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渡
1970 出生于河南
1998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
现居北京,职业艺术家

主要展览
2016“奇异果”,北京
2015“纸上•至上”,上海、北京
2014“新水墨-当代风华第一回展”,北京
2014“潜行-当代艺术联展”,北京、广州
2014“美丽世界“,北京
2014“聊水墨”,北京
2014“跨越文化,跨越世界far and wide 国际艺术展”,99美术馆,北京
2014“共振计划第十二站:关键链接国际当代艺术展”,北京当代艺术馆
2013“纸上•至上”,北京
2013“纸的厚度”弓空间,西安
2013“异境”,北京
2013“以太-张渡•安迪杨双个展”,大森艺术空间, 北京
2013“一百一十五位艺术家的自画像”,北京
2013“突变”-最后的防线,国中美术馆,北京
2013“激变——新叙事性精神绘画展”,北京
2013“北京迷你当代艺术展”,北京
2011“我们 我们 我们” 当代艺术展,京门画廊,北京
2010“新艺术展”798艺术区东街画廊,北京
2009“经验/惊艳”中国当代艺术展,北京
2009“反光”西湖美术馆,杭州
2009“反光”墙美术馆,北京
2008“夜行”,798亚洲艺术中心,北京
2008“未来天空”,今日美术馆,北京
2008“融---空间”,北京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别样的存在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别样的存在>>
文/长风
 
走进张渡的工作室,就像进了杂货铺,什么东西都有,丰富多样,奇特异常!国油版雕和装置以及他淘来的现成品堆积的到处都是。如果你信手拈来,都是一幅绝佳的作品。张渡主要的作品还是他那些稀奇古怪,毛毛糙糙的木雕。其次是受到雕塑那种块面和结构形态的影响,有着奇思妙想感受的纸本作品和现成品。张渡早期的雕塑作品着重于对雕塑材料的美感运用,并没有脱离他在广州美术学院所学的雕塑知识。后来,西方现代艺术雕塑大师如布朗库西、贾科梅蒂和亨利•摩尔以及中国民间木雕都对他影响很大。如布朗库西的单纯形体和超越实体的空间存在;贾科梅蒂被挤压、拉长和消瘦的超现实的人形;亨利•摩尔的空洞与穿插的空间连贯性。特别是中国民间木雕那种混沌造型和重叠镂空的感觉,都伴随他走过了现代与传统雕塑的艺术长河!张渡真正进入雕塑艺术创作时期,就表现出对传统的背叛和不拘一格的探索,这取决于他自身对事物有独特的认识和分辨能力,特别是他“凿”出来那种毛毛糙糙的木质感。舍弃了传统雕塑从泥稿塑造、翻模、再放大的精雕细琢的制作过程,没有模具,没有参照物,直接针对选好的木材,在短时期内以最大的程度表现其精神意图。在空间上避开实体空间的局限,而追求更深远的意象空间。张渡的雕塑作品不拘泥细节,所表现的形体不再是柔软光滑,而追求斧劈刀凿后“毛”的感觉,其形体更多地在于扭曲和异化。具有中国文化中诗意般的精神想象和魔幻的现实境遇!那些所表现的物质形体,失去了自然的灵性,只能游离于假定物,成为荒诞怪异、变种、不明身份以至于匪夷所思,如怪诞的刺木桩上那个“仙桃”;男人诡异地钻入木桩里;那件木制的毛毛糙糙的薄如纸的女人和被子;火烧、烟熏以及斧凿镂空出来的原木留痕空间等等,都让人匪夷所思!又如同带的玫瑰,颇有微妙的自我掩饰,触摸时有种伤害和距离感。那种超现实的神秘、悱恻透露出现代人特有的孤寂感,同时也是自身的精神写照。
 
张渡199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2006年底从广州来到北京,先落脚于北京郊区费家村艺术家聚居地,2012年辗转到宋庄,成了真正的北漂一族。对于出生在北方的张渡来说,这里并不怎么陌生,混搭杂乱的城乡结合部,数次的搬家,一场大火将作品和书籍烧得所剩无几,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正是这种魔幻般的现实经历和人生境遇,他把自己完全的打开、放松、自由自在,随遇而安,不再迷恋过来那些审美趣味,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不问结果怎么样,只追求那种艺术的“不确定”的表达方式!作为一种人生的境界和体验,张渡的日常生活就是这样的。每天,我们都无法把握会发生什么事情,你根本无法知道你的位置在哪儿!我们所处的每一天,只有此时此刻是确定的,后一刻钟你都无法预测。你不知道明天是什么样子!明天却不期而遇。那么这些事发生到你的真实世界里,你的真实世界也会在变化,因此我们每天或每个阶段都会面对真实的自己,这些不可言喻难于界定的状态,正是为全新的艺术语境提供了多种开放的可能性,也给了张渡的艺术发展更多更宽的路子。不管什么材料他都去尝试和实验,那种材料适合表达此刻的心境,此时就立马拿过来运用。他说“任何的艺术语言,只是材料语言的一种区别,雕塑主要是空间形态,相对于平面的绘画难一些,我的绘画也可以说来源于我对雕塑形体的把握和理解。但我觉得不管架上的还是材料的只是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不同,看准了,就需要更快更好的进入一种创作的状态”。“我不喜欢给自己固定一种模式,画到死,更多的是一种自由的掌控能力,符合我的心态,我喜欢那种空间的转化,打乱,重组,一种不可知的状态”。这种不可知的状态恰恰是艺术家所具有的最好的创作状态,因为艺术的开放和多元势必具有其偶然性和冒险精神,如何在这种不确定的变化中不迷失自我,如何在否定和消解中重塑自己,更主要的是如何面对人存在的直接体验。才是我们面对特定的文化和社会情景所激发出来的创作灵感。
 
在中国当下的艺术领域里,张渡是个杂家,也是一个玩家,不拘泥任何形式和材料,不会预设一种东西,玩的开心就行。在日常生活中别人瞧不上眼的物品,他都会玩得有滋有味。一有时间就到处去淘那些过去不用的日用品,他把它们买回来或捡回来堆积到家里,慢慢地把玩、享受,而后把这些东西渐渐地变成他作品的一部分。这些古老的农用工具不再是农业文化的缩影,而成了他艺术创作的一部分,他并不改变它们以前的功能和物质特性,而改变它们在当下的实用的艺术价值。张渡迷恋这些农具的原始造型和使用过的历史痕迹,他醉迷那种古物留在表面的“包浆”(氧化层),但他不是古董鉴定商,通过“包浆”来鉴定古物的历史年代和真伪。他从“包浆”的痕迹来体会那种肌理效果,而后借鉴到他的绘画上;其次他在不破坏这种肌理基础上,直接在上面再创作,即使把这些玩意毁了,也在所不惜。他一贯在追求本真的存在,超越常人的理解能力。还有就是他借鉴这种器型重新翻制一个出来,改变它们的颜色、性能和实用价值,呈现出另一种对农具文化外延的感悟!
 
张渡所有作品都是带着一种玩的心态去做的,没有负担反而显得自然。他的纸本作品都来自于他对雕塑的那种直接理解力,也就是把拿着斧子凿子就砍就凿转化成提笔就来。人家“胸有成竹”他能达到“胸无成竹”,画到哪儿算哪儿,直接把此刻的感受表达出来。有时相映成趣,有时将错就错,反而有另一番景致。心手相应,如无人之境。他不拘泥于纸质的好坏,纸张的大小,也不在乎各种颜色和各种工具的运用,油画颜色、国画颜色、丙烯、墨汁、土、沙子、发丝,纸浆等等,油画笔、毛笔、板刷、油画棒、铅笔、钢笔、签字笔甚至一根棍子都能随意使用,有时还直接用手去糊涂乱摸,直截了当。没有了隔阂反而行动起来无拘无束。他对纸情有独钟,并且有独特的认识和分辨能力,很注重纸质的性能,能在各种纸上做的游刃有余,包括一些“废纸”再利用,能化腐朽为神奇!如那些日常的旧杂志、旧报纸,废纸片、废纸板、包装盒甚至是一个烟盒,都会拿来二次使用或多次使用。他喜欢那种不完整性和残破感,烂一点的反而能给他另一种思考和提示。他会借这些已有文字和图像以及残破的纸形,再次引起思考和想象空间。还有一种是他把纸还原成纸浆,把纸浆又做成一种雕塑或浮雕,使纸脱离平面的二维的空间,形成他以前认识到的那种雕塑性空间。
 
不同的纸在他的手上都会产生不同特效,他不纠结传统笔墨和当下的关系,笔墨只是他的一种方式方法。他的水墨画也强调墨分五色,一波三折,干湿浓淡,而在题材和构思上却大大超出传统文人画的水墨范畴。张渡认为雕塑是创造空间,而平面架上是在“经营”空间,他的纸本作品带给观者更多的是一种“视觉经营”上的理念,他不在传统的窠臼里探究怎么“经营位置”,并不在意宾主、呼应、虚实、繁简、藏露、参差等这些固守的程式化构图想法,无关“古人”对自然理解的审美情趣,而是内在的那种残缺感、模糊性和片段记忆的感受。更多的是和当下怎么发生关系,表现当下人的生存状态和心境。因此,他的纸本作品更多的体现在一种直接的介入状态,有时表现一个女人的屁股;一种人的无聊状态;有时是一张人、物和景的插图片段;甚至有时如一张“产品说明书”!有时他也在画面上题字、署名和盖章,但距离传统绘画的章法相去甚远,那些书写的字体包括英文,都歪歪斜斜,横七竖八但却能和画相得益彰,其目的在于布局的补缺或说些更加调侃的话,以此来向观众解读其含义。那些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都打散揉碎错乱重组,幽默调侃嬉笑怒骂,没有一点正经的!充满着一种不确定性或不可知的状态。如同进入一种魔幻的想象空间,一种虚幻、神秘、诡异的景致;一切都是怪异、荒诞、匪夷所思,又浮想翩翩!
2014年8月15日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