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新闻

张丁元:亚洲80后将会是一个潜力市场

时间:2009.08.21 来源:搜狐文化

     内容提供︰香港佳士得-中国二十世纪艺术及亚洲当代艺术品部

  搜狐文化:当代艺术跌到底了吗?国内第一线的艺术家作品价格调整到什么程度?

  香港佳士得:整体来看,全球的艺术市场都在因应经济市场状况进行调整,不单局限于亚洲当代艺术。亚洲当代艺术的发展刚刚走过了第一个十年历程,在1995-2005期间,从本土市场、扩展而为亚洲区域市场,再进而吸引国际藏家注意和热烈参与,在购家群体和市场规模上都已经具国际格局,完成整合。承接而来的2005-2009则是高度成长的时期。在市场发展的过程,都是有周期性的起落和调整,但亚洲当代艺术的整体市场规模、拍品质量、购藏活动等等,都是稳定、上扬、持续地增长,这个总的发展方向和动力是没有改变的。亚洲区将会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心,当全球都聚焦亚洲市场、中国经济,由经济发展启动艺术文化,亚洲当代艺术的发展将会进入另一个里程。

  搜狐文化:对于第一线的艺术家的作品来说(如张晓刚、岳敏君、曾梵志、方力钧等等),真有抗跌性吗,如果有,那应该怎么样来看待和区别划分?

  香港佳士得:参考西方艺术市场的发展,艺术投资总是比其它领域有更大的抗跌能力、稳定性和吸引力。美国著名杂志《Interview》2009年1月号作了一个有趣的观察,提到当金融风暴之时,当代艺术家Damien Hirst系列新作《Beautiful Inside My Head Forever》仍能以高达2.03 亿美元的总额成交。杂志喊出︰「艺术才是真正的价值之所在。」的亮丽口号。2009年2月,环球经济及股票市场还是十分动荡,股票、房地产市场崩盘,市场笼罩一片悲观情绪。当此之时,艺术市场的发展却是背道而驰,交出亮丽、惊人的好成绩。佳士得举行的YSL专场拍卖,创下多项佳士得200年以后的拍卖纪录,包括拍卖史上最高的成交总额(港元45亿)、最多的竞拍及参与人次(共31,000人)、最广泛的全球媒体报导。长期研究艺术市场及经济周期的经济学家Reitlinger,也提出一个观察和论点︰当1968-69年,美国经济不景时,公司资本价值、盈利和股息都在下降,但艺术收藏品的价值仍能稳定地增长。当藏家购入他们喜爱的艺术品,开始长期性的持有、等待回报的同时,他们也能立刻享受、欣赏收藏品。换言之,艺术投资和艺术鉴赏是同时进行,也只有艺术投资才有这种丰富的层次和面向,是一种享受性、个人喜好的投资。而这种投资,其回报是相对稳定的。据1999年6月美国的一份《十年内投资家赢利的报告》说明︰投资现代艺术、印象派艺术、当代艺术的得益率分别为24%、21.6%、21.7%,而股票为17.3%、公债为12.6%、钱币为7.3%、房地产为4.4%。当然,艺术市场也会像其它的投资项目,如股票、房地产及期货市场等出现周期性的涨跌,但在艺术市场而言,只要投资得当,也是长期性的持有,艺术投资的回报仍然是相对稳定和理想的。

  我们观察,周期、局部的市场调整既是对应市场状况,也根据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发展脉络而厘定,使得艺术市场有相对的独立性、稳定性。优秀的当代艺术家都建立了一套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风格,体系完备,其中的艺术价值、完整及可延展性都十分瞩目,自成一个独立的艺术史及历史价值,是不会因为短期的经济波幅而完全被否定。名家力作,又因为作品本身已有长久的买卖历程、国际性的认知度和广泛的流通性,市场及藏家群都相对稳定,也因此有更强的抗跌能力,进而有稳定整个当代艺术市场的作用。例如︰领军的一批当代艺术家,如刘野,价格和2007年比较,仍是十分稳定。伦敦刚完成的当代艺术拍卖,卖出两张刘野的油画作品,成交价是原来预估价的5-7倍。蔡国强《APEC》景观焰火表演十四张作品,总成交为74,240,000,单张作品的价格为530万港元。反观,在佳士得2009年春拍的夜拍项目中,蔡国强的《重建柏林围墙》,单一张作品的成交价便是港元842万。

  可见,只要这些艺术家有重要作品出现,对收藏家的号召力不会减低。整体来看,全球的艺术市场都或多或少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及,但影响大的是这些当代艺术家们近期的作品,而他们的早期作品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只要是作品优质、估价合理,市场是会有很好的响应。而且,当艺术产业出现了自我反省、健康调整的声音后,将会有更多真正的艺术爱好者把握机会,大批地、坚定地买入精品,持续进行有系统的艺术藏购活动,这都为当代艺术市场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支持。
搜狐文化:怎么年轻的艺术家市场价格,特别是进入市场流通比较久的年轻艺术家作品市场的未来?(如高瑀、韦嘉、陈可等)

  香港佳士得:中国 「80后」艺术家现在出来的还不多,整体主题及风格还没有形成,还处于一个考察期,须要更多的培养与发掘。但只要是优秀的艺术作品,拥有自身一个独立的艺术语言和表现风格,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且定价合理,那就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机会。

  值得留意的是,这批「80后」趋向于卡通、动画的表现方式,这种艺术语言和风格表现和日本、韩国等年轻艺术家有高度的相似性和连接性。宏观地看,亚洲新一辈的艺术家,不限于中国当代、甚至日本、韩国等地的年轻艺术家,都在建立一个新的艺术语言,他们的作品关心个体存在的状况,夹杂着年青一代的成长记忆、青春期回想的一些小情调,自由而又孤寂,表现了虚无的、魔幻的、戏谑的、批判等的特色,在反映时代意义和亚洲青年一代的人文状况都有很深刻的表现,也成为亚洲当代艺术的一个崭新发展风潮,随着藏家群体的扩大和人们审美方式的转变,它的价值和意义将会逐步呈现,亚洲「80后」将会是一个潜力市场。

  另一方面,理解、建构亚洲「80后」艺术独特意义的工作还在进行中。七八十年代的艺术家和六十年代的艺术家有着很大的差别,因为在他们之间存在于一个截然不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作品中的时代印记异常明显。前者的艺术风格也许更加成熟一些,但同时也少了些后者不断创新活力的时间资本。如何建构「80后」的话语模式、提供有意义的解读、呈现亚洲新一代艺术在未来全球层面上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等的讨论,对「80后」的艺术市场发展也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方面的工作还须包括艺术市场、艺术史、画廊、美术馆等多方面的共同配合。

  搜狐文化:怎么看待中国本土画廊和日韩当代艺术市场的关系?怎么看待日韩画廊和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关系?

  香港佳士得: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是互为对话的几个板块,各具特色,又有高度相似的文化基础、发展历程,加起来构成了很完整东方当代文化的图景。比如,中国和印度的当代艺术,就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中国当代艺术反映政治批判和社会变迁;而印度当代艺术则多是表达本土宗教在当下生活情境中的困境。简言之,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主题是政治和社会;印度的则是宗教和社会。中国采取的是主动地改革开放政策,印度则是浓郁宗教氛围下被迫地受到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冲击,不得不开放。不论主动或被动地开放,都势必要面对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等等的碰撞与融合。这些新的流变,在两个国家的当代艺术中多有表达。日本和韩国则在文化、传统和美学上保留了不少中国儒、释、道的精髓,并且各自拿回去发扬光大。从客观上讲,日本和韩国帮助中国保存了很多东西。这一点在日、韩当代艺术的发展中,仍能时常见到踪影。

  由于区内艺术作品相互对话和交流,又有相似的文化基础,反映到各区域的艺术市场和本土画廊关系,便变得多元、互动、流动性大,而彼此又关系紧密。中国区内的本土画廊,因为地域的便利、文化情境的相似,在接触、搜罗日韩艺术品上占了很大先机;反而亦然,日韩画廊成为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国际艺术领域的一个桥头堡和中介点,提供对中国当代艺术一种解读和诠释。当代中国艺术家蔡国强的爆破地景艺术,取源于中国历史文化,继而在日本的文化情境得到完熟发展和画廊推广,进而跃上了国际艺术舞台。这一操作模式和发展趋势,在近年更为明确,日本东京画廊、韩国Araio Gallery、韩国现代画廊(Hyundai Gallery)纷纷近驻中国,以更贴近当代艺术现场。中国、日韩;本土艺术及代理画廊等双方面的互动都是紧密,有利于亚洲当代艺术的整体发展。

  当中国、日本、韩国等几个文化区域及艺术操作很紧密地结合起来,彼此借力,互助互补、互相提振,突出优势,使当代亚洲艺术涵蕴益发深广,展现亚洲特有的人文特质,亚洲艺术的宏阔市场格局也得以建立起来,催生跨国度、泛区域的购藏活动,进而发展出的强大市场效应、操作优势。参考欧美50-60年代艺术市场的发展,也都经历了这个由本土到跨区域的市场整合过程,几个区域市场互相借力、交流,统合为一宏大的市场规模。亚洲市场现在也正在经历这一进程。先由拍卖行发端,佳士得意识到亚洲当代艺术的发展潜力,对全球艺术发展上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独特贡献。更重要的是,亚洲当代艺术将会成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艺术体系对话和交流的衍接点,当亚洲当代艺术跃升到国际操作的层面,和西方艺术紧密接轨,东西方的艺术对话便得以系统建立起来,中国传统、现代艺术也能借力,呈现于国际市场。所以,亚洲艺术的整合规模是宏阔,也蕴藏巨大发展潜力。新近的艺术博览会(Art Fair)及博物馆展览,也是采行跨区域的操作模式,以整个亚洲为集眼点。

  搜狐文化:中国影像拍卖市场今年的爆点将在哪里?还有没有戏?投资点在哪里?您对影像作品市场有怎么样的预期?对于二级市场从业者来说,影像作品的市场活跃点在哪里?

  香港佳士得:当代艺术发展带来重大突破就是创作形式的多元化,如雕塑装置、图像播放、场域特定因素的介入一直在冲击、挑战过去传统的策展模式。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影像作品并非只是单纯以数码科技制作出的图像,也不能只单单以当代艺术造就新媒材诞生的方向来探讨。影像作品其内涵的意义十分广,艺术界对影像作品的认知也愈来愈深入。举例来说,摄影作品大致可以分类为文献性、纯摄影及当代前卫摄影。文献性的摄影是通过镜头,拍摄图像记录事物;纯摄影作品透过摄影师考虑的角度、要求研究视觉的纯粹性。可是,在当代前卫摄影艺术中,我们看到艺术家突破了摄影作品本身平面的特性,更深入发挥摄影的特殊潜能。我们可以看见艺术家利用拼贴方法,把不同图像组织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利用图像制作雕塑,从平面创作成立体。另外,我们看见艺术家摆脱图像输出于纸张,而大胆利用其它媒材的特殊性,如金属铝片。我们也看到艺术家利用计算机科技创作彷效油画质感的图像作品。以上例子皆表现了影像作品已超越了图像表现的层次。

  根据近期欧美摄影拍卖结果显示,中价的摄影作品市场反应比较热烈,录得最多的成功竞投例子,价格徘徊在港币100,000元上下。这个数据可以作为摄影作品市场现时发展的一个参照。对照于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中,达到这个价格的摄影作品有前卫行为艺术家马六明(生于1969年)、宋东(生于1966年)、张洹 (生于1965年)等。作品题材大多是记录艺术家的行为艺术表现。

  搜狐文化:现在,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藏家是在继续购进还是开始大量送拍?曾经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藏家,本土的、亚洲的、欧洲的、美国的,目前分别对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香港佳士得:亚洲当代艺术的发展经过了第一个十年历程(1995-2005),市场规模和藏家群体都呈现了国际格局,国际及亚洲区域内的藏家都有,态度是各各不同,也因地区、时间而有多少分歧。但基本上,当拍品质量和市场规模都在稳定、上扬、持续地增长时,购藏活动还是很蓬勃地在进行。这个总的发展方向和动力是没有改变的,在佳士得2009年春拍中,这个趋势是很明题的呈现出来。在〈亚洲当代艺术及中国二十世纪艺术〉夜拍,总成交额达HK$181,657,500,近乎为原总估价的两倍;有90%的拍品成交价在最高估价范围内,或高于最高估价,以项目计算的总成交率为89%; 以价值计算的总成交率为98%。其中有美国印象派艺术藏家购入中国老油画;华人藏家购入日、韩作品;印度买家购入中国当代艺术品。只要是具艺术价值、流传有序的顶级作品,藏家们都是很乐意进行的跨文化、跨类别的收藏。

  危机即转机。对于严谨的艺术收藏家而言,艺术市场的调整也是一种转折和发展的契机,因为他们可以有更多机会以低价买入最好、最有价值的作品,只要是能把握时机,配合精准的艺术判断。这方面有一个很突出的历史例子︰一个是美国的巴恩斯美术馆(Barnes Foundation)。巴恩斯美术馆的主人是一位做药剂生意的商人,早在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他们就各自着手收藏了大批印象派和巴黎画派的作品,还包括当时一大批具代表性的非洲艺术品。那时还是战争期间呢,非常动荡。而且印象派的作品,当时还不像现在这样毫无疑问地进入到艺术史的经典之列。但即使在不稳定的时局之下,他们依然靠着自己的热情和眼光,持续大量收藏佳作。对于非洲艺术品,当时一般的艺评还是不屑讨论,认为它们过于原始。但后来艺术史的发展说明,非洲艺术也将跻身现代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源流。而今天的巴恩斯收藏,被誉为最重要、最伟大、最完整的现代艺术的私人收藏之一,质量都足以媲美现存的国家级美术馆馆藏。野兽派艺术家马蒂斯(Henri Matisse)乃至著名艺术商人Ambroise Vollard(1866-1939)都认为「巴恩斯美术馆是美国最重要的私人收藏」。恰恰因为那时的艺术市场并不是特别受到全球瞩目,巴恩斯美术才比较容易买到精品。在危难的时候购买经典力作,虽然这种笃定的购买行为在当时并不容易得到周围人的理解。但时间证明,他们当时果决的行为是多么英明。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保值的。
 

责任编辑:艺术信息去阿特首页
我来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