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张克端:热爱是坚持的动力
时间:2022.03.09 来源:宝藏 作者:柯兰兰

近日,全国各大艺术类高校本科招生专业课考试陆续以各种形式开始,大家把这次考试称作“艺考”,是艺术类专业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艺术类考生高考征途中最重要的一次战役。

 
 
 
 
在又一年“艺考”之际,宝藏采访到了四位艺术家,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创造了不凡的成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在青年时代,他们的“艺考”之路上也留下了种种故事。历岁月弥久,再次回忆当年,他们的“艺考”究竟是什么样子?他们的“艺考”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张克端
1960年8月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1985年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
2020年于该校(中国美术学院)退休。
 
 
 
1960年,张克端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他在那里度过了小学和中学时期。“雕塑对我来说,就是喜欢。”张克端说。“不是寻常理解的那样,要先画画,然后再做雕塑,我不是,我是直接上手的那种。”
 
张克端的父母都在内蒙古大学工作,张克端在读小学时,内大校园里有块工地,挖地基时挖出很多红泥,他经常溜到那里去玩,泥巴随意一捏,捏一些小动物和小人什么的,似乎泥巴可以变幻出很多迷人的东西。张克端在雕塑上的爱好,还是母亲在邻居家发现的。有一次,他母亲到邻居家串门,看到一匹泥塑小马摆在邻居家窗台上,母亲被小马灵动的样子吸引,问邻居是谁做的。邻居笑了,你都不知道?这是你儿子做的。张克端的母亲在校图书馆工作,从那以后,她开始留意雕塑类的书籍,看到就借回家给张克端看。
 
 
《四弟像》 1975年 石膏
 
 
“那时也没正规的培训班,学雕塑只是看我妈给我借回来的画册,自己摸索。”时间一长,母亲也感觉到张克端需要一个专业老师指导,在同事的帮助下,她找到了雕塑家王济达老师(内蒙古雕塑艺术奠基人)。
 
 
 
王济达老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如今在呼和浩特市还留有多尊标志性的大型户外雕塑,如捧着哈达欢迎远方客人的女性,跃跃欲试准备出场的摔跤手等,均出自王济达老师之手,可以说是内蒙古最出色的雕塑家。在张克端记忆中,王济达老师威严,极有气场。“他对我非常好,可能在呼和浩特,能有一位如此热爱雕塑的孩子让他喜爱。”张克端开始跟着王济达老师学雕塑,因为当时大学不招生,他学雕塑的动机很朴素,就想将来自己会成为一位好艺术家。王济达老师对张克端的影响除了雕塑技艺方面的指导,他对艺术的虔诚、执着的态度,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这都为张克端以后踏上艺术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长缨在手》 14岁时参加”呼和浩特市青少年美展”作品
内蒙古师大附中美术组
 
 
 
上初中时,张克端就读的内蒙古师大附中有位叫伊日德呼的美术老师对他影响很大。伊老师非常热爱美术,在学校成立了一个美术组,当时体育、美术、音乐都在一个教研室,张克端的哥哥是校排球队的,得知美术组招人时,第一时间就帮弟弟报了名。
 
伊老师满腔热情,一心想把美术组办好,跨越1700多公里专程跑了一趟杭州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买石膏教具:拉奥孔、维纳斯、大卫......各式各样的石膏像伊老师买了一整套回来,同时还买了聚光灯和大量的纸张、颜料等。“连模特都是美术组的学生去找来的,全部费用全由学校支付。那时候大家的经济状况都很一般,能有这样的条件,对于想学美术的学生来说真的是幸福,和现在的考前班也差不离了。” 张克端用作泥塑的橡皮泥也是伊老师托人从北京带回来的,有十多斤。
 
 
《农民头像》 1978年 石膏
 
 
 
作品《农民头像》就是张克端在美术组做的。整个班里只有张克端一个人搞雕塑,其他同学都是画画的。为了方便从不同角度观察模特,张克端在同学旁边搁出好几张小桌子。“其他人只要坐在原地画就可以,只有我,忙着把泥塑从这张桌子搬到那张桌子,不断挪地方。”想来这场景应该很有意思,张克端边回忆边笑起来。
 
 
1977年,协助王济达老师完成内蒙古博物馆《白马》留影
 
当年展览的入场券
 
 
 
1977年7月,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的日子,呼和浩特市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在内蒙古博物馆,当时举办了一个叫“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展览。1976年展览筹备时,王济达老师接到任务,需要负责几组雕塑,就把张克端叫去打下手,为张克端创造学习的机会。张克端刚读高一,由于时间紧迫,王济达老师干脆从展览筹备机构开出一张借调函去学校,让张克端停课去参加雕塑工作。
 
 
 
参加呼和浩特市青少年美展作品《警觉》 1977年 石膏
 
 
“我们做了差不多十个月。那时候高中都是两年制,我留了一级,毕业时间也就推迟了一年。”展览结束后不久,1977年10月,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全国开始恢复高考制度,得知美术类也开始招生,张克端的心燃烧起来......
 
艺考之路并不一帆风顺,1978年第一次报考中央美术学院时,张克端落榜了。
 
“对内蒙古长大的我来说,身边接触的老师都是中央美院毕业的,心中首选的当然是央美。因为留了一级,考试时我高中还没毕业,第一次去考,没有考上,考不上再考就是。当时美院招收的少,考两三次的也很普遍。”再过了一年,张克端高中毕业,但1979年雕塑专业是隔年招,刚好赶上央美和浙美都不招生。
 
经过两年的备考,再聊起1980年那场艺考,张克端把付出的努力都隐藏在了风淡云轻的话语里。这是他的幸运年,也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当年浙美在北京设了考点,考完央美后,张克端接着再去参加浙美的考试。这次,张克端顺利考入了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
 
 
 
张克端本科学生证照片
 
 
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刻,张克端在兴奋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到意外,他坦言“心里其实不是太有数,浙美这所学校还保有很多神秘。”当年浙美的考试题目,张克端已有些淡忘,“记得有考素描、速写,还有创作。”考素描,模特是个有些年纪的老人;考创作,张克端觉得画画还不如做雕塑流利上手,他先用橡皮泥做了一个稿子,然后照着稿子画好交上去。浙美来的两位招生老师沈文强(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和王庆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师)觉得这个学生很特别,先做泥塑再画画,把泥塑稿子也一并带了回去。
 
 
浙江美术学院1980届雕塑系全班同学在校园合影
(左起:陈皖山、林春、王强、宋海冬、周雷、张克端)
 
 
南方的生活,对一个从北方来的学生来说反差是巨大的,追溯起刚到浙美学习的时光,张克端首先提到的一个词是“湿冷”。杭州冬天的湿冷让张克端非常不适应,家里带来的褥子特别厚,被潮气一浸,又重又冰,好不容易把褥子捂热时,这一夜也快过去了。
 
 
与老师和同学一起在杭州郊游
(左起:林春、陈皖山、宋海冬、周雷、王强、张克端、应真华老师、仲兆鼐老师)
 
 
 
但印象更深的是同学们的观念。1980年左右,受当时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影响,浙江学院学生对新的艺术风格和形式都充满渴望,开始不满于官方推行的艺术教条。那时的张克端最害怕别人问“这件事你怎么看”,他发觉自己面对的世界好像是平面的,无法评价哪边更对或是更好,尤其是以前坚信的某种观念,那时候开始动摇,好像已经没有想象中应有的共识感。大二假期,张克端回家后什么事都没干,只想好好理清思绪,他不断问自己,“我的情况怎么?我该往哪里走?我在学校期间能作些什么?不想明白这些问题,我就没法走下去。”他开始每周写计划,借助于一种很强制性的方式来调整自己,他对新潮美术始终保持距离,坚持自己认定的方向,有选择地吸收有益于自己发展的新鲜营养。
 
 
去敦煌写生路上途经青海,张克端(左一)与同学合影
 
 
这段经历对张克端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是让他受益最深的。“艺术更体现个人的态度,他人无法替代自己,从事艺术就像承担起自己的命运,自己的选择要自己承担结果,好像在执着与恐惧中前行,享受将信将疑的快乐。现在我在面对学生时,看到他们所处的不同状态,面对不一样的问题,在他们身上显现的是另一种经历。”
 
 
 
宝藏对话张克端
 
 
 宝藏:对于艺考的记忆,还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张克端:1978年考央美时,我妈的同事们搞了个小小的恶作剧,特别好笑。他们伪造了一份央美的录取通知书,叠好放在一个信封里,还像模像样地贴了邮票盖了邮戳,然后把信拿给我妈。打开一看,“我儿子还真行啊”,我妈以为我录取了,很是高兴,后来看到同事们都憋着笑,才知道是他们在开玩笑。也正是有这份先到的“录取通知”,我预感到这次没戏。
 
 
创作小稿《套马》 1979年 油泥
 
 
还有,在艺考这件事上,我觉得我爸好像也特别使劲儿。当年报考分为几个步骤,考生首先要提供作品资料寄到学校,校方先筛选过一轮作品后,才给学生发放准考证,真正能参与考试的人并不多,都是在百里挑一的筛选中留下来的。当时每天都有大量的报考作品从全国各地汇集到央美,我爸也许觉得看实物更可靠,当时他刚好去北京出差,干脆把我做的两个石膏像带上,大包小包拎去中央美院帮我报名,这给央美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觉这位老父亲很有意思。
 
 
宝藏:随着时代的变化,您是不是觉得现在学生的特点也在发生改变?
 
张克端:其实各个方面都不一样了。在我艺考的年代,考美院的哪个不是雄心壮志的,都要冲着成为艺术家的理想,去追求很高的目标,这种理想是重要的动力。当年的考生为考试做准备并不比今天的考生投入更多、更充分,但可以说,在介入艺术的深度、经历和思考方面,要比现在的考生丰富、深入,这有一个好处,就是入学后个人显得成熟些,要比现在的学生更有想法。
 
 
创作小稿《开拓者》1979年 油泥
 
 
现在的考生给我感受更多是他们长期在一个规定、标准清晰的框架下训练,除了高考外,他们还有多少精力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所有的努力都和考试的要求有关,和其本人的爱好又有多大关系?为了应付考试去做训练,而缺少了个人选择、探索的机会。考入学校后,考学的目的实现了,为考学所做的这种训练究竟有多少意义?指导考生再往前走的目标、力量又是什么?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难处,现在的学生面对的艺术边界更宽,生活的成本更大,追求一些理想的东西更艰难了。我觉得这些方面的巨大改变,能够从现在很多学生学习和生活上感受到。
 

宝藏:对艺考的学生,您有什么寄语或建议?
 
 
创作小稿《套马》 1979年 油泥
 
 
我觉得自己不能那么自负,去建议别人该做什么。我只能说些自己的体会,我觉得最深层的却是感性的东西,是一种热爱,只有热爱,才有热情,那些理性告诉我们该做的正是有热情作为支撑,热爱是坚持的动力。每个领域都有高峰,我们可以借助所要从事的领域感受曾经的千座高峰,通过各种学习来显现、肯定自己。大学阶段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段,如何在大学里更好的充实自己,不要因为专业落后于同代,不能把艺术理解为技术化的东西,要不然对这个社会还会有多少意义?
编辑:杨晓艳
上一页1下一页
 
我要说两句 >>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
相关新闻
· 首届火星潮流艺术节正式亮相武汉三阳设计之都· 黄淋:邀请500+位公众,共创出当下最为...
· “我们这一代!90后的艺术”,到底怎样?· 耿建翌——提前离场
· 陈嘉映:艺术与哲学· AFIH2023 Spring 精彩落幕...
· AFIH2023 SpringVIP揭幕...· AFIH2023 Spring即将开幕!...
· 余华谈张晓刚:人生就是几步而已· 王炳懿 : 含道映物,澄怀味象,赋予古老...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毕加索鉴定权之争:我们只...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 草间弥生(Yayoi K...



视频专区 >>
· “融合中的趣味”当代艺术...
· 对画说:刘力国解读作品
· 从柏林“前行”——中国艺...
· “自然·至道”——杨志凌个展
· 杜建奇画展视频
· 《上山》孟新宇的视频
· 威尼斯双年展采访视频2
· 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人生:刘伟
· 现实主义羊肠小道——不如跳舞
· 另一种风景——张成个展
艺术专题 >>
· 这些年那些破不了的苏富比...
· 马云和曾梵志《桃花源》拍...
· 北京艺术品春季拍卖乍暖还寒
· 北京夏季珠宝展现场拍卖会
· 今年艺术品春拍收槌 低潮...
· 艾未未作品“十二生肖”拍...
·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作者...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合作媒体 >>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