复原”当年模特的空间姿态,而且,还让她穿上汉服、唐服和牛仔服,于是,作品就逸出了原先的局限,而成为一组流动的概念,让时间在这概念当中成为对象,成为人们感知的物理实存。
也就是说,素描是起点,三维雕塑构成一个空间轴,之后,通过不同服饰的改变,空间轴上的时间就以流驶的方式而进入感知。空间轴的时间流由是形成。
今天的吴雅琳不仅是雕塑家,她更是资深老师。但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是:艺术可教吗?持相反意见的人都有各自的理由,谁也无法说服对方。幸好有学生作品在,尽管最后没有结论,但学生的创作却也是乃师观念的一种延伸,尽管是特殊的延伸。
但是,对于吴雅琳来说,最重要的时间概念或许不是眼前形体变化的自然痕迹,而是穿越历史烟云的空间透视。那是一种传统,是千百年来无数无名雕工经年累月劳作的结果,因时间的积压而沉澱下来。
严格来说,现代的“雕塑”概念,是一个西方主义的产物,它的另一个表述是“圆雕”,其意思是,观者必须围绕着眼前仿真的形体进行多角度的观看,然后才能得到整体印象。按照温克尔曼的结论,古希腊遗留下来的遗产是,雕塑作为宏伟的审美对应物,必须具有一种“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的性质,才有可能达到永恒。可惜,考古学不支持这一导致近代雕塑观念的美学结论,古代希腊人所需要的恰恰是仿真:给雕塑涂上肉色,给眼睛嵌上玻璃珠,远远看去,活像真实中的人体。我们受到这一观念的强烈暗示,以至于质疑为什么中国艺术传统中没有“雕塑家”的传记,甚至没有这样一种令人尊敬的职业。
我想,吴雅琳是在学院正规的雕塑教育中成长的,一定熟悉上述说法。我怀疑大概是她衷爱中国古代文学的习性,引导其抛开这一西方的描述,而到中国传统雕塑中寻找已经丢失了的观念。我一直看重吴雅琳把久远的传统与生动的民众引入雕塑的努力,她甚至有相当程度上舍弃习以为常的所谓“雕塑”概念,有意使自己的作品不那么“雕塑”,而是相反。这一点导致了她的独特性,在以道学概念为主题的系列作品中,在以民间生活为对象的系列作品中,识者会敏锐地观察到她的思想,试图复活曾经辉煌的思想,而让雕塑在现代形态下转型。
无疑,吴雅琳的这一思想强烈地影响到她的学生,使得他们也如此这般地重新定义“雕塑”,而让观念,一种本土化的、与传统息息相关的、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观念,成为支撑作品的内涵。在我看来,这一内涵,正体现在如何在空间轴中让时间变得可以触摸。
 

在吴雅琳老师的引导下,做为学生,彭程也在考虑着雕塑中的时间问题。
《人间》系列有着几重含义。
四季是本身是诗,让时间在体察中变得与生命一样可触可感可咏可叹。彭程受乃师看待传统的审美态度,设想如何把一个时间的内容转变为雕塑。在这里,转变的意思是,让时间的咏叹变成空间的延展。
从某种意义上,这是反人们所熟悉的雕塑观的;但是,深入思考,我们却发现,恰恰是熟悉本身构成了问题,让雕塑成为某种成见。彭程试图打破这一成见,雕塑灵动起来,让雕塑本身出发咏叹调的声响。
因为打破了成见,对雕塑的认识发生了质变,于是,处理材料就成为观念性的议题,不再为质感而困惑,甚至,变质感为语言,让诗意去改变金属的滞重,并在这一改变中完成对雕塑的全新认知。
结果,时间淌过了三维这个空间轴而成为了观看与触摸的对象。
 

翁振伟同样在乃师鼓舞下真身既定的雕塑的反面,做着原来观念下的雕塑所不曾想象过的创作。
在《边关落日》中,空间成为象征性的平原,让起伏构成眼前的重量,而日落则成为这一具有重量感的平原上无言的背景,从而衬托出游子的苍茫与跌荡。
一般的概念中,雕塑是象征性的。其意为,比如,类似“边关”这样的含义,是通过人物动作和姿态而得到暗示。“落日”更加如此,谁也不会真的去塑造一个天边的落日,因为那是不可想象的。在这里,“边关”还多少与雕塑有象征关系,但“落日”就无缘于三维的营造了。
象征性的平原也是实在的平原,围绕着落拓的游子,结实的起伏让平原变得可触可摸,象征性微妙地消融在这触摸之中。但落日呢?它在天边!即不在作者眼前,也不在观者观看中。它就在天边,我们沿着游子的身躯,沿着起伏本身,去感知落日的无限感伤。结果,落日就变成在我们心中。在这里,落日这一时间的象征正是通过实在的起伏,变成了无处不有的存在,而让空间虚化起来了。
 

林景仍然保留了对雕塑空间的敬畏。我怀疑乃师专门与他探讨过霍去病墓前的巨石!当然,雕塑史说那不是巨石,而是马,大将军霍去病骑过的战马。但我们分明看到的,就是一块,比如说,像马的巨石,而不马。可能因为时间太过久远了,我们已经无法考证当年雕凿时的细节。汉代雕塑留给后人的雄浑与结实,难道真是当年的实存吗?或者,它本身就是时间?正是时间这把可怕的凿子,日渐打造,才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但是林景还是把一种博弈,马与驭的对抗作为对象来表现。
林景的马与驭者恰象时间石对雕塑的打磨。正是时间而不是别的,把当年的马打磨成了巨石,从而让巨石还原本来意义中的马。
在这里,我们又一次明确感受到了时间的价值,正是驭者所体验到的那种异常的猛烈,终于让流动的时间变成了空间中的实体。
 

苏锦驹对时间有着和林景不一样的感受,尽管他也是以马作为母题,用以宣泄内心的迷茫。
苏锦驹的马是静止的,像掷地有声的形体,稳稳地立在那里,而让驭者变成舞者,在这发声的形体上飘逸。这说明苏锦驹思考的,还是与乃师的教导有关,那就是,如何在空间轴上,让时间成为对象。对于年轻的雕塑家来说,只要时间被拿捏在手上,形体就会自动鸣响。他甚至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听到这一连串的鸣响,从而自觉不自觉地让驭者变得兴奋起来,在马上随着坚实的几何形体而挣扎着远游。
 

郑晓雄眼中的城市充满确实可靠的晃动感。甚至,在他眼中,自然物是不存在的,只存在有规模甚至单调的重复运动。他的雕塑从根本上来说是对机械的反思,是回应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的挤压与搓揉,对物像外形的压榨与重置。“迷城”的意思是,人充其量只能成为其中的一个过程,而物质早已上升为具体单调的运动,时间侵蚀空间的实在性的目的是把自身置换成本质。艺术家的狂想就在这里,他不想创作什么,而只想着发明什么。“迷城”其实就是一种发明。
不知是否郑晓雄的导师在潜移默化中,把时间具体为金属的巧妙配置?
 

我怀疑关若宇做过很多潜入自己心脏的奇梦,在这个梦里,关若宇吃惊地注视着身体内部永久的蠕动,而且还发出震耳欲聋的沉闷的轰鸣声。声音和蠕动的形态极其不协调,因为蠕动怎么会发出轰鸣声?尽管沉闷异于常态?其实时间就是这样被阅读出来的。摩尔告诫同行,要用手去抚摸一段骨头,我们就能理解什么叫形体,进而理解什么叫空间。可是关若宇在梦中却在不断地抚摩血管,然后,时间变成了裸体,让你在毫无遮掩的状态下理解生存本身。
果真如此吗?
 

蔡丽贤也许因为是女性,所以她不愿意停留在“迷城”里苦思冥想。但她确实一直都在苦思冥想,远古的传说,现实的肉身,门框所代表的媒介,以及,不同材料所形成的对立,都让她迷惑不解。幸好乃师大概在不经意间提到过,迷惑不解本身就是对象,能够引导你去触摸时间。
于是,在蔡丽贤的思维中,空间变成了虚无。
 

毫无疑问,周巍继承了乃师对民间愉悦的认知,他的作品具体而活跃,是视觉的,更是具体的,舍弃所谓的大块的形,而让空间消融在无穷无尽的戏耍当中。在这里,细节是他的时间表征,结果是,他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把空间变成了具体的存在,像空气,弥漫在观者探究的热情之中。
 

      当时间成为主题时,空间的意义就散发起来了,形体不再是单纯的形体,而是认知中的过程。
难道雕塑本身不是过程吗?至少,吴雅琳的作品,她的学生的作品,告诉我,他们在雕塑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让时间变成视觉。
 
2015/8/25温哥华随笔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