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 物



地   区:南京
策 展 人:严峻峰
学术主持:
艺 术 家:熊言钧
开幕时间:2019-4-19 下午 7:00
展览日期:2019.4.18 - 2019.5.26
展览地址:南京市鼓楼区陶谷新村6号1楼
展览场馆:陶谷公园
联系方式:

 “物物”,语出《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其意为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因而可以不受其累。本次展览以“物物”为主题也有一语双关的指涉,一方面是对熊言钧利用物材实体创作出来的“视觉物”的直接呈现;另一方面,通过由“拟物”到“造物”的空间展示,较为全貌地展现出他近四年来的创作与思考。

 
熊言钧早期的《2016》系列作品是以几何化图式与视错觉手法来突出绘画作为物质化的感知和实践,并因此摒弃了存在于抽象绘画传统中的象征性和形而上因素,强调更为直截了当的物质呈现。在近期创作的木板综合材料系列里,他延续和拓展了此前的思考,开始拾取随处可见的木材、金属、包装纸板等日常弃物进入创作,以随机与偶发的方式进行重整、拼贴、镶嵌、涂刷,并尝试顺应材料自身的多重特性来展开实验。作品保持着工业化的物理属性(材料的粗糙感和损坏感)和现实痕迹,更加注重物质的实在感与现场感,也有意于撩动观众在围观和凝视中所能产生的个体经验、记忆和想象。
 
在本次主展厅所展示出的作品《2015-0818》下方,熊言钧放置了一个来自画廊生活空间的垃圾桶,这种色彩和结构上的巧合与对应一来消解了作品在白盒子中的孤立性,再则也暗示了作品材料的来源,即工作室各种灰尘的混合。这件作品或可看作是创作者对观众的一次发问:它的质地、纹理、颜色、样式符合我们当下的审美风尚,却尽是由俯拾即是的卑微、廉价的废物混合而成,这不仅激发了超乎寻常的感性和联想,也构成了一次实体感知与视觉经验的针锋相对。右侧展厅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创作:在《2011》系列中,熊言钧已将各种材料的物相、质感在二维平面上进行再现与并置,以达到对绘画物质性的表面模拟和视觉触知。在其后的《2016》系列中,他又进一步地缩短真实的视觉经验与绘画的视觉经验之间的距离,利用材质、颜色、透视等来“伪造”物表面,进入了一个可以称之为“拟物”的阶段。而在左侧展厅,空间显现出一种“装置化”倾向。熊言钧将在陶谷新村周边找到的弃物(比如板材、玻璃、报纸等)带入展览,采取悬挂、平置和填塞等多种方式来模糊作品与非作品的界限,试图以此打乱作品在空间展示中的被动与惯性,在工作室的手工“造物”和日常废材之间构建新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创作于展览现场的《窗外》用来自室外的废材将空间内外的中介物“窗户”堵塞,提示了艺术空间和绘画的再现传统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性的机制,甚至可以牵连出关于艺术“物化”角度的讨论。
 
如果说“拟物”阶段的作品抛弃了主题与物象,熊言钧仍希望自己的绘画被当作实体来看待,仿佛其具有独立的生命并远离各种关联性指涉,但利用错觉表现却又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这种实在性,因而再次被限制在某种现代主义腔调的绘画本体实践范畴,那么,在“造物”的阶段,他所强调的作品物质性,不仅限于绘画的表面,还有侧面、基底与里层,其平凡的构成材料直接来源于户外的工厂、废墟以及生活场所等,依旧保持着材料本身的质地和气息,并在制作过程中对手工操作加以克制,这无疑打开了新的维度。可以说,熊言钧在努力构建与凸显实物与感知之间的可读性:一方面,更加纯粹地专注于材料作为三维实体所特有的视觉性——基于其形状、重量、物质构成、位置及其所处空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提示出材料自身所承载的工业社会所带来的加工——利用——废弃——再生这一循环的信息,继而也可索引出反抗现代性从工业化到智能化时代对人类历史记忆的清除,唤起人们对物体的感知与记忆的潜在向度。无论熊言钧同意与否,他对于作品物质性的探索并未囿于单纯的材料实验,或是一种新的极简主义美学的追求,也不可避免地体现出对真实的质询和现实的关切,并因此可能通向一切,通向无边无际的情感、回忆的道路——感性的自然史。
 
文/严峻峰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