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逻辑”陈劼艺术作品展



地   区:北京
策 展 人:吴鸿
学术主持:
艺 术 家:陈劼
开幕时间:2018-6-16 下午 3:30
展览日期:2018.6.16 - 2018.7.16
展览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小堡北街205号
展览场馆:艺术国际美术馆
联系方式:
关于“正确思考”的思考
 
吴鸿
 
数学运算的“+-×÷”符号是陈劼作品比较常用的一组视觉元素。
 
之所以将这组符号视觉化地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这和陈劼多年以来的教师身份有直接关系。不管是当年的本科毕业阶段,还是后来的研究生毕业之后,陈劼一直都是在高校担任专业教师。和绝大多数的在高校工作的同行们所不同的是,陈劼并不是机械地从事着自己的教学工作,相反,他时常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教师们按照所谓的教学大纲在向学生们传授着某种“正确”的方法和思路,学生们看似在老师的带领下逐步接近“真理”。而实际上,这种模式化的教与学的方式,是在让不同禀赋、不同个性的个体慢慢地在一种看似“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同化过程中,成为模式化制造出来的产品。
 
“+-×÷”符号是在人类有了抽象的数字概念之后,为了统一人们对于数字之间的各种运算关系而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它并不是先验的,而是人们为了建立起数字之间的一种关联关系而发明出来的一组象征符号;其次,它是在人类具备了抽象和归纳思考的能力之后,为了将这种思考的“正确形式”固定下来,并被其他人所普遍使用而制定出来的一种规则。
 
显然,陈劼一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中采用这些符号的时候,是为了象征一种与自己的教学工作有关的“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而这种“正确”的艺术教育理念也并不是先验的,它也是在不同时段中,经过无数人的经验叠加之后所形成的一套规律和法则。而在今天,当这些规律和法则日益神圣化,并逐步脱离了经验之后,它的机械、狭隘性也便日益显现出来。然而,规律和法则经过与制度和体制相结合之后,人们便找到了一种在制度下生存的标准和原则。今天,当绝大多数的人为了适合这种制度化生存而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少数的思考者便变成了异端。
 
之后,陈劼再次将这些符号与中国传统水墨材料和图式相结合,并试图将这种图式神圣化起来,其目的是为了影射和反讽那些将所谓的传统的“正确性”神圣化的现象。所谓的传统其实也无非是在前人的经历基础上,经过累积、叠加、固化之后,所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的“正确形式”,一旦它们被神圣化之后,这种固化的形式与时代之间的荒诞性便显现出来。陈劼的这一阶段的作品所具备的批判性即是从这个角度体现出来的。
 
陈劼新近创作的装置作品仍然是沿用了他这种批判角度和方式。在这些装置作品中,之前的“+-×÷”符号是被解构之后的局部形式,或者说正是这些“+-×÷”符号所象征的那种理性主义思考方式的“正确性”,成为了他的装置作品的构成要素,并进而成为了他的作品的批判对象。在这些作品中,组成作品的材料是来自于今天人们所习以为常的日用消费品。它们是理性主义的思维逻辑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它们既是现代人类日常消费之后产生出来的消耗品,也代表着今天的人类社会的科技水平和文化模式,甚至也喻示了人类的未来。显然,陈劼在使用这些现代消费背后的垃圾废品的时候,与贫困艺术的思路是截然不同的。
 
陈劼的这些装置作品的形式是一种规则的、神圣化的、理性主义式的构成形式,而构成这种庄严的“正确形式”的材料,又恰恰是这种形式所象征的理性主义思维逻辑所导致的现代生产和消费模式所制造出来的垃圾废品,它们一起构成了一种自我循环解构和循环否定的荒诞逻辑。
 
展览名“形式逻辑”,正是影射了人类引以为傲的基础逻辑、传统逻辑,在我们习以为常的解释体系中,人类正是具备并建立了这种“正确”的逻辑思考能力和逻辑标准之后,人类才从万物中凸显出来,成为万物的主宰。而今天,环境危机、生存危机又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反思这种文化危机背后所暗藏的文明模式的危机。我想,这正是陈劼作品的价值所在。
 
2018年6月6日 于北京
 
(吴鸿:艺术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国际主编,宋庄当代艺术文献馆执行馆长,吉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编辑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