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王鲁炎:我是我的敌人

时间:2020年06月06日 作者: 来源:ARTDBL 打边炉ARTDBL
 

受访:王鲁炎
 
采访及编辑:钟刚、黄紫枫
 
 
 
2019年12月22日,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宝安桥头社区分展场“坐标:剧场”开幕,王鲁炎的作品《浮》参加了本次展览,作品巨大的尺寸与鳞次栉比的社区民居之间的冲突,将他对深圳特质的观察和疑问,经过浓缩、提炼后倏然放大,观众或被这失重前一瞬的动力,推向王鲁炎那总处于即将失衡状态的怀疑后,又再度回落至现场,回到他作品中“非此地不可呈现”的特殊语境中。
 
 
 
王鲁炎在对我们问题的回应中提到:“只有悖论才能否定一切答案,让进入其中的所有判断失去意义,据此消解判断的主体——自我”。他作品中的矛盾感亦源自于他从未停止过的自我质疑及批判,不信任既已成型的意义和规则的极致,几近苛刻地剥离“意义”对我们思考的干扰。这样的思考轨迹,让王鲁炎的作品积蓄着一股动能,在精神纯粹性和真实场景接合的时候爆发,又得以在持久的创作中保留个人化的风格和气息。
 
 
 
以下是我们的对话,发表前经过受访人的审校。本篇文章亦是我们与上启艺术于2019年冬天共同策划推出的“冬谈”的最后一篇,我们将由去年末发生在深圳的三个展览引申出来的切实对话、讲述及书写,汇集成了八篇逾三万字的文章。如今半年已过去,展览陆续落下帷幕,但艺术家们在文章中流露出来的自身与艺术、城市、地域、传统、生态之间的碰撞及思索,不仅形成了一条帮助我们重返展览的线索,也在生活逐渐走出隔离、步入正常轨道之际,再度提醒我们“在场”的意义。
 

 
 
 非此地不可呈现
 
 
 
ARTDBL:请先谈谈你在UABB宝安桥头分展场展示的这件作品《浮》,它呈现出一种失重的状态,被挤压,失去平衡,对这个社区而言,它又像一个“天外来物”。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场地实施这样一件作品?
 
 
 
王鲁炎:对于深圳这个曾经的小渔村来说,仅用30年时间就在它身上实现的国际化大都市就是一个“天外来物”。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与其对应地也像一个“天外来物”,突兀、震撼、颠覆性地出现在这里。我觉得当代艺术进入城市建筑双年展的理由,就在于体现其自身的特性。建筑师是建设者,而当代艺术家在许多时候是颠覆者。这并不是说当代艺术家不可以是建设者,但是我有一个思路很明确,我最好不要去做不缺我一个的事。
 
 
 
我将深圳30多年前曾是一个渔村的历史,演化为代表其原生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渔网上的鱼漂。以其有限的浮力和极其不稳定的球体作为支点,支撑着发生在它身上的迅猛发展的城市建设。它负载着许多疑问:城市化的丰富给予与原生态的基本需求是否对称?具有浮漂球体属性的原生态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能否支撑与日俱增的城市化建设且保持平衡?浮漂有限的原生态浮力能否超负荷负重?城市的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建设还会对面目全非的原生态带来何种冲击?
 
 
 
都市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确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好处,但同时也导致了大气污染、水资源枯竭、海洋酸化、人口过剩、垃圾处理、以及居住环境等日趋严峻的问题。作品《浮》试图以此地的“原生态”浮漂方式,将这些内在的矛盾浮现出来。这些是有关这件作品的基本思路。 
 
 
 
王鲁炎:《浮》方案草图,2019
 
 
 
我对《浮》这一作品方案能否通过并没有抱过高的期望。原因是作品所需要的经费较高,对于作品的评审也有可能出现问题。提交方案后不久,杨勇打来电话,他是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宝安桥头社区分展场“坐标:剧场”的策展人。他说大家在讨论我的作品方案时,觉得我好像是在对“深双”城市建设的理念进行质疑?我们就此进行了短暂的交流,杨勇自己也是当代艺术家,许多问题无需从头谈起,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我不知道杨勇和他的策展团队在向当地政府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件作品时是否承受了压力?总之,《浮》这件作品在经费、施工以及审查方面都有不少麻烦。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