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中国一级艺术市场能否走出雾霾
时间:2013.02.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艺术市场的繁荣和健康发展,有赖于艺术品行业系统中每一个要素的协调发展。中国艺术市场已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一级市场从无序到有序,从不规范到规范,在逐渐的摸索之中不断前行。2012年的寒冬即将过去,2013年的市场能否走出“雾霾”?

  市场的基础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政策下,艺术品行业如何夯实基础,稳步前行,成为很多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艺术品也代表了国家文化发展的高度。如果没有这个认识,文化的价值不可能无限的发挥出来。”北京画廊协会会长程昕东说。作为多年从事画廊经营的从业者,他对中国画廊业这些年的发展变化感慨良多。

  尽管,这个行业的人们常说,一级市场是基础。但是,作为基础行业的发展却在近些年的大起大落中,步履维艰。

  程昕东认为,国民的公共文化艺术教育,是培养市场的基础。有了教育做铺垫,人们才会对文化艺术有认知和修养。一个完善的艺术行业系统里,既需要创作者——艺术家,也需要推广者——媒体、画廊和艺术机构,同时也需要公共艺术的承担者——艺术院校、美术馆,同时还需要有独立立场的美术批评家。

  艺术品有它的商品属性,它的投资,它的收藏和作为理财产品,在面对文化的时候,采取的立场与方法各不相同。一级市场画廊业经历了中国千百年来从画店到画廊的漫长发展,西方引进的具有百年历史的画廊体系,中国只发展了短短的十年时间。而这十年,也是一些创业者用个人的力量,从无到有的微弱积累过程。

  行业地位

  当代意义上的画廊业,在中国的发展也不过10年的时间。与中国以书画艺术品交易为主体的本土“画店”相区别,有着截然不同的生存土壤。当代画廊大多以经营当代艺术品为主,从艺术家群体、购买客户到经营策略、管理模式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其实没有几家画廊,大部分都是画店。画廊与画店,二者有着完全不同的支撑体系,一个是以礼品市场为支撑的中国书画,一个是以收藏或者是以资产形态进行的当代艺术的投资收藏。”中国艺术品资产共同市场秘书长徐永斌说,由于二者的总量和标的群体完全不一致,以至于中国当代艺术画廊和中国书画画廊,基本上不怎么来往。他认为,只有随着评估体系的建立,艺术品逐渐转向资产化的时候,艺术品市场才能在更加公开、透明、清晰、互惠互利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另一方面,尽管画廊业在中国已经存在多年,但至今,在我国工商管理部门的行业注册类别中无法找到“画廊”这个行业类别。这也就意味着,画廊不能作为经营实体进行经营活动,而只能注册成为 “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画廊不能进行工商注册,我们就没有地位。但是我们从事的很多事情,比如举办国际展览、参加国际艺术博览会,又承担着国家的责任。”北京画廊协会会长程昕东无奈地说。他认为,画廊在中国艺术市场承担着一个文化艺术推动的角色,正是因为画廊的存在,中国的艺术才有了今天的局面,在与国际交流的过程中,缩短了差距。

  尽管中国的画廊业发展的10年间,全国已有约上千家画廊,但程昕东坦言,能够真正具有国际标准和规范管理的,在国际上能代表中国当代画廊与世界其他画廊比肩的,不超过十家。

  据文化部最新统计,全国目前有740多家画廊,其中北京有400多家。每年,通过艺术北京、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等国内艺术博览会准入审核的画廊则不到80家。“对于参加博览会的画廊,我们有三个基本要求:画廊有固定场所、有固定代理艺术家、每年有一定量的展览,能做到以上三点的画廊,全国也不到100家。”艺术北京执行副总监姚薇告诉记者。

  解决这个问题,程昕东表示,需要行业内各个系统的同行们一起通力协作。近些年,政府在利用国家资源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也要鼓励民间的、社会的各种力量来协调、配合,建立共同繁荣与发展的系统。只有这样,一级市场才能起到基础作用,对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才能起到推动作用。

  从基础做起

  除去经营的不规范和行业漏洞,实际上,刚刚蓬勃发展了几年的中国画廊业自2008年以来,就面临着生存危机。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作品价格和运营成本的上涨,一般画廊很难再代理到一线艺术家的作品,市场对当代艺术作品价格的预期也趋于理性;与此同时,随着场地租金、员工工资等经营成本的上涨,画廊业改变了几年前“开张吃三年”的情况。

  “在2002年画廊刚刚兴起的时候,很少的资金就可以进行运作。在北京798艺术区形成的早期,每平方米租金为4、5毛钱,50万元就能租到很大的空间,售出一张重要艺术家的画就可以维持一两年。但当下,在798开办画廊的资金、人员等运营成本越来越大,市场销路好的艺术家的作品却不容易获得,更不要提有些当代艺术家的市场行情也在走下坡路。”艺术北京执行副总监姚薇告诉记者。

  姚薇认为,现在经营画廊,需要脚踏实地、从小做起。要逐渐从培养艺术家、培养客户群,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前些年可以不用做基础的事情,现在已经不行了。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的小画廊,踏踏实实地推广艺术家,举办展览、参加博览会,培养艺术家慢慢成长,作品的市场价格也随之慢慢成长,一切都要靠积累。”她说。

  从短线到长线

  尽管,2012年整个拍卖行业弥漫着悲观情绪,甚至有人认为这样的形势还是没有真正到底,2013年可能还会继续回落。但是,在一级市场的从业者看来,他们的感受并不像拍卖行业那么直接。在北京美丽道国际艺术机构执行总裁汪频看来,在整个艺术品行业整体下调的时候,反而会淘汰一部分投机分子。

  汪频认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产业结构畸形已经成为业内共识。二级市场过分强大,挤占了一级市场中画廊的经营空间。如今,一些拍卖公司直接介入到了艺术家运营的层面。对此,她表示,拍卖作品的征集渠道不应该是画廊,拍卖市场上的艺术品应该是画廊里见不到的,从画廊、艺术家那里征集作品是不规范的行为。

  艺术市场的规范化,离不开一个健康理性的市场环境。汪频告诉记者,“一级市场作为艺术品市场的基础,拥有相对理性的藏家,这些人即便是投资,也是有长线投资的需求。”她认为,市场行情的回落,反而对艺术品市场结构调整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回落,能给画廊、一级市场一个好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这个市场,永远都会有真正的藏家。”她建议,“从业机构怎么给他们提供系统、专业的服务,怎么对他们做长线的跟踪,是画廊从业人员要思考的,而且要抓住这个机会去调整。”

  汪频的话或许代表了很多一级市场从业者人的心声。面对拍卖行的“挤压”现状,她表示画廊业应该从艺术家着眼,做更多的工作。“画廊应当是通过发现、培养艺术家来塑造艺术品价值的行业。画廊为优秀的艺术家、优秀的作品,提供展示的窗口,给予他们荣誉,为他们做宣传。拍卖价格不应该是艺术家的定位,艺术品价值评估应该另有体系。”

  艺术品行业健康长久发展,是要建立在机制的逐步完善的基础之上的,这其中,代理人机制的推广与发展尤为重要。艺术家要依靠画廊来推介他的艺术,艺术家终究还是要在画廊代理的情况下才能安心创作,健康成长;画廊业的规范、繁荣,才能给艺术品消费者、藏家带来有品质的艺术作品。

  国际化的舞台

  与画廊平日不温不火地“关起门”做生意相比,艺博会是个给画廊露脸和带动人气的机会。如今中国的各大一线城市每年举办的艺博会不下10次,仅拿每年在北京举办的当代艺术博览会来说,每天上万人次的参观流量,让这样的现场也成为检阅一级市场活力的很好契机。“好的艺博会,不仅是要把国外画廊带进来,还要能把国外的藏家都带进来。”姚薇向记者表示。但是,她认为,现在国内的大型艺博会基本只有国内画廊参与,国外的画廊并不多,而国内画廊的眼界和条件毕竟有限。她相信,真正把艺博会办好还是要靠国际化。

  今年5月,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即将举办。世界艺术博览会的巨头将登陆中国香港的消息一经放出,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作为内地的同行——艺术北京博览会也早已做好了准备。

  “香港巴塞尔的审核十分严格,很多内地画廊都难以参与。9月份招展的时候,大概有10家画廊表明不一定参加艺术北京,因为它们都在申报香港巴塞尔,如果不能入选香港巴塞尔,再参加艺术北京。”姚薇向记者介绍说,“但是,即便一些画廊没有被巴塞尔拒之门外。他们也更愿意参与我们的博览会。”显然,以内地市场为主体的艺术北京,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香港真正影响内地市场是在前三届香港当代艺博会举办的时候。”姚薇说,“香港巴塞尔实际上是欧洲巴塞尔的变相。欧洲经济形势不好,艺博会就从欧洲搬到亚洲。参展商中的85%都来自海外。”

  姚薇告诉记者,很多内地及港台地区的画廊都会参展两地的艺博会。“毕竟,艺术品在北京还是很有市场的,香港未必就能够代替内地市场。藏家即便在香港购买艺术品,想要带入内地仍然要交27%的税,除非把作品放在香港。”已经举办了近十年的艺术北京,一直以来把目标定位在培养内地的艺术市场上。尽管遭遇了2012年的“寒冬”,但从2013年招展过程来看,这种行情出乎意料地没有对艺博会产生冲击。

  近些年,一些新兴本土画廊表现优秀,后来居上,正是他们的参与,补充了内地市场的一大空缺。“每年参展的画廊中30%-40%是新的画廊,这个数字在近些年几乎是不变的。他们的加盟让人们对艺博会充满期待。今年,还有很多新兴的画廊准备充分,跃跃欲试。”姚薇说。

  但同时,姚薇也承认,中国内地的艺博会在软硬件服务跟不上,是与国际艺博会、甚至是香港地区艺博会形成差距的主要原因。现在香港艺术博览会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务”,即参展商抵达机场便可将参展物品、行李托管给博览会接待服务人员,内地的“国际艺术品博览会”难以达到这样的服务水平。

  尽管如此,培养中国内地的市场,培养内地的消费者、艺术爱好者,甚至是藏家仍然是内地一级市场的注定选择。“日韩的艺术市场不景气,但

  是并不愿意进入北京,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关税太高,另一方面是中国人的艺术消费特点造成的,中国人只认本国艺术家的艺术品。日韩的作品哪怕‘物美价廉’,也未必能够卖出。”姚薇说道。

  今年艺术北京准备推出一些日韩优秀的画廊,展示它们推荐的优秀艺术家作品。“我们希望能够培养一个国际化的艺术品消费群体,只有这样,这个市场才能慢慢持续、健康的成长。”

  外资画廊水土不服

  外资画廊的引进,对一级市场有着很好的带动作用。然而,随着近些年全球经济不景气,一些外资画廊在连续几年入不敷出的情形下不得不停业撤出。究其原因,不仅是经济环境问题,同时也有外资画廊与中国本土环境水土不服。

  凭借着在一级市场从业多年的经验,姚薇认为,外资画廊来到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中国市场不够敏感。近些年,中国艺术市场变化迅速,市场的时机是刹那发生,转瞬即逝的。多数外资画廊离开中国的原因主要还是抓不住这个时机,画廊经营长期出现赤字。她举例说,北京798的东京画廊坚持了十年,阿特塞帝有三、四年,甚至还有开办一年就撤离的画廊。外资画廊在中国抓不住机会,自己代理的艺术家在中国推广又缺乏客户群,得不到消费群体的认可,与中国艺术家打交道,又绝对没有中国本土画廊那么容易,所以很难维持。

  “五年前参加艺术北京的一些知名画廊如今已经淡出了,又有很多新的画廊出现,很多以前的好画廊逐渐衰落了。”姚薇说。近两年,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下滑,艺术品市场不振,一些外资画廊也早早撤出中国市场。草场地的野田当代、798的阿特塞帝、东京画廊等等,这些曾经或依然是国外画廊中的佼佼者,在中国并没有立稳脚跟。

  此外,中国的税收政策对画廊发展的影响也很大。“税高的话,国外画廊很难进入内地市场。”姚薇说,“一件作品出售后画廊可以得到50%的佣金,但这50%要包括场地、人工的成本,再加上27%的税。”

  目前,我国对于艺术品行业的政策还不够开放,政府还没有研究出针对艺术品行业的相应政策,尤其是艺术品关税相对其他国家较高,也已经成为业内诟病的主要问题之一。“其实如果政府能够采取更开放的政策,产生的效果将是巨大的。关税降下来,是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姚薇说。
 

编辑:董文新
上一页1下一页
 
我要说两句 >>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
相关新闻
· 几天后的五一,这几位年轻艺术家你该认识一下!· 多维2023当代艺术作品展在贵点艺术空间...
· “世界是我的表象—2023当代女艺术家邀...· 国内最大艺术市集落户宋庄,本月21日隆重...
· 为当下带来多元思辨,“异风景”2023当...· 朱其:当代艺术的知识广度比深度重要,原创...
· 朱青生: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意识· 王端廷:今天的困局为重新评价当代艺术带来...
· 文心意写——徐里在当代语境中对意象油画的...· 李春阳——当代艺术的孤本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毕加索鉴定权之争:我们只...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 草间弥生(Yayoi K...



视频专区 >>
· “融合中的趣味”当代艺术...
· 对画说:刘力国解读作品
· 从柏林“前行”——中国艺...
· “自然·至道”——杨志凌个展
· 杜建奇画展视频
· 《上山》孟新宇的视频
· 威尼斯双年展采访视频2
· 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人生:刘伟
· 现实主义羊肠小道——不如跳舞
· 另一种风景——张成个展
艺术专题 >>
· 这些年那些破不了的苏富比...
· 马云和曾梵志《桃花源》拍...
· 北京艺术品春季拍卖乍暖还寒
· 北京夏季珠宝展现场拍卖会
· 今年艺术品春拍收槌 低潮...
· 艾未未作品“十二生肖”拍...
·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作者...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合作媒体 >>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