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安仁双年展 板块之一:谱系修辞

时间:2017年10月27日 作者: 来源:
 
    以1979年的“星星美展”为明显标志,中国当代艺术大致经历了这样的阶段:1980年前后回顾文革伤痕,1980年代热切学习西方,1989年冷战结束后关注本土问题并走向国际,2005年市场井喷后遭遇资本和权力的考验,2008年金融危机后民族主义的潮涌、2013年至今市场越来越萧条……当然,这种划分是粗略的,变化每一刻都在酝酿和发生着,从来没有过一成不变的前行;独立的个体往往不追随群体潮流。
 
《衣钵》 隋建国  铸铁   H 305cm  1997—2002年 
 
   “衣钵”的灵感来自于隋建国与墨尔本大学维多利亚艺术学院(VCA)时任雕塑系主任的 David willson 一次聊天的过程。通过交谈,隋建国发现即使是漂洋过海来到墨尔本的中国人,精神上也还是笼罩着一件看不见的中山装。 

   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当代艺术中来,视点的移动、概念的刷新、语言的实验、趣味的变迁、边界的拓展等,使得当代艺术在中国越来越多元。四十来年的开放过程中,中国社会变化的程度和速度,举世瞩目。同时,中国的基本结构一直固定。中国当代艺术界,不同年龄、身份、知识储备、人生经验的人投身其中、此伏彼起、曲折婉转,形成复杂的谱系。同时,中国当代艺术的主线未曾改变:探讨个体在当代社会的生存实况和应有权益,在表达的过程中推进美学。
 
《无声合唱团》  李博   双屏录像   0'48''   2016年
 
    李博用几年时间,教会聋哑人用特殊方式发声唱歌。
 
 
 
   本次展览,正是从这一主线出发来选择作品和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年龄跨度从1940-1990年代,有1979年“星星美展”的组织者,也有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有一直驻守在中国本土的,也有多年来游牧于国际者。有“职业”艺术家,也有“业余”艺术家。他们筚路蓝缕的开辟着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主线,在不同时期引领先锋。他们的路径复杂、方式多样,但基本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工作:人性需求、个体权益、社会进程……在不断延伸的体验、思考、表达过程中,很自然的回溯历史和推演未来、深入本土和联结国际。
 
《书帖丛林·之一》 陈丹青  228x202cm  2015年
 
   陈丹青这一代人对那些西方画家的了解与认识,开始于上个世纪70 年代末和 80年代,那不仅仅是学习艺术的记忆,也是一个时代的人的艺术观念,即一种历史语境中的新趣味与自由思想的体现,这构成了之后当代艺术的前提。 
 
责任编辑:编辑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