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荣剑:从“复制”到“实验”的艺术

时间:2022年03月04日 作者:荣剑 来源:燕山菓园
 
 
从“复制”到“实验”的艺术
——科学语境中的艺术现代性
 
文/荣剑
 
 
西方现代艺术批评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复制”,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早期代表人物瓦尔登·本雅明在他的经典文献《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学理意义。自印象主义绘画以来,现代主义美学在色彩和造型上的革命完全突破了古典美学的局限,把艺术从纯粹再现和写实的牢笼中解救出来,艺术不再是图解宗教和意识形态的工具,艺术自律成为与科学、道德和法律并行的三大价值领域。艺术本体论的自我重建,必然要求在艺术的形式和风格上体现出多元性和原创性,这就不难理解艺术在现代主义的美学范畴里有着比古典美学远为丰富的文本。或许可以这样说,在现代主义美学时代,人类在自我想象的极限内可能已经穷尽了对艺术各种形式和风格的探索与尝试,而这同时是否也就意味着艺术原创性的衰竭?
 
在本雅明写作的时代,现代主义美学运动正如火如荼,艺术在试图确立它与科学边界而成为一个自律的价值领域时,无疑也在借助科学的力量而打开它的潘多拉之门。当本雅明从当时电影和摄影像现在的时尚那样流行的趋势中断言一个“复制”艺术的时代到来时,他实际上是在欢呼科学对艺术的胜利,而他后来的那些法兰克福学派的同仁,如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却从“复制”艺术赖以存在的时代逻辑中导引出对“文化工业”的深刻批判。这样说并不是要贬低本雅明关于“复制”艺术理论在艺术批评史上的地位,在我看来,本雅明的重要性在于,他提出了一个时代性的问题。
 
 
 
 
本雅明把他所处的时代称之为一个“艺术裂变的时代”,在他看来,当手工劳动社会完成向机械工业社会的转变时,伴随而来的必然是与先前手工劳动社会相对应的以叙事艺术为主的古典艺术的终结。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与人之间的主要传播方式是叙说,与之对应的是以叙事性为主的艺术形式;而到了现代工业社会,机械制造所提供的便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也改变了艺术的生产方式,使复制的艺术完全摆脱了以往在艺术制造时所面临的技术局限,从而把艺术生产置于一个新的历史情景中。本雅明在他的著作中这样写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感性认识方式是随着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方式而改变的。人类感性认识的组织方式——这一认识赖以完成的手段——不仅受制于自然条件,而且也受制于历史条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第12页)。这一见解显然深刻地贯穿着马克思历史观的影响,那就是把精神领域的一切现象放置在物质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动中来加以理解。
 
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本雅明那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在本雅明时代作为复制艺术最典型形式的电影和摄影已经仅仅“堕落”为一个大众文化消费的工具,以电脑为载体的信息的充分流动和扩展不仅改变着人们对既有的一切艺术形式的重新认识和评价,而且也不断地促使艺术的生产发生更加深刻的“裂变”。但是,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艺术上所发生的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否表明“复制艺术”如同古典艺术一样,也已终结?
 
 
 
 
本雅明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艺术的可复制性在古典艺术时代就已经存在,如“木刻就已经开天辟地地使对版画艺术的复制具有了可能”,而随着石印术的出现,复制技术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随后照相摄影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使复制的艺术从根本上取代了古典的艺术,由此导致了传统的仅仅依赖于个人体验和手工制作的“光韵”艺术的崩溃,用他本人的话来说:“随着第一次真正革命性的复制方法的出现,即照相摄影的出现(同时也随着社会主义的兴起),艺术感觉到了几百年后显而易见的危机的逼近”(同上书,第16页)。这种危机的具体表现是,在机械复制的艺术中,传统艺术所特有的“光韵”、“原真性”和“膜拜价值”均已消失殆尽;同时,艺术的消费方式也发生变化,“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对艺术品的凝神专注式接受愈来愈被消遣性接受所取代”(同上书,第127页)。大众对艺术的参与和消费规定了艺术新的生产方式,就像本雅明所说的:“大众是促使所有现今面对艺术作品的惯常态度获得新生的母体”(第62页)。在大众消费的浪潮中,科学通过工业化的各种成果重新塑造着人的视觉和听觉,同时也塑造着艺术和艺术品,艺术的神圣性由此被消解,艺术的世俗性和公共性成为新的时代的主流。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