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拷贝



地   区:北京
策 展 人:
学术主持:
艺 术 家:冯志佳
开幕时间:2024年10月13日
展览日期:2024.10.13 - 2024.11.10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2号798艺术区798中二街D07
展览场馆:站台中国
联系方式:
 
迷幻秩序:冯志佳的“酸拷贝”
 
  酸拷贝(Acid-Copy)是描摹冯志佳近期艺术创作的复合意象。酸,不仅是味觉感受、视觉刺激,更是一种迷幻的质感。Acid在音乐风格的汉译中即作“酸”。冯志佳提纯出酸的形式要素,建构起致幻的美学。一道道笔触经过他的编排犹如爵士乐乐句一般在延宕中切入差异。酸所形容的主词“拷贝”是Copy的音译,这是对其新作中复制形态的归纳。此种复制,既指微观上笔触的复刻,也指宏观上形象的重复。序列,遵循着艺术家自创的程序而生成,好似时而协调时而跳脱的和弦。余光,取代了聚焦视野的统治,作为一种反思形式淬炼着冯志佳的表达语言。光怪陆离的形与色使我们放下对符号所指的执拗,转而凝望着精神性的直观。酸的刺激将观者引入似梦似幻的状态内。冯志佳的近作基于“屏幕一代”的视觉经验,却巧妙地以具身性的绘画手势将这些经验再次解构。理性的底色之上,失焦的余光融合着个体的真情实感,书写出一套酸性的语汇,向我们述说着艺术家对世界的独特洞见。
 
01 编排之复
  若对拷贝(Copy)进行一番词源考古,我们便发觉它源自拉丁语Copia,原意是“多”:一篇原始文本经过多次誊写,产生抄本,变为了“多”。在此语义上,后人将其引申,增添了模仿、效仿的涵义。直至19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革新,Copy成为复制文件以获取副本的操作术语。冯志佳的“拷贝”在上述所有语义层面均成立。他时常迷恋于“拷贝”诸如梵高等名家所画的人与景物,这类作品唤起了观看者的艺术史记忆,此乃重宏观上的复制。而当我们稍微近距离地看作品,观察造型的局部,细节层面的拷贝就一一尽显。他在调色板上预先设定好两种颜色,随即重复地使用它们。颜色恒定的前提下,笔触尽可能地复刻上一次的笔触。即便艺术家有着极强的控制力,但笔触不断模仿的过程中还是会有一些生动的、尚在掌握范围内的变化。观者也能从作品标题中清晰地指认出拷贝的存在,题目多采用并列的语法结构。“和”意味着对比,也意味着递进。在《作曲家和他的多重幻影》中,人物居于画幅中央的位置,他由蜿蜒的线条组成。幻影则是他的“复制”,原本连续的线中断成一截截更精悍的小单元,趋近于点状的笔触为影子创设了呼吸空间。
 
  如此严谨的绘画规程尽其所能避开了任何导致失控的因素,拷贝持续地进行着,在画面内创造着“多”。拷贝,还象征着日常里那些高度重复的行为。例如,我们借助可触式屏幕进行交互,完成浏览及复制粘贴的操作。然而,我们却不应将细节的“多”误认为是下意识的惯常动作。冯志佳有意识地进行着理性的“编排”,也允许不确定却可控的因素进入编排当中。每一次下笔都是编排的结果,他着迷于此,就像棋局博弈中的一方。主体想要争夺主动权,然而局中无法避免地存在着不定数,它将局势推向未知。绘画动作重复时的细微差异落在笔端,化作笔迹的微妙变动。新作中,以往理性的编排正逐步向着感性开放。艺术家坚持创作的主体始终是人,而非机器。机械性的复制需要让位于颇具手感的用笔。纳入了更多感情成分的拷贝要挣脱图像生成智能技术的辖制。冯志佳不愿画作沦为冷冰冰的工业产品或闪烁着荧光色的屏幕。自头脑转向心灵,继而化作笔力,他在拷贝中注入感情,使复制的结构有了温度。
 
02 迭变之序
  逐一放大各个造型单元,观看者的视线随着密集排布的抽象线条而运动。亮暗不同的两种颜料合成一体,它们有序地堆砌,构成形色的序列。明暗相毗邻,光影错落间,体积感自然生成。冯志佳调用屏幕经验,为光色序列配置了新奇的色彩。由此,画面便有了数字化的质地,它作用于视觉感知并勾连起技术记忆。一处处笔迹犹如一行行代码,然而它们却游离于任何电子系统之外。这是一种生理性的视觉运算:若干次使用同一视觉法则得出的量。人去模拟自动化的迭代(Iteration),却同时以序列分解了物像的内在结构和外部轮廓。在经历了微积分式的无限切割之后,平滑而流畅的线条与块面荡然无存,它们遭拆解成为参差的、抖动的、锯齿状的线条和团块。数学意义上的精确在此并非关键,被描绘对象是笔触持续拷贝叠合成的不稳定序列。这些序列蔓延开来,平铺整幅画面。视点始终在漂移,散落在作品的任何一处。构图上的中心和边缘采用同等的分解方式,因此每一局部都值得被细致考量,这无疑是对今人注意力的考验。
 
  冯志佳用序列的合奏创造出熟悉与陌生之间的巨大张力,形象处在可识别和不可辨识的边缘。他多次谈及他对生活中“序列”的敏感:行人排队、商品陈列、昼夜更替、基因螺旋等等。但这些被列举出来的序列形态都指向有序,但画中视觉形象的变形、震动却蕴藏着失序的能量。这里,我们暂且将序列认作是一类视听符码,就会发现画面里相似于乐曲模进(Sequence)的结构。同一主题在不同的“音高”起点上被多次表现。序列遵循着演化程序,所有事物在特定的时空内发展,时刻处在动态中,不再静止。在有序的框架下,总有“音符”难以抑制地跳跃,它们往往是乐章里的神来之笔。冯志佳的词汇表里,序列不仅是导向可见领域的结构,还指向不可见的精神现象界。他自幼即钟情于探索物体内部的构造,近年的创作愈发走向人的状态深处。个体间的差异不在于外观,而在于内里的独特秩序。序列,是他捕捉并触碰主体内在秩序的方式。气息、灵魂或其他近义词都难以确切指代那个神秘的内在领域,但是它确实是可以被感受到的,也可以转化为画中的能量。迭变的序列,实现了外与内的综合、混沌和清晰的综合、物质世界与心智世界的综合。
 
03 余光之域
  拷贝制造副本,副本构成序列。然而,冯志佳将形象分解为序列却并非是逻辑推演的必然结论。那是长期观察的结果,是对经验的写生。那个原本经由视觉神经合成的焦点不再存留,余光介入图像,由此打开一重新的视域。聚焦是注意力实施的魔法,视神经集中处理特定范围内的信号。实际上,余光在视野中占据的比例远大于聚焦视野,视神经所接收到的信号绝大部分来自于余光。从认知科学的意义上来说,余光绝不意味着没有看到,而是没有被注意到,余光里的一切尚未被大脑处理成清晰的图像。冯志佳的余光训练反转了聚焦的对象,注意力向余光视野内常被忽略的事物倾斜,原本存于记忆里的模糊形象逐步明晰,形与色开启了繁复的变化。余光构成滤镜,透过它的世界图景先被记录在一些速写和素描之上,冯志佳继而再去拓展出多种图式去表现它们。序列演化成不同的视像,物理时空的基础架构被打乱。余光的空间表象是断层、错位、重影,光色上则呈现为旋动、斑纹、忽明忽暗。去除了焦点的视觉风格,使真实和虚幻交织起来。
 
  德勒兹(Gilles Deleuze)曾提出通过研究大脑的生理学构造来重新评估视听影像,他判断道:“大脑即屏幕”(The brain is the screen)。冯志佳的余光视域延续着上述判断并坚持将观者的好奇心引向“屏幕”的神经性内在。我们必须穿越两层影像才能抵达这个内在。位于最外层的是眼睛追随着对象的动作而生成的运动-影像;再向内一层,是通过他者眼睛看到的被过滤的世界,此乃时间-影像,这也是艺术的常规表达方式;最深处,余光令我们直接经验到精神性的景观,神经-影像便在这里诞生了。作为最古老媒介之一的绘画转化为内在的屏幕,它先于那些更为新颖的媒介承载着神经-影像。余光向深处延展,从表象迈入形而上的批判维度。它是具身性的,关注真实的身体和真切的身体感受。余光取消了“中心视觉”的表达,更彻底地质疑着聚焦式的图像史。在其最新的作品中,那些人物形象不再取自艺术史经典,他们来自冯志佳浏览朋友圈时从数据流内截取的一帧。这些匿名者或许是社会中的边缘人,他们常常隐于叙事的背景中,但如今他们在前景亮相。另一边,动植物的题材既是艺术家个人爱好,也是绘画主题上的轻松调剂,它们是入画的凡物。余光,在此引申至广阔的社会学维度,它使沉默者重拾被言说的机会。
 
04 迷幻之酸
  形与色交汇成的“乐章”有着和酸爵士(Acid Jazz)相似的特征,画家亦是音乐家。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酸爵士不是纯正的爵士乐,而是兴起于1980年代末的融合电子舞曲。它由简单的元素开始循环,与拷贝的操作同构;它充分地使用既有音乐的采样,就像冯志佳将不同来源的图像片段拼贴并融合进画面一样;它编排出全新的节奏律动,如同笔触序列转译为打击乐的鼓点;它最小限度地容纳即兴,这又与艺术家对笔触的精密控制十分类似。不过,画作气质和酸爵士最为贴切的地方乃是Acid的另一个语义——迷幻。英文俚语中,Acid也指迷幻剂。对于历史上“垮掉的一代”而言,服用迷幻剂成为逃离现实并想象未来的方式。他们蔑视旧世界,享受当下,醉心于寻欢作乐。迷幻体验渗透并影响着医学及文化理论,“迷幻”一词的语义漂移了。1956年,精神病学汉弗莱·奥斯蒙德(Humphry Osmond)创造了一个新名词Psychedelia来替代并深化Acid的内涵。它由希腊语里的思想与显现构成,强调在心理治疗的背景下,良性的迷幻体验有着积极的效用。“酸”之幻觉开发着主体心灵深处那些未被使用的潜能。
 
  可以安心的是,冯志佳的视觉迷幻对观者而言无任何“副作用”。高度扭曲的形象、对比强烈的光谱、抽象的细部结构、动态的色彩迭变均使我们坠入幻境。人们好像经历了催眠,进入到恍惚而神秘的感知界。那些未知的、创造性的能量自平凡的瞬间中迸发和释放。不过,这股能量对于系统而言却充满着挑衅意味。凝望画作的瞬间,我们从对技术媒介的忧郁依恋中脱身而出,滚动浏览智能手机的动作也就此暂歇。迷幻唤起欲望,潜意识泄露了主体的真实所见、所思和所想。那些有着数字化灵魂的“复制人”如幽灵般游荡着,构成他们身躯的粗砺序列恰处于愈加光滑的技术图像之对立面——这场景仿佛是技术故障的爆发。在高度数字化的世界里,冯志佳是一位触发扰动的修行者。作为“屏幕一代”,他识别出屏幕围合出的困境:我们的目光盯着屏幕,借助它在不同时空中随心所欲地穿梭,但它却将我们的身体束缚在一处。他的“修行”即是在屏幕以外来想象另一种“余光”视域。他警惕单调和压抑的现实主义,亦不沦陷于对超越性实存的空想。
冯志佳的绘画实践没有为了迎合屏幕去制造一些易于传播的图像,画布和颜料的物质身体将酸性感知固定下来。数字技术虽缠绕着绘画,但从未将其本体窒息。一条通向“后屏幕”的道路逐步疏通。这“后屏幕”不再执着于任何意义上的“流媒体”,它塑造出一种新的情感表述形式。
 
文/王将
 
 
 
责任编辑:丁娜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