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名字”——中国当代著名女画家邀请展



地   区:威海
策 展 人:李笑男
学术主持:
艺 术 家:胡明哲 闫平 管朴学 叶南 李江峰 王海燕
开幕时间:2019-5-4 上午 10:00
展览日期:2019.5.4 - 2019.7.30
展览地址:威海文化西路278号高区管委东侧 半岛美术馆一号展厅
展览场馆:中共威海市委宣传部 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威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联系方式:0631-5983666

 她的名字

——来自六位女艺术家的生命“笔迹”
 
 
    在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名字”中深藏着力量的秘密与万物的智慧。遥远的古埃及神话里,女神伊西丝因为获得太阳神“拉”真正的“名字”和其中“隐藏的语言”而获得了创造世界并统治万物的能力。这秘密的名字是天神赋予太阳神的智慧,是语言最初的栖身之所,而正是语言,在世界诞生之初成为一切创造的力量源泉。本次举办于威海半岛美术馆的六位女艺术家展,借用“名字”的隐喻,意指艺术家们创造的秘密,她们艺术语言的特征与本质。来自六位著名女艺术家的“笔迹”透露出每位艺术家不同的风格与形式、观念与思想。而“她”作为主语,也提示出对于那些建构主体的外部力量象征——“父亲的名字”(拉康)——的挣脱,二者之间的参照关系构成了本次展览所强调的“当代女性独立的精神世界”。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六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是表现的。十八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大约是最早提出艺术的“表现主义”观点的思想家。他所提出的表现主义或许被翻译成“表白主义”更加适合,他认为艺术品的价值不仅仅是在于它自身的特性,即那些它之所以是它的那些特性,而更在于艺术是一种表白,是一种表达出来的声音。艺术作品是一个人向其他人表达他自己的声音,赫尔德因而也将艺术的表现主义与语言紧密相连。如同一首民歌中特殊微妙的细节、特殊的音韵、特殊的词语、特殊的内在象征与经验,都在呼唤着那个他隶属的群体的回应。如果一件艺术品以交流为目的,则不再具有普适性与恒定的价值观。在这个意义上,艺术作品即不是孤立的创作,也不具有完全普遍性的意义。在这六位艺术家的“笔迹”中,我们能够看到她们基于个人感受展开的艺术语言实践,与此同时,她们的语言之中又往往融合进了中国文化的种种象征与写意的精神。
 
    如果说表现的根基在于个人的独特感觉,那么,我们无法思考感觉,我们只能在感觉中形成自身,语言通过感觉而发生。如何与主题相遇,描绘、思考、行动与生存,每个艺术家都将形成不同的“笔迹”,这是她们生命的确证。表现主义的方式将感觉的“强度”转换到可感觉的画面之上。这种表现性并非简单的指认感觉,而是让感受从它们被识别和指认的起源之处脱离出来,通过可感受的力量为观看者打开感受的新的可能性。感受的“强度”在这几位艺术家的绘画中被以各自的语言呈现出来。我们看见刚健的、粗粝的、诗意的、空寂的、绚烂的、灵动的、奔放的、自由的,沉思的……又或许兼而有之,她们的画面让形容词显得匮乏。
 
    闫平的绘画关注日常生活主题,她的目光中有一种极为“专注”的特性。她的主题是诗意的,往往是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亲密关系;而她的语言则是强烈的,是长久凝视这世界所带来的强烈的主观情感。闫平常常以充满“强度”的笔触和结构来处理对象,比如硬度的直线、刮蹭的平面、紧凑的布局等,她的绘画中有某种肯定的力量内在于每一笔的运动之中,像是对于生命热度的激烈告白。她的色彩浓稠、饱和,肌理丰富,充满生命力。黑白两色的创造性应用有力平衡了饱和色彩之间的激烈碰撞,构图与线条的驳杂之中蕴含着内在的秩序感,她的作品刚柔相济,感性与理性兼具,即有母性的敏感与温柔,又有男子气概。
 
    作为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中国女性艺术潮流中的代表艺术家之一,长期以来,闫平的绘画汲取西方现代绘画的造型与形式成果,兼具中国传统绘画的书法和写意的气韵,亦是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的代表人物。2010年之后,她的绘画语言更加凝练和简化,随着书写性的增强与符号的加入,画面更加抽象了。色彩更加响亮,整个画面的平面感也更加强烈。形状和色彩在画布上兀自生长,呼吸,好像全无事先规划的理性,却又布满节奏与韵律。画面的空间构图也更加开放,呈现出独特的空间拼贴效果,充满笔触感的块面不断干扰着空间深度的视觉落差,形成极强的张力。尤其是在近期的风景小品中,表现更加自由,处处充满着无意识的书写性,以极为坦率的目光面对阳光下的世界,旷达而不拘小节。线条成为心性的表达,兼具游目骋怀的快意和充满趣味的欣喜之情。这些小画中,那些涂抹的痕迹和色块带来生长的活力,如同日常生活中人们随意在一张纸上划下的无意义的锯齿形线条随处可见,他们表现天空、土地、大海,这或许是来自身体内部的感觉,或许来自那些照耀在身上的阳光、吹拂过脸庞的海风、来自土地与天空的味道带给她的感觉。而正是这些来自于身体内部的感觉成就了艺术的肉身,让艺术始终勃发着生命的迹象。
 
    胡明哲90年代初留学日本归国,于90年代后半期推出“岩彩”创作的观念,运用大自然中亲自采集的有色砂岩和有色土作画,突显自然材质本质本色之美,尽力减弱人的意志和人的干预。她的“空”系列、“纤维”系列等作品,以材料的物质性为出发点展开艺术实验,将她的绘画从具体对象的再现转向了现象学“直观”存在本身的哲理维度,将未被意识所驯化的世界呈现于画布之上。如果说我们对于对象世界的认识是来自于形而上学的概念与知识,来自于在对象与对象之间寻找到的差异,那么,在“空”之中,对象世界的一切都将呈现于一个广袤无边的背景之中,而不会从背景中突兀出来,被我们的意识所塑形。这是为什么在“空”系列中,胡明哲采用了抽象的方式去面对“空”的世界。“空”的世界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一切都存在于其中。这种被主体意识塑性之前的世界,与我们身体对于物质的接触和感觉紧密相连,我们的身体会虽然不会说话,但能够直接面对对象的物质性。
 
    在这一系列实验中,胡明哲常常是用手蘸着岩彩颜料涂抹画布,在身体对矿物质颗粒的感受之中,在眼睛对纯粹色彩的沉浸之中,生成画面。材料的物质性,则成为胡明哲绘画的核心观念。她称“岩彩”为“自然的馈赠”,称“作为艺术家最重要的能力是具有感知自然万物与天赐情境的敏锐‘感知力’、具有方便法门与顺其自然之创作意识的‘原创力’”。面对自然,自然的物质属性带给她的身体感受成为理解其绘画的切入点。本次展览展出的是胡明哲近期创作的岩彩风景作品,空无一人的人工建筑在时间之流中默默承受着历史,承受着人类赋予他们的意义,但它们始终如其所是的呈现其自身。画面流淌着的岩彩颗粒始终提示着我们“顺其自然”这个即简单又深奥的终极问题。胡明哲在直面材料的物质性之中探索着她所遭遇的真实世界,这个世界只属于它自己,无法把握,但与真实世界擦肩而过的每一次回眸则造就了胡明哲的艺术世界。
 
    叶南的作品始终关注栖居于大地之上负重的人类命运。从列宾美术学院获得当年学院最高奖的硕士毕业创作《孤独》(1996)开始,叶南的作品一直关注人类悲剧意识中所蕴含的巨大创造性。她的作品从现实主义的语言出发,以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形式强调人性;她关注当代人类普遍的精神境遇,以极具戏剧性张力的语言诠释着人类命运的寓言。从孕育万物却饱经创伤的大地母亲到竭尽全力向顶端攀爬的建设者,从藏族朝拜者的信仰之路到出工的农民的劳作人生,从嬉戏中的孩童到冲向终点的运动员,这些身份各异的人都拥有同一种在命运中抗争的力量。
 
    叶南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拥有超出比例的大手和大脚,孔武有力身躯几乎填满整个画框,暗含着随时可能撑开画框的危险与力量。2.5∶1的中国条幅式画面的长形构图,力图在视觉冲击上做到某种 “极限”。低矮的地平线在脚下发出幽暗的光芒,中间色调的简化与细节的抽象让极具张力的明暗关系统领画面,人物被刀砍斧凿的边缘线凸现出来,伫立于自然之中。艺术家作为创作的主体任由意志驰骋于画面之上,与画面中那些用力量承受命运的人形成人震撼人心的情感共振。叶南的表现主义是充满力度的、中性的,生发于内部的力在人物轮廓的束缚之下几欲爆裂,而其拙朴的造型又蕴含着包容一切的大地的底色,这赋予了她的作品以浪漫与温度。
 
    李江峰喜欢表达自然中孕育的幽秘与沉思,具有含蓄的美感。树木与森林,大海和野草在她的笔下都成为沉思的对象。她的风景画尺幅很大,她画的森林,总是掩映在光的背后,视角从森林晦暗的内部向外张望。在远处或许有一片深色的海、一片被雪覆盖山坡,或者一块多云的天空从斑驳的树影中露出来。这外部被照亮的世界只能以并不完全的面貌呈现在暗黑的树干与枝丫之间。这森林似乎隐藏着秘密,而我们看清这树木和枝叶了么?当我们靠近画面,面对的又只是层次丰富的线条与团块了。
 
    李江峰的自然是不透明的,她抗拒印象派光谱所带来的视觉直接性,她的自然具有某种象征的意味,具有某种隐秘的、难以言说的静默。这种静默构成了精神性的思索空间,正如歌德将斯特拉斯堡的哥特式教堂理解为森林与树木,在李江峰的在树木与森林之间透露出的寂静之音则让我们想到了某种精神的建筑空间。如同哥特式教堂,她的建筑不是依赖理性的建构而是跟随精神与感性的牵引,如同植物一样生长出来的。李江峰的森林与树木往往都呈现出局部感,树干与树冠几乎布满整个画布,不论是在《化像成境》和《自然万象》系列作品中大场景作品,还是很多表现树木和自然物局部的画作中,我们能看到永远是整体的一个部分,这让我们认识到,对于自然的沉思永远无法穷尽自然,也无法真正捕捉到自然的全貌,但正是在这样的沉思之中,我们触摸到我们自己内在的形状。
 
    管朴学在静物和风景中寻求畅快淋漓的直抒胸臆。与塞尚经典静物画中凝重的迟疑不同,她的作品总有一种一挥而就的速度感。抽象绚丽的平涂色块、刮刀刮蹭的痕迹、信手涂抹笔触以及前后交叠的空间暗示以一种独特的结构秩序综合于画布纸上,形成管朴学极为个人化的表现主义语言。
 
    她的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炽烈、有力、洒脱、感性。细看之下,有种远离自然的不协调感,尽管她描绘的对象都来自于自然。但这种不协调感是珍贵的,是个人特征的显现,是个人笔迹的标志。这种不协调感来自于大面积色块的使用及其特殊纹理,营造出一种类似于镜面反光的平面,具有未来感。与现代时期的表现主义相比,她的用色是十分特殊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她的色彩更多的来自显示器时代的第二自然,尤其是类似于色彩过渡的关系完全摆脱了传统色盘或者色谱的秩序,形成一种类似于光盘反光效果的一个个小局部。不论是再现一条椅子上的鱼,还是桌面上的花朵,小铁路还是好望角,这种未来感是当代视觉经验的呈现,让原本传统的静物和风景主题具有新的时代风貌。
 
    王海燕善于画花,但她笔下的花不同于任何静物画的画法,也不同于中国传统花卉的表现方式。与西方静物画传统相比,她的花是平面和图案化的;与西方现代派的花卉相比,她的花是素雅和含蓄的;与中国传统的花鸟画相比,她的花经过了层层涂抹,又多了几分儿童的天真和稚拙。王海燕笔下的花具有纺织物的柔软,涂涂抹抹的痕迹和涂鸦感的勾线带给观看者极为亲近的身体感觉。
 
    她的花也常常变形,就好像距离很近的地方观察,又好像观察的并不是自然中的花朵,而是枕边织物上的某个纹样。它们身上的褶皱具有呼吸的味道,就是日常生活中最贴近自己的那些感觉。这也是为什么这些花被表现的如此具有平面却又如此生动的缘故。海燕笔下的花充满了她自己的表情,慵懒、活泼、稚拙、清新,有时候还流露出一丝幽默感。看她的花让人感觉自然与亲近,尽管这些花与自然之中的花朵并不相像。她汲取了中国民间文化中的花卉图案与色彩,又将色彩关系改造的更加柔和与雅致,信手涂鸦的线条、流淌而下的颜色,不经意的偶然都让她的作品带来一股清新而自由的气息。
 
    六位艺术家,她们的笔迹,她们的名字,她们的生命。诚如神话曾经将语言作为神灵统治世界的秘密所在之隐喻,说出的语言代表生命的气息,成为战胜现实的力量源泉。今天,语言所蕴含的创造力依然拥有战胜现实赢得自由的伟大力量,在艺术之中,亦是如此。六位艺术家以她们独特而动人的声音诉说着隐藏于心灵之中的话语,而我们,通过眼睛与她们对话。
 
 
李笑男
2019年4月7日于望京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