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气流——冯嫣个展
地 区:北京
策 展 人:孙文杰
学术主持:孟禄丁
艺 术 家:冯嫣
开幕时间:2024.11.16
展览日期:2024.11.16 - 2024.12.15
展览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内大街79-3朝阳首府南3门
展览场馆:槐轩HUAIXUAN
联系方式:
冯嫣:秩序,气流
文/孙文杰
冯嫣在槐轩的展览以“秩序”与“气流”为题,“秩序”指涉了艺术家笔下具有锋利面貌的抽象画面,以及我们身处的生存机制;“气流”令人联想起艺术家关注的天气现象以及由此波及到的,穿梭于日常内外的命运连接。这两个并置的词汇也暗含了变化与流动之感。冯嫣的创作捕捉到看似稳定的环境中的变动与无常,令人们重新调整对“正常”的预期——这其中包括天气及其以外的多种方面。
展览“秩序,气流” 囊括了艺术家近几年的架上作品“锯齿纹研究”系列以及三件因展览的特定场域创作的作品《寒潮》《朝内》和《瑞雪兆丰年》。
“锯齿纹研究”系列以油墨和手工纸为材料,植根于艺术家曾接受的版画训练。她用铜版机反复多次碾压纸张,将机械的暴力落到轻薄的纸上,画面中会形成一种非手工能达到的挺拔线条,油墨被厚重地堆积于线,又轻薄地凹陷于面。通过力度的渗透,艺术家在画面当中构建出某种秩序。
“锯齿纹研究”系列中的不同分支,分别以《水图》《广场,高塔与屋顶》《勒班陀》《回家》为题,呈现了蓝色、红色、黑色等为基调的抽象图景,画面中层层叠叠重复自身的锯齿形纹样在槐轩的三个展厅中绵延。艺术家所言的对“当下的戏剧张力之于命运所内含的能量,以及潜在波动中的表征秩序”的感知与描绘在此隐现。
如果说“锯齿纹研究”系列体现了艺术家对画面的完整掌控,一种秩序井然的表面图景,冯嫣在早期录像基础上创作的新作《寒潮》则呈现了另一番不可约束的情境。在这件单屏影像中,艺术家围绕着姨爷爷向她讲述的“烧开水”“天气预报”与“人生命运”间一致的混沌动力学概念,借用了她生活中遭遇的种种元素片段,无论是其它展览的现场录像,电影《饮食男女》的对白,飞机电视上的科普纪录片,对她而言有特别记忆的日子里公共的气象和新闻资料,外公外婆用家乡方言朗读的长沙童谣与传统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或者烧水做饭开火的图像。
展览开幕时节的前后,大约正是北京寒潮初始的时间。冯嫣也借此暗指:还有天气以外的,其它的寒潮。就像伊恩·麦克尤恩在《钢琴课》中写道的:
热会慢慢在冷中消散,而不是相反,同样秩序会慢慢在无序中消散,相反的情况绝不会发生。像人这样的复杂实体最终会死亡,成为无序的一堆互不相干的碎片,而碎片早已开始慢慢散去。死者永远不会一跃而变为有序的生命,不会成为生者,无论主教们会怎么说或者假装相信什么。熵是一个让人既头疼又痴迷的概念,位于人类大多劳苦和悲伤的核心。一切终将消散,尤其是生命。秩序是一块向山上滚动的岩石。厨房不会自我清洁。
艺术家同时使用了室内展厅与庭院空间。立在廊下,关于二十年中某一天的天气不断地播报而出,观众循声望去,这些她能找寻到的每年生日当天的天气播报经年叠加,正从鸟笼中传出。
这件被称作《瑞雪兆丰年》的声音装置,回应了冯嫣的私人记忆——妈妈总在生日当天提起那场她出生时的大雪——另一场天气与命运耦合的事件。事实上,天气本身也塑造了我们的生活经验与社会面貌。“天气是可测的”与“天有不测风云”共同存在于人们的共识中。在气象灾害频发的当下,查看天气作为一种生活习惯愈发显得重要。天气预报的显著作用远超出了农业的范畴,影响着出行、资源、期货、股市以及生命安全。
以朝内街道为场所取景创作的影像双屏《朝内》,分别记录了槐轩与朝内小区从日出至日落的光景。由冯嫣邀请朋友张凯强、李下惠一起创作。匆匆忙碌的生活,普普通通的日常,所有个体的微小细节,都被收录于庭院里郁郁葱葱的红枫树下,也在展览空间与朝内街道生活图景的视觉循环呼应里。
气象学中,冷锋过境的符号,恰好就是艺术家笔下的锯齿纹。同样的线条也震荡在股市曲线,跳动于心率图里。“锯齿纹”在展览“秩序,气流”中勾连出气象、生活与命运的流动性。在不同场域中,观众被邀请去感知气温的变化与无常,去思考身处“命运共同体”中的个体角色和无形牵引。这种秩序的平衡与扰动,既回应了当下日益重要的气象现象以及不同领域波及身心的温度差,也带来一种重新定义“正常”的契机:秩序与气流本身,正如锯齿纹形成的波涛般向未来不断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