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后像”庹梦倩个展



地   区:上海
策 展 人:尹丹
学术主持:
艺 术 家:庹梦倩
开幕时间:2021-6-15 下午 4:00
展览日期:2021.6.15 - 2021.7.15
展览地址:上海市长宁区天山西路567号R108
展览场馆:iSGO Gallery(北京)
联系方式:

 光的后像

——庹梦倩的绘画艺术
 
文:尹丹
 
 
庹梦倩的绘画以光为母题,因为有璀璨的浮光而有万花筒般的色相。这样的光色关系并不好把握,稍不留意便会显得躁动,但画面却并未因强烈的对比而有失协调,说明她的把控能力是足够出色的。
 
“光”在大多文明中都是创世神话的核心母题,足见它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由此“光”也一直就是绘画表现中不断加以探索的母题。就油画而言,威尼斯画派的艺术家们已经可以用罩染的方法将光表达为雾气的效果,形成所谓的氛围式绘画,从而迥异于佛罗伦萨画家对“光”的轻视。随后的卡拉瓦乔、伦勃朗等绘画中,画家们开始用强烈的柱状光束来统一画面。到了19世纪,印象派则用复杂的光点来为观者呈现出明亮的室外景象,从而将固有色的旧有观念彻底击碎。站在艺术史上那些伟大艺术家的肩膀上,后代艺术家们仍在孜孜不倦地对此主题的表达方式倾注心血。庹梦倩对“光”的表达有她自己的特点。“流光溢彩”是我在观其画头脑中自然而然蹦出的第一个词。这个词如今被大众媒体广泛使用而有流俗化的倾向,却在字面上可以较为贴切地描述其绘画中的两种表达“光”的思路。一来她有意地将光表达为流动的线状形态,这一点在《映》系列及《痕》系列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将其称之为“流光”倒是贴切的。二来庹梦倩在其绘画中创造出了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觉符号:耀眼的成团状的光斑。它们明度极高,造型看似随意而带有平面化倾向,就像是有色胶状物被压在玻璃板下面不受控制地离心流溢。所谓“溢彩”姑且可以就此比附吧。
 
但我还是想使用“后像”这个心理学词汇来表述上述两种思路,它们极有可能是庹梦倩对一种常见视觉现象的个人化表达,只是我们每天看到而浑然不知它的存在。所谓“后像”,指的是物象即使在眼前消失,仍会短暂停留于视网膜的现象,最为典型的现象便是陀螺表面的色饰在旋转时便会在眼前形成连续的“同心圆”。我至今记得孩童时的画面:冬天精心地在陀螺上涂上各种颜色,使劲儿用绳子抽动它高速旋转,留下各种不可预知的色圈让旁边的孩子们拍手称快。易于理解,强光由于对视网膜的刺激更强烈,因此在上面停留的时间会更长,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小孩子手持焰火在空中慢速画圈时,夜色中仍会留下美妙的光圈。对于庹梦倩绘画中的“光”主题而言,无论是线性的光还是斑状的光,实际上都是视网膜上“视觉后像”的再现。对于后者而言,当那种极为耀眼的光源哪怕是轻微晃动时,都会在眼中留下斑状印记,甚至会产生眩光效果。庹梦倩对视觉心理学未必有所研究,我以为,她之所以痴迷于这种视觉现象,仍在于敏感地对当代各种有代表性的光现象进行了提炼,尤其是在今日人造光源日益丰富的背景之下。其画作中的景象大多是以夜色为背景的,而“流光溢彩”之感则大多是对人造光源的再现与再构。与古人夜间的视觉体验多局限于迷离的星光、月光不同,今日强烈的人造光源的确带来了更为丰富的夜间视觉景观,而强烈的明暗对比也更容易在视网膜上产生视觉后像的感受。在《痕》系列与《映》系列中,此种视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线与斑仍然是其最主要的绘画图式。
 
任何写作都面临着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风险,正如任何清晰的理论也只能“有损”地对世界进行呈现。我将庹梦倩的绘画归纳为“光的后像”,归纳为线状与斑状两种形式特征,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风险。因为当你花时间看过她近些年来更多的作品时,便会意识到她其实并非是用一两种样式将自己局限起来的艺术家。她既有类似于《夜幕》这般较为细致刻画逆光下婆娑树影的画作,也有《融》这般呈现朦胧之境的意象化作品,也有《映》《痕》系列中近乎抽象化表达的纸本绘画。在我与其的交流中,她特意强调了自己对东方美学的关注。若如此,《融》《煦•影》系列的几件作品或许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了。且不说“竹”这一文人画中最受欢迎的题材,此种“雾里看竹”的方式本就契合了“大象无形”这一古老的道家命题,老庄等人对“无”的强调被后代文人们演绎为对虚境、空灵之景的迷恋。那种团块状的光斑仍然在此得到了强调,只是边缘线不再清晰,而是将其进行了朦胧化处理。我对《秘境之光》这件作品也非常感兴趣,因为我似乎看到了象征主义画家雷东的影子。相对于前面几件作品中偏于单色化的处理方式,《秘境之光》中色相的丰富度、饱和度与对比度要高得多,此外她让高冷色和高暖色在画面众多区域中“短兵相接”,带给观者眼睛极高的兴奋感。最具考验性的是如何让冷暖冲突如此激烈的色彩协调相处。她的办法与雷东类似,即在冲突处又间隔纯度较低的色相,此外多种色相的杂糅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化解剂。万花筒般的景象似乎找不到一个外在光源来统摄,由此你会觉得每一个色点、色线、色斑都是有生命的。它不是被照射,而是自我发光的。万物有灵,这大概便是神秘感的心理渊源吧。
 
是的,艺术家总是在继承前人图式的基础上创作,但如果贫于思考的话,便会对身边新的视觉现象“视而不见”,只会简单地重复某些既有图式。作为85后艺术家,庹梦倩对“光”的表达的确较之前辈们有了独特的思路,这体现出她本人对于当代视觉现象的敏感。绘画是难的,甚至当你提炼出一套成熟的个人化图式后,都很快可能因为丧失“阻力”和可贵的“生涩感”而变得缺乏活力。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这便是西西弗斯之路。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