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远——中国当代影像展
 
地    区:北京
策 展 人:方蕾
参 展 人:陈家刚、海波、洪浩、何崇岳、刘铮、缪晓春、荣荣&映里、史国瑞、王庆松、王轶琼、庄辉
开幕时间:2013.8.3
展览日期:2013年8月3日~2013年9月12日
展览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宋庄美术馆
主办单位:宋庄美术馆
联系电话:
邮    箱:
展览前言:

    “有多远?”偏偏成为疑问句,这很有试验的性质。这次我们主要探讨“大画幅”摄影。

    一张4X5英寸大画幅散页片的面积是35mm胶片的13倍, 5X7散页片的面积是35mm胶片的25倍,而一张8X10散页片的面积是35mm胶片的50倍。如果是10X20英寸大画幅相机的散页片那它的倍数更大。20英寸换成厘米是半米多,这些大的底片它意味着什么?

    所以不得不探讨大画幅在概念上的远近,推着大画幅相机在空间距离上行走的远近,和它可以成像的距离和密度。

    一

    镜头是专门用于捕捉距离的,暂且把速度也换算为距离。无论多远,镜头会把它调过来,通过人脑的编辑使之成像。距离是人对于不可亲自触及的目标的一种敬畏感,当目力不够辨别时,人们首先从精神层面对未见物产生憧憬,所有的目标或目的地,都是每个个人自己的理想,实现它的最好办法就是走过去。 镜头缩短了人们对于距离的误判,让心仪之物置于眼前,而且还要定格和演绎故事。这是照相机的镜头和望远镜镜头的区别,因为有照相机,使得我们对于“有多远”的渴求从行为下变得形而上。摄影使一切变得更加真实可信,尽管他在某种意义也是一种现实的掩盖。

    构思是艺术家在心中的第一次成像,这次是虚拟的、模糊的即使是清晰的也是自我意识的清晰,没有被定格成真正画面,所有它只是腹像。这种反应压迫着人的内心希望迅速进行一瞬间的捕捉,这种捕捉和快门的的咔嚓声同步。

    我们不期待人人都变成图像哲学家,但摄影家在拍摄的全过程中需要周密计划, 摄影过程更象是一个工程,经过充分安排,才得以出发,在路上、调校中、确定按快门的过程中,思考没有被缩小,思维却慢慢被放大,漫长的拍摄过程和遥远的路程最终被压缩在一帧画面中,另一个现实被制造。

    第二个反应是面对实景的人的态度和镜头客观性之间发生的,摄影家不会认同照相机的镜头是冷漠、客观和完全科学化,甚至数字化的。他希望自己的眼睛和镜头同时反应客体,此刻人和机器成为伴侣。

    第三个反应是后台,即大相机的后背,或者其它类型的后背,后背的反应极具神秘性,必须在黑暗中进行,通过计算,需要猜测,它是艺术家目力的最终实现者,所以它忠诚。

    二

    影像的生成在今天已经不是问题,任何一个普通的人都可以在他的理解和不理解里实现他对现实的记录,偶然的一个画面镜头也许它记录就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事件。摄影的快速呈现、快速记录,甚至娱乐化的倾向,累积了人们对世界的多重的、不客观的熟读, 摄影、拍摄更多变成大众的Show和不断的情感互动。快捷、方便和传递使得世界的表皮无数次在被解读的同时,也被不停地消解、衰减,大量细节被丢失,或不太被人在意。

    高清图像的呈现和大量的及时生成的海量图片构成认知和解读现有世界的两种方向。

    目力也是心力,当目力不济时,欲望便被驱使。大画幅在某种意义上是首先满足物体在呈现时给予的视觉体验。成像的标准大于我们眼睛所理解的清晰度时,我们被细节折服,甚至迷恋细节,细节成为语言,语法和形容词,继而成为表达的立场,细节成为态度本身,高清成为需要,高清就是形式。

    细节意味着吸引观者最终关注什么,细节本身有质量,质感同时也是一种诱惑,诱惑你去看,甚至想触摸,这种心理不同于触摸实物的形体,因为细节直接导向我们的视觉观察方法和观念,以及迫使你去追忆,细节体验和味觉触觉体验有诸多相通之处,迷人、独自体会,和久久不能忘怀。

    大画幅强化了摄影中的这些细节美感,甚至已经接近细节美学的含义,大画幅影像提供的细节是世界物质的表象,就是表皮,也就是我们常常理解的客观,穿过它的表皮就进入到显微的世界里,那是另一个细节,因为它是一切物体生存的原始材料,所以只有细胞学专门家会去关注。正如当你被一座宏伟的建筑吸引,除了外在结构,就是表面的装饰和散发出的气息,不会有人太在意其中使用了什么样的水泥和沙子,除了结构和土木工程师。

    三

    当一个人的生命以一种潜伏的姿态在“冠布”围成的黑暗中通过一个很小的孔瞭望出去的时候,看到的一定是鲜亮,以及鲜光里白和黑的光影之争。并且这种争斗始终在见不得光的地方进行着。如果风景可以在阳光下真的可以呈现、感光、成像,那么照相机的历史便可以结束了。

    在暗箱里形成的颗粒反复反应构成了一个可以被称为另一个世界的照片,照片固定了世界的形态和时间,给已逝的世界和时间提供证据,照片越来越多,而仿佛照片穷尽现实的能力还远远没有达到。为什么我们总愿意把我们的经历的人物、场景和故事,又再一次的用一个机器把它捕捉出来,留在一张纸上或卡里,我们到底是喜欢那些被我们消化过的情景,还是希望把那些定格下来,带走留下,或重新唤起记忆。我们还会嫌我们每天的生活不够丰富和有力量吗?

    原来相机只是满足我们了的拍摄的欲望,喜欢看镜头眨眼和听相机快门的声响,听拍摄现场的热闹声音,和立马回放拍过的画面,然后拍摄就此结束,摄影成为过场,那些相片只是被存入电脑的一个文件而已,照片不再重要。

    四

    奇怪的是,我们偏偏会迷恋一幅照片上呈现和诉说的点点滴滴,那的确是我们真实过的生活,狗和猫的视网膜对照片不太感兴趣,甚至对镜子也不太感兴趣,大多数人爱干的事情,动物们都不太愿意。还比如抽烟和喝酒动物不愿意,再大一点说让飞机在天上飞,或者背一个照相机四处寻找拍摄的对象动物也没兴趣。动物们的意愿是,我们只需要一块肉,是块有骨头的肉更好。

    摄影术发明了一百多年了,偏偏镜头记录了更多动物的活动,这些生活细节对于动物而言习以为常,而人从中看到乐趣和意义,看到了人在这个世界上可以交流的很多方面。比如亲近、亲情和动物对自己身体裸露的无所谓和其他行为的不在意,它们不穿衣服,你不会认为你拍了它的裸照,它们一抬屁股便随地大小便和自由交配,人们不会认为那是不雅的图片和视频。

    相机在记录人们生活的时候,显然是有分别心的,客观的镜头往往被主观人的意志而左右。同样的行为在镜头里呈现的现实看似真实,又不得不使人们去怀疑,怀疑自己眼见为实的能力和经验是否正常。照片每时每刻在记录这个世界,同时也每时每刻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立场、态度。当初仅仅只是为了给自己拍一幅肖像而发明的照相机、照相术,已经完全脱离人们对它原先的期待和惊讶,甚至是恐怖。

   

    镜头是无辜的,人的肉眼看到其他那些不该看的东西。很奇怪,人们在一百多年前制造的这个只能客观面对现实,但又不能真实记录世界的镜头。但依然它是忠诚的,据说第一只光学镜头至今仍然可以看见世界,并且可以给底片感光。

    感谢摄影术,感谢它用看似真实的影像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东西,我们相信它,相信那些细节,那些刻骨铭心的场景。相信那些用心控制和关爱镜头的艺术家们。

    再说明一下,大画幅摄影作品和大画幅相机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产生大画幅作品还有更多的手段,实物接触扫描、室内针孔无相机直接感光成像、大画幅数码后背、平板距离实物扫描、电脑计算机站设计生成图像等等,还有其他,生成图像的方式的多样使得“大画幅”概念的外延得到扩大,大画幅的等值概念可以换算成图片的文件量,它不会低于5个g、10个g,或者100个g,或更多。

    值得关注,值得去体会那些细节,极具戏剧性的细节。在今天照片影像随手可得,已经有掩盖或淹没真实世界的可能,无论怎么说这是一个以人为主导的世界,在照片和影像里世界上所有的物、人、场景包括天气都是人的旨意,而神的旨意仿佛被放到了一边。

    其实所有被人记忆的和那些看似震撼的画面在自然界看来,它本来就是那样的,地震、海啸、动物的战争或狂欢、火山喷发、溶洞、闪电在一万年前就有,那时无图无真相,人真是自作多情了。
 

 
 
我要说两句 >>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
相关新闻
暂无信息!
推荐画廊 >>  
阿特画廊
画中故事
三潴画廊
天画廊
思莱德画廊
Witte...
Infan...
玛吉画廊
程昕东国际...
现在画廊
季节画廊
想象画廊
别处空间
尤伦斯当代...
五五画廊
阿拉里奥画...
ART64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