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坤
1982 出生于河南南阳
2008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学士学位
2012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硕士学位
2019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
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人物画教研室主任,当代水墨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
主要个展
2017 朱小坤•嵇馨 双个展,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北京,中国
2016 无形——朱小坤作品展 ,Art100北京画廊,北京,中国
2015 迷津——朱小坤作品展,一二堂,潍坊,中国
2014 私想——朱小坤作品展 ,188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主要联展 
2022 东方之隐—第6届中国青年艺术家德国联展,柏林狮子行宫,德国
2022 第二届重庆市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展,重庆美术馆,重庆,中国
2021 成都双年展平行展-文明的形式,蓝顶美术馆,成都,中国
2021 第二届全国美术教育教师作品展,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中国
2021 第八届重庆市美术作品展,重庆市美术馆,重庆,中国
2021 第四届重庆市中国画作品展,重庆美术馆,重庆,中国
2021 学术共同体--当代学院中国画人物画教学研究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中国
2020 自主空间: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人物画教学研讨会暨师生作品展,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西安,中国
2020 共同体——2020年中国深圳当代艺术邀请展,海上世界文化中心,深圳,中国
2020 客从何处来——2020宝龙当代中国画展(第一季) ,宝龙艺术中心,厦门,中国
2020 与历史同行:四川美术学院建校八十周年展,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中国
2020 中国力量:四川美术学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主题创作展,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中国
2019 反观写意:中国当代写意水墨画学术邀请展,岭南美术馆,东莞,中国
2019 文脉传薪 • 百年荣耀-中国画学术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9 学院新方阵第12届年展,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9 墨分五色:中国当代80后水墨艺术展,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9 日常之诗: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四川美院虎溪公社,重庆,中国
2019 西安2019当代艺术国际邀请展,西安市高新国际会议中心,西安,中国
2019 拾光-山水青年艺术家群展,山水美术馆,北京,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白日有梦
相关评论 更多
· 心•水墨
· 记忆与现实的错落——关于朱小坤
· 回归与出走 ——观朱小坤的绘画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回归与出走 ——观朱小坤的绘画>>

     文 / 李国华

    直觉与观念通常是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进行判断的两个基本出发点,而由于 直觉的个体化程度较强,正如“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它事实上很 难被进行分类与规划。并且直觉的差别也往往是由于艺术家经历的历史背景、生活 状态乃至身体构造不同,而产生差别,所以也因此我们对于一件艺术品的判断往往 更多都是着眼于艺术家的生活背景与历史经历。然而,即使我们只是从艺术家的生 活与历史去判断,这个工作也并不轻松。在当下的中国,我们至少面临着这样的两 种背景,即中国的“传统”与来自西方的“当代”。虽然这两种文明在当下的中国 已经越来越为融合,但它们是如此的不同,所以即使到了今天,使用传统绘画工具 和材料的艺术家仍然与直接使用西方绘画材料和观念的艺术家,有着较大的差距和 不同。不过这一现象在年轻的水墨艺术家群体中,差别的程度已经大大减轻了。

    朱小坤就是这样一位使用传统绘画工具、材料,但作品却颇为接近西方图像化 的艺术家。我们可以将这一现象笼统地归因于中国的现代化或者中国艺术的现当代 化,但中国的传统绘画的力量依然强大,为何融合的“发酵”会发生在朱小坤身上呢? 显然这样的问题需要更多地从历史学与文明背景遭遇中去考察。

    作为出生在一个孩子较多的农村家庭,朱小坤对于中国底层社会和乡村生活都 有着直接的体验(后来,我们在他的作品中也看到了这些体验和观察的影响):在 当时的中国农村生活中,人丁兴旺与否反映了一个家庭应对外界强力的反应能力, 这或许是他画面中不断出现众多孩童的一个诱因。不过,在艺术家的记忆里,人丁 兴旺并不都是幸福,“家里男孩太多”也带来了很多烦恼:哥哥们属于野蛮生长的 孩子,从小就会挑战家长的权威,同样也会在他被欺负的时候挺身而出。但是朱小 坤“喜欢和其他小孩玩儿”,有时和其他小孩在玩耍过程中难免发生玩闹性质的肢 体冲突,不明就里的哥哥们见到了就要替他强出头,小伙伴们为了避开不必要的麻 烦,主动与他保持距离。另外哥哥们的一些坏示范也让父母加紧了对他的看管,严 格的家教对心性太野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有效的平衡,但对于本来就有些内向的孩 子来说,束缚了其原生的活力。也正是这样的经历构成了他后来性格中的重要部分, 也造就了他作品中忧郁、孤独的气质。

    当然生活不光有忧郁,欢乐的因子也成为了艺术家后来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元素: “树林”就是这样的元素。“我们家住在镇上,镇旁边有条河,河边有一片树林。 那个树好像叫鬼树。小时候经常去河里游泳,累了就躺在树下休息,有时候也捅马 蜂窝、偷枣儿,在树底下聚餐。经常在那儿待,有很多记忆留在那儿。可能是逃避 一些不开心的事,或者想安静”。童年的朱小坤在儿童游戏的同时,已经显示出爱 独处的忧郁气质。那些画中正在爬树,或者坐在树枝上张望的小男孩,虽然以他儿 子的形象塑造,但姿态与情感都来自他的童年回忆。在树上,可以以更高的视角俯 瞰地面,出离现实,沉浸在个人的内心世界。

    童年生活的元素成为朱小坤后来创作的重要源泉,不过这并不是他进入艺术领 域的原因。事实上,艺术家踏入艺术领域有颇多的偶然性。在初中毕业以后,艺术 家进入了职业中专,攻读工艺美术,这一人生的转折为艺术家后来与艺术的结缘埋 下了伏笔。虽然当时学习美术在青少年当中,还并没有像今天因为“美术高考”带 动而兴盛,不过通过“绘画”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以及获得一种谋生手段,是艺术 家当时可以选择的、相对较好的人生轨迹。加上众人的撺掇与鼓励,唤醒了他对绘 画的热爱。就这样,他就此踏进了艺术的大门,直到今天。无疑学习绘画最初的日 子是艰苦与枯燥的:“把一张白纸正反两面用线条打成黑板,上面看不到空白”, 是艺术家绘画之路的开端。虽然中专之前,他没有系统性地接受过基础训练,但是 他的勤奋与表现出来的或多或少的一些天分,让他很快地进入了状态。在临摹完俄 罗斯绘画大师尼古拉斯•费欣的素描后,艺术家忽然就觉得自己开窍了,也能够从 绘画中得到乐趣。直到今天,大多数地方美术教育还处于一种僵化模式,带有强烈“考 试”目的与脱离鲜活性的教育很难带给人最原始的艺术感动。不过幸运的是,艺术 家自己找到了乐趣,“临摹完费欣,我就开窍了,生动了,像人了,像皮肤,肉!”, “最开始画出来不像人,像刀在脸上切出来。临完费欣以后,我自认为在表现人鲜 活的东西方面往前迈”。

    朱小坤毕业以后,国家政策突变,中专不再包分配,这使得当时艺术家的生活 蒙上了不少的忧愁。可也正是这一点,给他带来了人生转变的契机。因为身兼班长 一职,朱小坤与老师一起登门拜访了一位考上中央美术学院的师姐。这是他第一次 听说中央美院的存在,见到师姐的生活状态,更增添了对中央美院的神往。在家人 和同学的鼓励之下,艺术家最终鼓起勇气,前往北京。来北京后,经朋友介绍进入 了当代艺术家尹朝阳创办的美术培训班。尹朝阳与朱小坤是南阳同乡,“当时尹朝 阳年轻,有冲劲儿,看他用一个半小时画很大的半身像,非常帅气 ",无疑当时的 尹朝阳给刚从农村来到艺术中心北京,第一次感受艺术现场的朱小坤,带来了艺术 的震撼。从闭塞的小圈子跳出后,信息也更加多元丰富,朱小坤打开所有的感官接 受艺术的洗礼。他开始疯狂看展,2000 年 798 还没形成艺术气候,中国美术馆、 军事革命博物馆、中华世纪坛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除了展览,在小县城买不到的 画册也一下子成为可能了,朱小坤经常跑去西单图书大厦、三联书店买画册,“以 前也看过印刷品,但印刷非常劣质,不被激动。看到好的印刷品之后,更有画画的 冲动了 "。在这里学习了四年之后,艺术家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中央美院国画系。

    作为培训班里唯一考上国画系的学生,出身在中国中原文化发源地河南的朱小 坤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多是断断续续和星星点点的。这是因为虽然传统文化的延 续在 1949 年以后已经普遍断裂。不过分散在生活中的众多传统因子,让艺术家的 血液里似乎仍然有一些传统的“影子”。“偶然一次,尹朝阳从工作室掏出大英博 物馆的珍藏画册,全英文,坐在院子里和我讲兰草、古法用笔。以往尹朝阳讲油画 都在讲造型,这次那么饱含感情地讲国画”,艺术家也开始认识到了水墨与传统的 博大精深,值得学习钻研。并且由于姑父学习国画,年幼时的他也有不少耳濡目染。 此外从小练毛笔字的习惯帮助他在书法上积攒了优势。总之,朱小坤最后选择了国 画系,并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

    1978 年后,中国开始了全面的社会改革,革命现实主义在艺术领域的影响力 也开始减弱。在水墨领域,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得到了一定的恢复,老艺术家们又可 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了。不过,它的另一个“对手”,新潮艺术也开始诞生 并蓬勃发展。随着政治压力的放松,以欧美文化为主体的外来文化再次进入中国, 并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传统的水墨领域也不 例外,带有强烈当代新文化感的“实验水墨”、“都市水墨”或者“新文人”水墨 开始不断出现。

    这样的艺术趋势,无疑对艺术家朱小坤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大学期间, 艺术家一方面通过不断地强化笔墨的训练、临摹古画与阅读传统文化书籍,补充夯 实自己的传统基础;但另一方面,朱小坤也并没有完全走进传统的艺术样式。当然, 这也得益于他在美术培训班期间,尹朝阳在当代艺术方面的启发,以及他的水墨艺 术导师刘庆和的影响。作为“都市水墨”或者“新水墨”的代表人物,刘庆和与李津、 田黎明等一起成为了变革中国水墨的中坚人物。他在水墨领域的革新精神,在自己 的教学中也得到了体现。也正是在这两位老师的影响下,艺术家在形成自己的创作 风格之初,就选择了新风格。 

    当然,两位老师只是外部的影响,最终作品的形成与艺术家个人的经历有着更 为紧密地联系。“我的青春是压抑的,童年父母家教严格,青春期又是在考美院的 四年中度过的。不确定、忧愁、愧疚(多次未考中,家人又一直在负担他的学费), 使我的性格被严重压抑了”。这也是为什么在早期的创作中,他的作品主要呈现出 忧伤、焦虑、不安、恐惧甚至愤怒等情绪。这正是艺术家基于自己内心的感受,往 外生发,将情绪植入到画面的结果。显然传统的艺术图样是无法去表现艺术家的这 些“青春感伤”,偏向表现主义的手法,能够更为贴切地展示自己的情绪。但这并 不表示朱小坤就此放弃了传统,在笔墨与画面背景的处理上,他仍然沿用了水墨惯 常使用的语言。在不断寻找自身创作语言的艺术家,在作品风格上又发生了一次全新的变化。 刚过而立之年的朱小坤,转眼儿子也两岁了。对孩子的满腔热爱,使得他的内心得 到了舒缓,他也开始将笔墨从表现自己内心的不安转向了儿子,于是儿童题材形成 了。在儿童题材中,结构布局明显整齐了很多,用色与物体描写也和谐了,这也是 人生角色的调整后整带来的心理调适:过去那种艺术表现方法用在纯真可爱的孩子 身上,显然是不妥的,于是他开始努力往回收。以前在表现上具有更多偶然性,但 2014 年儿童题材系列中却力求在笔墨、情绪、张力上克制,对构图、造型、墨色推 敲更多,气质更柔软。在色彩方面,他也几乎把所有颜色都剔除了,大面积地使用 黑白灰的同时突出人物,压缩小细节,让背景更加单纯,让人不会注意到天空、山、树、 草的颜色,更多固定在一个简单的形态上。过滤后的画面,全部为营造整体氛围服务, 画面的效果也更为整体和单纯。不过,从那副单纯清秀的面孔背后,我们仍然能够 感受到艺术家的天生的忧郁和怀伤。因为虽然画面中的儿童以自己的儿子为模特, 但同时也寄托了艺术家对自己童年的回想。

    不过在《入境》和《迷墙》系列中,我们明显感觉到更多的社会性被艺术赋予 到了作品中。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消费主义文化的发展中,大量青年从农村走向 城市、从农业生活转向现代化都市生活。这样的境遇变化,为青年带来人生处境的 转变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种种苦恼——或许他们并没有对政治、经济、信仰这些 宏大的命题表现出直接的兴趣,但经济压力、信仰的交织、整体社会的不自由同样 给他们带来了苦恼。所以他们在关心自己的生活与感受的同时,周围环境的变化也 在不自觉当中影响着青年艺术家们的思考与创作。在《入境》与《迷墙》系列中, 朱小坤就展现了作为一个在多元文化影响下生活的文化“个体”对于群体信仰生活 的疑问以及对于社会结构的某些“不适应”。那些在墙内向外张望、在船上四处找 寻的孩童,除了眼神依然有些迷茫和孤独外,似乎也带有一种抗争性,一种坚守自 我、拒绝同化的自我信念。这样的信念既来源于现当代文化对于人独立性格的感召, 也来源于绘画赋予艺术家个人的生命与 精神自由。

    作为一个绘画实践者,朱小坤的艺术展现了他独特的人生印记,他在自我设定 的艺术道路上不断出走,又不断回归,然后以此往复。虽然这样印记是极其个性化 的,但在某种程度上又代表了一代中国青年人的成长轨迹。因为无论如何,那些尊 重社会变化、文明背景以及自我内心的感受,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值得人们尊重的, 这也是艺术史上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品给我们提供的范例和启示。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