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朴素一点



地   区:南京
策 展 人:惠书文
学术主持:
艺 术 家:徐长远
开幕时间:2024年12月1号
展览日期:2024.12.1 - 2025.1.1
展览地址:南京市南京江苏路20号3F
展览场馆:问象艺术空间
联系方式:13321184144
 
我在尝试着远离艺术
 
  我在学着远离艺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离艺术更近了。
 
  最初,我所了解的艺术是具体的、具象的,是美学和叙事的结合。小人书、连环画、墙绘和宗教壁画为我搭建了最初的艺术框架。这些艺术形式为我搭建了艺术启蒙的框架。
 
  在艺术院校的学习时期,我迫于生计,既没有深入阅读,也未用心创作。那些年里,我没有积累出可以拿得出手的作品。参与艺术活动,面对空空如也的简历,挫败感促使我不得不审视自己的内心:我为什么要学习艺术?我的动机是什么?是虚荣心?是一夜暴富的幻想?还是对成名的渴望?这一连串的问题让我不得不反思,艺术对于我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渐渐地,我发现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或职业选择。它是一种语言,一种信仰,是我与这个社会交流的重要媒介。它塑造了我的生命体验,帮助我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这个世界。更重要的是,在迷茫和困惑中,它像一剂解药,为我的肉体生活带来了片刻的清明。我在积极的阅读,看展览,看电影,在这一系列的辅助药物下,我隐约的看到了艺术的门,这种觉悟如同定海神针,让艺术扎根在我的肉体内,也让我开始从最初的自娱自乐,逐渐发展为一种自觉的艺术行动。
 
反思与创作
  在追寻艺术本质的过程中,我尝试了许多艺术行动。例如,《我每天工作不少于10个小时》一个直白到极致的作品,字面意思就是作品的全部;《能量》是试图去除目的,结果,形式的创作,铅笔在纸上不断地涂,偶尔出现时间日期的印迹,直到纸面涂得再也无法更黑,反射出微光。而最近的《壹万个龛》,模仿敦煌洞窟,以木头为材料制作了壹万个龛。最初内容以经典图像为主,后来拓展到包括动物、石头、药物及身边人事的多种形式。
 
  这些创作让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创作内容仍未能达到纯粹。我挪用经典、宗教和政治符号,为作品增色,试图让它们看起来更像一个作品。这种对主流价值观的迎合,侵蚀了我的思想,也让我逐步觉醒。在创作停滞的时刻,我重新思考:艺术的纯粹性在哪里?怎样才能抵抗被消费化的趋势,保持内心的完整?
 
  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选择避开展览和艺术活动,不是逃避,而是希望艺术成为一种自然的生活态度。对我而言,艺术应该是纯粹的,至少在我内心,他有很高的地位,它应当远离迎合和妥协。在这种思考中,我迫切希望能在完全消解前,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自我。
 
艺术与个体
  有一次和刘懋廿老师讨论时,他问:“不做雕塑、不画画,会死吗?”我回答,死不了,但日子会很难熬。我想,死应该不会,但日子会很难熬。就像没有得过痛风病的人无法理解那种剧烈的痛苦——发作时,从眼珠子到耳根稍动一分,都会感到剧痛无比,生不如死。所有的痛苦都幻化成狰狞的小鬼,如附骨之蛆一般与你形影不离,一旦你发生不幸就朝着你丧心病狂地狂笑。(摘自荒原狼)同样,艺术对于我是治疗肉体痛苦的方式。一旦失去它,我的肉体无法在虚无和欺骗中找到出口。
 
  试图用一张画或一场展览去表现一个完整的个体,注定是片面的。好的艺术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一张网,甚至是多维的存在。作品只是艺术家呈现的物质结果,其动机、过程、内容才是艺术本身。那么,如何让作品更接近艺术的本质?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我的创作中,其中涉及商业、利益、个人需求、对现有艺术群体的怀疑、艺术边界的探索等等。
 
尾声
  这场展览是我作为一个个体的艺术生态的一个片段。在不断反思和行动中,我试图让艺术回归纯粹,也让自己逐步走向完整。或许,这才是艺术对我最重要的意义:它并不终结于一个结果,而是延续在每一次深刻的对话与自我追问之中。
 
                                             长远
                                            2024年11月
 
 
 
责任编辑:丁娜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