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外 :颜海蓉 孙策 孟阳阳 李吉亮作品展



地   区:上海
策 展 人:顾默修
学术主持:
艺 术 家:颜海蓉 孙策 孟阳阳 李吉亮
开幕时间:2021-4-24 下午 3:00
展览日期:2021.4.25 - 2021.6.2
展览地址:上海市静安区铜仁路90弄4号1楼
展览场馆:上海安簃艺术空间
联系方式:

物外

今天,我们凭借以往的视觉经验来阅读当下的艺术已经变得非常困难,因为艺术家们不断迭进的创作方法和被称之为“艺术意志”的力量,时时为我们创造着新的观看方式和感知路径。于此,作为观者的我们,也必须谨慎审视,缓慢爬梳,方能在未曾进入的领域完成共情。
 
本次所要呈现的四位艺术家,颜海蓉、孙策、孟阳阳、李吉亮,他们都毕业于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和四川美术学院。虽然他们各自的创作视角和创作方法不尽相同,但将他们四位集合在一起,却能发觉一种潜在的共性,即在他们的作品空间里面,一场基于“观看”方式的交互,让观者体验到物象在作品中不同维度的关照方式和实现形式。
 
对于中国画专业出身的颜海蓉而言,水墨不只是她与外部世界沟通的媒介和手段,更是根植于她灵魂深处的文化基因。在她近几年的创作中,她以自身感知到的绘画媒材(皮纸)的物质美感为基点,进而构筑起“以纸为纸”的视觉呈现结构。这种从更为朴素,更为久远的传统道家“以身观身”(老子),“以物观物”(庄子)的哲学思想中寻求涤除“人”的主体性,进而进入“物自身”世界的创作理念,既是对水墨现有“观看”的方式的增层,也是与康德哲学的主动联姻。
 
孙策一直在西方艺术的“空间”主线索中寻找可供拓展的领地,然致使他从中获得感悟的则是中国传统绘画,往更广处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人的思维方式。在他的《空白》系列作品中,从透明、半透明的色层的反复叠加,到一个汉字的布陈或是一只“蝴蝶”的描摹,都是艺术家精心设下的诱饵,他所期冀的是那些正中圈套的观者,藉此获得观看的密码,走进那“六层纱衣见红痣”的“体感空间”。在《空色》系列中,艺术家借用藤蔓的自然物性来回应人的主观意志,那些色差极小的浅白色涂层,反复检验着作为观者的我们,是否还秉有一颗观看的敬畏之心。
 
孟阳阳新近创作的《土与石》系列,源于她数年前考察西北的一次经历。她将考察记忆中的关照物最终落位于“图”与“底”的视觉呈现上。她以手“作”的方式,将作品的基底从图像的专制中成功解救。同时,她通过对物象轮廓的简约、分层式刻画,让物象在其物性基底的映衬下得以立体显真。当我们驻足于她的作品前,随着观看距离的不同和所调用官能的不同,会进入完全不同的感知空间。尽管艺术家的目的是从自然和时间中体察到“物”的内外精神,但其作品与观赏者所形成的观看互动,仍不妨视作是对李格尔知觉心理学的有力回应。
 
与孟阳阳相异,李吉亮在《X》、《迷恋》等作品中,以近乎满面的图象占据基底,加之视觉平面化的处理方式使画面获得格外安静平稳的力量。同样,李吉亮也并不像其他艺术家那般迷恋材料的质性,他所采用的或刮擦、或勾填、或涂绘的技术手段都服务于形的坚硬化表达。他曾在一次采访中直言“这种坚硬的线条应该说是我对这个时代的回应,透过坚硬的外表,我想表达的是一种柔软的东西”。正如他自身所言,那掩藏在物象秩序之下的,又何尝不是艺术家所观看到的现实空间的本质面向:枯燥乏味、孤独无奈、坚硬冷酷、危机四伏。。。。。。
 
当我们置身于这个展览之中,不管我们在交互的场域中与哪一位艺术家的作品获得共情,又或者说无论我们被导向哪一种维度的观看,我们都终将超越物象,于微观处见自我,于渺小处见世界。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