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奏的光色——张琳、黄琳珺双个展
地 区:重庆
策 展 人:宋康
学术主持:沙鑫
艺 术 家:张琳、黄琳珺
开幕时间:2024年11月2日?16:00
展览日期:2024.11.2 - 2024.12.2
展览地址:重庆市南岸区龙门浩街道下浩董家桥16号
展览场馆: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
联系方式:
作为油画中塑造物象和形体的重要手段,对“光”与“色”的关注始终占据着技法的重要一环。至少到文艺复兴晚期,在威尼斯画派的丁托莱托(Tintoretto)与委罗内塞(Paolo Veronese)的作品中甚至出现了主动描绘空间光线的炫技之征,不过这始终处在一种作为技法功能的线索之中,并在随后而来的卡拉瓦乔与伦勃朗的作品中得到加强,那种对于固定光源的的迷恋,成为后来的艺术家们争相效仿的方法。它似一束“上帝之光”,让画面充斥着宗教的弥撒,亦彰显着科学的光辉。而这种利用光线来塑造画面的功能性线索,在160年前出现了史诗性的更迭,即印象派将“光”与“色”本身作为再现真实的对象,颠覆了再现真实空间的传统。由此带来了绘画在技法、观念的相续激变,启幕了现代主义绘画的进程。
因此,对“光”与“色”的关照,从来都是每个时代的油画艺术家所要面对的问题,只是每一次的面对,或以机谨、或以侧目、或以扬长而去、抑或以渴骥奔泉。而当代艺术家们,以对艺术史如数家珍的群体特征,使得对“光”与“色”的思考与实践,可以有更多的参照。尤其对于油画而言,在今天技法已无太多拓展空间的情境下,内容择取、情绪波动、手感特征、材质与哲思都是构成对“光”与“色”进行关照的良方,倘若再能有一二对当代语境的回应,则必探迹幽远。
本次展览《叠奏的光色》,展现了张琳与黄琳珺两位女艺术家对于“光”与“色”的两种不同阐释,她们在展厅中的作品比肩而立,交相辉映。她们是两位风格迥异但同样充满独创性的艺术家,以各自的方式探索了“光色”的逻辑如何重新构成各自的理想。她们的作品色彩绚丽而张扬、奔放而旖旎,展现出强烈的节奏感与摇曳的光辉。展览主题中的“叠奏”隐喻了她们作品中如音乐般丰富的色彩交响,而“光色”则代表了她们对于光线及其作用下色彩变化的敏锐感知。
张琳是一个对细节极其敏锐的艺术家,她的创作来自于日常中极其不起眼的瞬间,并将这种习以为常的瞬间,进行郑重其事的刻画描摹,使其再生一种“崇高”、“壮丽”抑或是“别有洞天”。张琳对《被灿烂的与被毁灭的》系列作品有过这样一段自述:“这些作品创作对象是一种新型的布料,它会因为你的摆放和不同的角度、光线,产生不一样的视觉效果。每次随机的折射或反转,它都会扭曲出不同的形态以及颜色,我再用图像的方式记录下来,这些图像其实是生活之中一些常见之物,但会因为我的处理方式使得常见之物陌生化。”张琳的创作将视觉体验推向一种新的观看角度,借用了俄国文艺理论家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所提出的“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概念,使观者得以重新审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往往被忽视的物体与现象。张琳将光线在材料上折射出的流淌色块与扭动变形的光色进行重现到画布上的处理,拉大并聚焦于这一局部带来的丰富色变,虽是具象所致,但呈现近乎抽象,令人产生对材料的新感知力。张琳的作品以其《被灿烂的与被毁灭的》系列为代表,展现了她对材质与光线相互作用的深刻理解。
另一方面,在张琳的作品中,光线和材质的互动产生了不断变化的视觉效果,这种变化本质上是一种感知增量的生成,而非固定不变的存在。这与德勒兹(Gilles Louis Réné Deleuze)的“生成”概念遥相呼应。德勒兹认为艺术不仅仅是再现,而是一种“生成”(becoming)的过程。这种“生成”不仅仅是物质表面的变化,更是观者的感知和理解在不断生成。德勒兹的“差异与重复”理论也可以解释张琳作品中那种通过重复的折射与扭曲产生的细微差异,这种差异使得每一幅作品都呈现出独特的感知体验,观者的视角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被重新塑造。
相较于张琳作品呈现的抽象性表现,黄琳珺的作品则有明显的具象性表现特征,但同样通过光与色彩的运用创造出深刻的视觉冲击。黄琳珺本科为设计专业,研究生期间学习国画,油画创作是在毕业后开始的,尤其是近两年,她的油画创作进入到一个高峰阶段。她的作品以点彩式的笔触进行描绘,以自然风景为主要创作对象,同时在近期的作品中还关注了兔子形象。她的作品同样是以丰富明亮的色彩入画,笔触肆意奔放,但是由于保持了一种对物象的形态意象刻画,因而走向一种具象化倾向的表现风格。但是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她在创作中,通常不会给画面做底,因此画面彩色笔触下常常有很多留白,这很明显是借鉴于在宣纸上进行花鸟创作的国画技法,黄琳珺将国画创作的习惯非常自然地融入到油画创作中来,使得留有白底的彩色笔触既有追求“留白”和“透气”的东方意趣,又对油画的在用色习惯上的堆叠进行了一种高歌猛进式的减法。
在近期刻画植物与兔子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比较有趣的特点,黄琳珺对植物的刻画在构图上不是中国画的折枝,而是一种全景式的描绘,但是因为其点彩的东方意趣,使得植物本身并不太追求一种对空间塑造的极度精确,反而将这种空间的视觉感受力交给观众来自行填补,就如同一百年前新印象派的修拉利用观者的视觉调色盘来进行新印象派的点彩创作。只不过,黄琳珺的这种自行填补来自于一种对观众是否具备中国画观看方式经验储备的考验。
正如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沙鑫先生,分别用“奔涌”与“摇曳”来形容张琳和黄琳珺的绘画那样,张琳的作品探讨了光线和材质的互动与生成,这种随机性来自于自然的乖张,却被巧妙地捕捉,平静之中酝酿着喧嚣,涓涓细流却气吞如虎,通过不断变化的光影,创造出充满抽象韵律的视觉体验;而黄琳珺则通过表现性的点彩笔触,结合中国画的留白与构图,形成了心绪递进,曳人心弦的共情之境。自劲浪至密林,从芳菲到脱兔,流淌的光色或激扬澎湃,或遒劲郁勃,令人在心潮泳荡的情绪表现中触发新的空间感知。《叠奏的光色》借助张琳与黄琳珺的作品,将光线的流动、色彩的变化和材料的质感与情绪、空间进行层层叠加,形成了如同乐章般的视觉交响。而这其中的“叠奏”,不仅是两位艺术家作品中色彩、光影与材质在两个空间中此起彼伏的叠奏,更是观者在观看过程中对“光”与“色”的重新感知与“抽象”与“具象”空间自发建构的叠奏。
宋康
2024年10月于重庆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