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范晓楠:“人类世”语境下,生态艺术何为?

时间:2021年07月07日 作者: 来源:中促会公艺委

 “人类世”语境下,生态艺术何为?

人类世意味着后自然时代的到来,这一论断促使自然与环境保护理念新的转型。
 
生态艺术推动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探索方向
 
 
2020年在人类社会经历了百年来最严重的“新冠”传染病大流行,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之时,12月10日,学术期刊《自然》刊登出一项研究报告更是令人震惊,报告指出2020年或成为全球人造物质量超过活生物量的转折点。人类将地表地质沉积物转化为社会有用的形式,对自然栖息地、生物多样性、气候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影响之巨大,以至于有人提议将当前的地质时代更名为“人类世”(Anthropocene)。
 
人类世意味着后自然时代的到来,这一论断促使自然与环境保护理念新的转型。生态现代主义主张自然的终结,即取消文化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及其在经验上独立于人类干预之外具有规范性意义的自然。他们认为,在人类世的背景下,新时代的环境理论强调地方性和交互性的“环境”,认同人类的主体性对自然世界的塑造。他们的观点可以为环境伦理在这一时期的转型提供新的视角,也成为生态艺术推动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探索方向。
 
伴随新世纪以来生态危机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极度恶化,生态艺术活动在世界范围再度掀起热潮。“新冠”疫情的肆虐,进一步引发生态艺术展的集中聚焦。2019 年“自然的国度:美国的艺术与环境”由普林斯顿大学美国策展人卡尔·库塞洛策划;2019年5月在北京开幕的“持续反YING”艺术展是一场“环保可持续×艺术”跨界展;2020年作为长期关注生态危机项目的伦敦蛇形美术馆(Serpentine Gallery),其艺术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指出,新冠疫情的爆发,正值美术馆50周年纪念,这个转折点让美术馆停下脚步进行思考,生态将成为美术馆所做一切事务的核心。2020年由“无废系艺术”创始团队主办的系列环保展在北京和上海等地连续策划7场系列展览:北京国贸城“为爱而生”之无废星球;上海静安大悦城-2020无废系-主题展;上海设计周“几个艺思”开放博物馆之无废星球等;11月2日,“生声:中国当代生态艺术展”在北京798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展出;11月9日,“再生:2020年生态艺术作品全国邀请展”在重庆市渝北区体育馆展出。11月20日,“生生:自然、人和技术的生产”在湖北美术馆举办,汇集近70余位中外艺术家关注自然、技术、与人共在议题。2021年4月15日,“无废星球-2021成都展x生态美学艺术展”在成都落地;5月26日,深圳艺术生态研究文献展”在深圳市新新美术馆举办……。
 
如此密集的生态艺术展览及艺术创作,引发我们近一步思考,在“人类世”的语境中,未来生态艺术的发展实践应该如何推进,历史中的经验和经典作品对我们未来的创作又有何启示?
 
 
 
一、生态艺术的历史回望
 
 
 
生态艺术(Ecological art)产生于20世纪下半叶,伴随6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社会政治运动,反越战、民权运动、女性主义运动等,生态运动和环保主义浪潮兴起,引发生态观念的转型,促使生态学在人文领域的深刻渗透,衍生出生态美学、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等诸多新兴交叉学科。与西方生态主义思潮同时兴起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研究、女性主义研究、后殖民主义研究,关注人的自由审美化存在、种族和性别平等、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是西方生态批评在人与自然、种族身份、性别权力三个研究维度的前身,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关注了生态问题的几个重要维度。
 
在西方生态人文学科诞生之初,美国生态运动的先驱蕾切尔·卡森1962年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深刻揭示现实的生态危机,引发了美国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诸多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并掀起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运动。一些大地艺术家将艺术创作的注意力转向环境问题,此外,众多当代艺术家通过行为、装置和影像表达对生态发展失衡的担忧,他们的艺术创作显现出敏锐的生态关怀和洞见。
 
 
 
 
《7000棵橡树-非市政部门组织的城市绿化》博伊斯1982年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