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当代艺术已使世人为之瞩目,有关德国艺术的国际性展览活动已举办过多次。德国艺术家们的特点在于形式、风格和创作方法的多元论。没有一个艺术家愿意把自己禁锢在某个狭小的艺术概念内。艺术家的创造力想象力再也没有任何限制,自发多于计划,活动多于想法,实践多于理论,主观多于客观,灵活多于规则,独创多于一般,等等。在自由的和实用的艺术之间的界限也已打破。
西德艺术在战后空前繁荣起来,博伊斯、 巴塞利兹、基弗,以及里希特,这些艺术家在1960、1970年代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并为德国文化赢得了海外声望,从而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然而,事情的真相总比人们从媒体宣传及印刷媒介得来的印象要复杂得多。西德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选择或艺术学的主流表达范例,它与冷战时期的东方和西方的政治对抗以及文化竞争有着潜在的逻辑对应关系——没有对立,甚至可以说,没有这种对抗性的政治语境,德国当代艺术就不可能释放出这么强大的文化冲击能量。同时,没有问题就没有艺术,而且,还要看那些问题是否能代表全球性问题,至少,这个问题必须是全球政治或文化的兴奋点。而德国,无疑是正处在这个兴奋点上,它以自身的文化和政治经历浓缩了这个时代的悲剧意味,背负着沉重的现实和历史矛盾,政治暴力意味和文化乌托邦色彩兼而有之,哲学、美学思考和艺术形态实验兼而有之,因此注定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柏林不仅是德国最大和外国人最多的城市,而且还是惟一一个全方位每时每处都在改变的城市。柏林本身的魅力加上柏林墙倒下的巨大冲击不仅为本土艺术家提供创作灵感,也吸引了全世界艺术家来共享盛世,去伪存真。城市和人的能量灵感互动使得画廊和前卫艺术中心纷纷拔地而起,不少荒废破烂的住宅和货仓成为青年艺术家的画廊或居所。新一代的艺术家作品意念更趋观念化,打破了柏林至80年代后期仍以绘画为主的创作风气。
东柏林区的普伦茨劳伯格区在德国统一之前就是东柏林文人、艺术家聚集的地方。统一以后,日益增加的酒吧、画廊和许多饶有风格的小商店,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人,这个区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中心是包括影院、剧院、画廊、舞厅的“文化啤酒厂”。不甘循规蹈矩的先锋青年租住在一些失修的街区房子。这些老房子有二战时留下的弹洞,草木疯长,咖啡馆里也陈放着机器零件。
近几年来,东柏林的米特区渐渐成为新兴艺术区。今年,第二届柏林艺术双年展在这里举行。米特由于艺术家的云集已使它一改往日的穷困。随着艺术家的聚集,这个区域的居民也越来越混杂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