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当代艺术:多种风格题材对应多种需求

时间:2012年09月13日 作者:郭晓川 来源:北京日报

        自1978年改革开放始,34年里,中国美术发生着惊人巨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美术期刊的恢复或创办。《美术丛刊》、《艺术掇英》、《美术研究》、《世界美术》、《新美术》、《美术译丛》和《美术史论》等相继复刊或创刊。二是对外交流展览活动逐渐增多。尤其是引进西方国家的展览,对中国艺术家开阔眼界,改变僵化的艺术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览”和“德国表现主义版面展”等。三是国内在世或已故优秀艺术家的展览数量大增。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和吴冠中等众多画家在1983年以前都均举办了个人或联合展览。
  “文革”中盛行一时的“题材先行”论遭到严厉批评。艺术家们对单一的艺术表现形式也进行了深入反思。这一进程主要通过三条途径进行。一是对传统和西方艺术的介绍。如1979年《世界美术》杂志创刊,发表了邵大箴《西方现代美术流派简介》。二是关于艺术自身规律的讨论。如同年《美术》发表吴冠中的文章《绘画的形式美》。三是在创作实践中,年轻的艺术家突破过去的限制,大力开拓题材,出现了一批具有批判精神的作品。代表作如连环画作品《枫》、程丛林《1968年×月×日雪》、陈丹青《西藏组画》和罗中立《父亲》等。1979年由北京年轻艺术家自行举办的“星星美展”和上海“12人画展”都具有中国早期现代主义的前卫色彩。
  20世纪70年代末,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出现一些青年艺术家团体。这些团体的成员和许多专业美术院校的学生是激进艺术创作运动的热情实践者。早在此前,一些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就已经为青年艺术家所激赏,如德国表现主义等。此后更多的西方现代艺术流派被引进,如毕加索的作品展览和美国劳森伯格作品展览等。这些展览活动为中国年轻艺术家的现代艺术创作起到了推动作用。全国各地大、中城市出现的青年艺术家创作群体,举办了大量的展览。1985年、1986年是这一艺术现象的高峰时间段,艺术史上称之为“85、86新潮美术运动”。
  1991年以后,中国美术发展的多元化局面真正形成。这一时期的展览活动,首先是传统艺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其次一些具有创新意义且思想境界较以往有更深发展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不断出现,如关注自身周围生活的“新生代”画家刘小东和王华祥等;第三是中国现代艺术开始受到西方国家的关注,开始走出国门。如1992年栗宪庭策划的“中国现代水墨展”在日本东京世田谷美术馆展出,同年,卡塞尔文献展的外围展邀请了中国艺术家参展。1993年“中国前卫艺术展”先后在德国、荷兰、英国、丹麦等地巡回展出。在中国美术发展中,这种多元和包容的局面前所未有。此后,这种局面逐渐定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20多年里,中国美术的发展呈现出多层面、多样化和多人数特点。一方面,创作队伍的人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在近十多年的时间里,很多美术专业院校逐年扩大招生,很多普通院校也纷纷增设美术院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呈递增的势头。各种艺术专业机构也大力招生并开设美术培训课程。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快速提高,艺术创作成果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社会需求日益细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社会人群对艺术品有着不同的需要,这就要求艺术品的生产也不断细化。多种风格、多种题材对应着社会的多种需求,这成为中国美术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从美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这种趋势具有无可争辩的有利因素。从业人数增加和梯队的完善,使优秀人才更加容易脱颖而出。目前,70后、80后艺术家已走到聚光灯下,成为当代艺术最具活力的有生力量。

责任编辑:刘倩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