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学术支撑渐厚实 水墨画将成未来明星

时间:2016年04月13日 作者:阿特 来源:广州日报

3月27日至4月24日,“第九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画院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同时举办。本次展览设“新中国画VS新水墨画”主题展、“墨海新境”特别展和“鹏城墨韵”专题展三个单元,共邀请103位海内外知名艺术家参展,展出作品300余件,并有14位理论家参与“第八届深圳水墨论坛”。作为一个从1998年开始延续至今的国际性展览,“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见证并推动了中国水墨画的当代演变和革新历程。就此,本报采访了展览总策划董小明、主题展策展人鲁虹等名家,深入剖析本届展览的特点,梳理 “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的学术脉络,并对水墨画的未来进行展望。


“新中国画”VS“新水墨画” 近三十年来实现首次对话


“第九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的主题展命名为“新中国画VS新水墨画”,观照的视角本身就颇为引人注目。


鲁虹认为“新中国画”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当融入西方现代艺术的元素,并使水墨有了更新的发展;而“新水墨画”则是在大胆挪用西方现代艺术方法论的同时,通过对传统的改造,开拓出水墨发展的新天地。近三十年来,针对“新中国画”与“新水墨画”两个形态的艺术展览很多,但将这两者集中起来办展的却几乎没有。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艺术家对传统中国画的某些属性,包括构成、造型、设色及入画标准等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使近三十年来的绝大多数‘新中国画’无论在文化内涵还是在艺术表现上,都明显不同于传统中国画及改革开放前的写实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大多数从事新水墨画探索的艺术家对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借鉴,乃是为了突破呆板、僵化、陈陈相因的水墨画表现形式,进而找到某种表达的突破口。他们一方面在西方现代艺术的批判吸收、改造重建和促使其中国化上做大量工作,另一方面又重新发掘了传统艺术中暗含的现当代因子,这对促进古老画种的现当代转型、为新水墨画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这足以表明传统并不是守成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鲁虹表示,“新中国画”和“新水墨画”两条腿走路,是当下客观存在的事实,展览将这两种形态的作品同时呈现,可促使其产生学术上的对话,便于厘清当下水墨艺术发展的线索。


在艺术家的选择上,无论是“新中国画”部分,还是“新水墨画”部分,都可谓大家云集。刘大为、潘公凯、杨晓阳、许钦松、卢禹舜等人的作品,荟萃于“新中国画”旗下;“新水墨画”部分,则展现了周韶华、董小明、田黎明、刘庆和、樊枫、李津等人的作品。


“墨海新境”则由陈君策展,邀请了21位国外及中国港澳台艺术家参加,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移居海外的华人艺术家。虽然身处异域文化语境,但他们作品中那些由本土生发出来的艺术特质显而易见,成为域外了解中国艺术最直接的传播者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另外,本次展览还首次设立了本土艺术家专场。由杨晓洋、游江策划的“鹏城墨韵”呈现了梁铨、刘子建、郑强等35位深圳本土艺术家的作品。“这些参展艺术家大多伴随着‘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而成长,他们的作品日臻成熟,颇具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双年展不仅推动了传统水墨的当代进程,对培育本土文化也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杨晓洋说。


双年展的前身本传 谱写水墨时代画卷


从1998年延续至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已经走过近二十个春秋,颇为“源远流长”了,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深圳水墨双年展还有一段更遥远的前传,可以追溯到1988年。


“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总策划董小明告诉记者,国际水墨双年展的源头在北京。“文革”过后的十年,我国美术事业复苏很快,艺术家也开始参加一些国际上的活动,当时董小明任中国美协书记处书记,负责全国美展和艺术委员会的工作,觉得很有必要在国际艺术交流中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在与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刘勃舒商量后,他们决定由美协和研究院共同主办一次中国画的国际性展览。“但如果命名为‘国际中国画展’,显然不太妥当。当时水墨的概念还没被广泛接受和使用,但我认为水墨语言是中国画最大的特色,是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绘画的主要特点,因此,最终决定在1988年举办一个国际水墨画展。这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由我们主办的国际性展览,影响很大,日本、韩国的艺术家被吸引过来了,欧美国家虽然能够用水墨语言来表达的艺术家少之又少,但像赵无极等华裔艺术家也都参加了。到了1992年,我从北京来到深圳,恰逢深圳经济起飞,文化需求很迫切。我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不仅应该做经济窗口,也要成为文化窗口,所以就酝酿着将1988年的北京国际水墨展在深圳落地,变成双年展形式,以后每两年北京和深圳轮流举办。这一次国际水墨展影响比前一次更大,几乎全国各个画院中最有代表性的中国画艺术家都到深圳参展了,海外来的画家更多。各地画院院长纷纷表示他们可以接力。但其实当时全国很多地方要举办这样一个国际性展览,条件还不成熟,有的是美术馆问题,有的是经费问题,更多的是筹备、策划这样一个大规模展览的信息资源不足,所以这件事又搁置下来了。”


但董小明始终想着要将其变成一个国际性的常设展览,做成真正的水墨双年展。终于,1998年“第一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顺利举行,之后便固定下来,两年举办一次。“如果从1988年算起,国际水墨展已经举办了十一届,我算了一下,大概有将近1500人次的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参加,累计参展作品在3500件到5000件之间。这些作品汇集一起,是水墨画发展非常珍贵的时代样本,可以说一部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时代画卷。另外,从第二届开始,我们还推出了常设的水墨论坛,到现在是第八届了,理论成果也非常丰富,成为中国水墨发展的珍贵文献。”


责任编辑:韩杰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