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徐累:用时间造景,他在威双中国馆里“剪辑”古今
时间:2022.04.19 来源:在艺App

 

多年以来,徐累一直被外界评价为“穿行于历史与幻象中”的艺术家。关于“时间”的隐喻,是他作品的主线。
 
作为2022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参展艺术家,按照“借用传统文化原理,转化为当代图像观念”的思路,徐累以一件新的装置作品作为创作媒介,把他的绘画理念延展到了与“元境(Meta-Scape)”的相关的展览主题中。
 
 
徐累
 
 
参展作品《Correspondances》,是两件长度超过两米的电动装置,加上透明材料复刻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文本的树的图像,作为“此同在”的辞典式词汇,制作出一份可以交相叠现的运动景观。
 
李公麟与乔托、倪瓒与达芬奇、赵孟頫与博斯,这些中外名人的艺术情境全都水乳交融在了一起。简而言之,利用现代技术,把带有同质性的文化符号“剪辑”到一起,是这件作品的核心。
 
 
徐累 Correspondances 266x350x48.5cm
亚克力 金属材料 电动轨道 2022年
 
 
 
在过去几十年间,徐累以“时间的回光”“时间的轮回”“时间的交错”“时间的移置”作为不同时期的作品内容,使他的观点既有“移步换景”的动态感,又富有放眼世界文明的格局意识。
 
“我总是很欣赏像凡·高、巴赫、维米尔等这样被追认的艺术家。虽然在他们自己的时代,他们的存在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直到另一个时代才被重新发现,但这种嘉奖的方式很美妙”徐累说道。
 
 
 
徐累 世界的云和山 绢本 90×65 cm 2021年
 
 
醉心于新工笔的徐累,以个人典雅的气质,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的境界,在当代艺术中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格。这些元素都失去了原本的属性,只能用艺术家本人的逻辑来解读。
 
 
徐累 空城的追忆 纸本彩墨 85x65 cm 2005年
 
 
造景,是徐累讨论作品时提到的最多的概念。学国画出身,却将中国元素调和出欧罗巴的格调;身处当代圈子,然而没齿不忘神交古人的灵魂。徐累不喜欢和别人一样。这次参展,他坦言自己走得更远了一些。
 
 
 
 
用平面化思维
回到未来
 
 
Q:您如何理解这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元境”?与东方审美产生交集的“境”,是否是您长久以来所追求的?
 
A:“境”是自古以来中国文化的追求,从诗歌到绘画,说是抽象却又具体。它是超出现实的,是悬浮在精神想象之上的。
 
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就是这样的一个异度地理,也是心理上的虚拟,完全幻想和意愿中的境界。所以它所表现的“境”就是一种现实之外的“意境”,由一个通道引入,文学或艺术,就是这样一个通道,今天依然如此。
 
有时候,这个通道与时空观、宇宙观相通,艺术上的想象有助于我们抓着地面一起升起。
 
 
明 仇英《桃源仙境图》局部
 
 
 
Q: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古人在艺术上,为我们留下了第四维的东西?
 
A:策展人曾以其它展览提出过“回到未来”的概念。这个主题是个悖论,未来怎么能回到?但是仔细想想是有道理的。中国的历史常常会有“复古”,往往是事情难以为继的时刻,回到最初的创制,其实就是新的开始。很多情况就是这样奇妙,文艺复兴就是复古,你会发现古人的制高点早就有了。
 
 
 
徐累 互行2 绢本 149x106 cm 2017年
 
 
 
在中国美学文化的原理当中,可以汲取一些原理性的认知,换成现代人能读懂的新的呈现。这就如同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甚至是其他国家的语言。而当中国艺术面对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观众时,就一定要做到让他们能够回到原初。
 
所以,我对东亚、中亚、欧洲等这些地方的艺术的平行比较感兴趣,以时间节点看,好像文艺复兴之前的前现代比较,更容易看到文明的共性,是一种“异和“。当时敞开的是“心眼”,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更多是“物理之眼”,就不太相及了。
 
 
 
桑德罗·波提切利《十日谈》
 
 
Q:或许因为科学破除了许多想象甚至是迷信的空间,加上科学技术在各地有明显差异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分道扬镳了。
 
A:我以为文艺复兴之前的艺术,普遍比后来的自由,而且富于象征。欧洲中世纪的艺术就特别有趣,图像充满了普世性。中国的艺术更是成熟为一个完美的系统,隔山望着那山高,相互影响的例子很多,但需要长途跋涉。到如今的网络时代,图像是云上的,便利,选择的方式更飘,尤其快。
 
Q:您觉得其中最值得注意的特征是什么?
 
A:过去是平面化,中古时代的艺术都是这样,哪怕表现宇宙间不可捉摸的东西,比如灵魂,都可以图像来说明。到了今天,则是编码了,零碎化了,对组合的能力要求更高,也就是处理信息的能力。艺术史就是图像的信息史。
 
 
 
徐累 互山2(局部)纸本 204x61.5 cm 2017年
 
 
 
目前,当代艺术的前提,就是建立在对过去艺术史总量的重新的检测,总量里也包括了二十世纪。不再需要创造什么新观点,只是筛选和利用。
 
所谓的“原创”是20世纪的说法,21世纪以后的艺术巳经不这么要求了,也没有什么“前卫”一说了。先不评价它的好坏,事实上,大家都自认为能拼出一个大象,然后再把它塞进冰箱,虽然各部分的器官都不在原来的位置上。
 
Q:《Correspondances》这件作品有很多树木,这是你格外青睐的内容?
 
A:我所选择的树木形象,来自于倪瓒、乔托、达芬奇、提香,或者是戈佐利、歌川广重,这些形象就是他们本人,他们需要相遇,比如在威尼斯的河边。
 
 
徐累 消息树 纸本设色 35x24 cm 2018年
 
 
 
Q:尤其当画家对自然和生命科学的了解还很混沌时,凭借这种感觉去创作,结果往往是非常奇妙的。
 
A:每种文化生态下,种族、宗教、趣味不同,优势也完全不同。许多事情不是我们先前知道的那样,也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比如“透视”的发明,最早是阿拉伯对“光学”的成果,后来欧洲用几何模型再予以结果。人类文明是东西方白班、夜班,轮换加工完成的。
 
中国古代艺术也有不少东西是非常超前的,比如我们对“变”的认识,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园林中,就是移步换景,心理上的格局。
 
 
 
10世纪波斯数学家的研究手稿
 
 
 
还有“时间”观。中国传统绘画里比比皆是,更加生动,《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康熙南巡图》这样的长卷,就是“时间”的线索。二维平面里说四维,西方艺术里是没有的,相当超前。就物理性来说,吴彬《十面灵璧》,何尝不是一种明代版的3D扫描?
 
 
明 吴彬《十面灵璧》
 
 
 
当代对“时间”的探讨,更是紧迫的任务,因为我们的时间观有了新的内容。说是新,古代其实已经探讨了,只不过那时候是神学的,现在是科学的,你想一想,《牡丹亭》是不是就是两个世界的穿越、异变?
 
所以,我们只是换种方式,把古老的思想再叙述一遍而已。
 
扬州的园林,分为春夏秋冬,这就是围绕时间展开的典型体现。或许是农耕文明使然,中国人对时间的体验特别敏感,在艺术里面反映得特别真切。所以我们要换一种方式,去把这个事说出来。
 
 
徐累 照会 木制装置 280x80cm 2010年
(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国家馆参展作品)
 
 
 
Q:可能也是当今社会的第一大“巴别塔”了。
 
A:你说的对。今天的“巴别塔”就是另一种意义,晶片里的迷宫,多重时间的阶梯。
 
 
 
徐累在调试装置作品《兴会》
 
 
 
Q:作品名称为何以英文单词“Correspondances”的形式出现?
 
A:这个作品的名字叫《兴会》,我们知道它是诗歌的概念,意会容易,翻译难。后来我请教了西川老师,他学贯中西,又是诗人,他建议我直接用波德莱尔的一首诗的题目,诗的意境也比较符合作品的意思。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
 
 
这样也好,直接用波德莱尔这个题目,西方人更容易了解。后来索性配了一组绘画,原型便出自德国浪漫主义弗里德里希的一张画,作为装置作品的一种图像注解,但说的还是中国的辨术。
 
 
 
 
徐累《Correspondances》现场展示方案之一(模拟图)
 
 
 
 
 
寻找绘画所不能代替
的表达方式
 
 
Q:为这次参展作品考虑过什么备选方案?
 
A:2010年,我受策展人唐克扬的邀请,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他想让我一件作品,表现中国人的观看方式,我做了一个装置,是可以移动的,风景也随之发生变化,但那个是手动的。
 
这次我想做一次升级版,内容上更聚焦,手段上加入机械的成份。原来有个异曲同工的方案,类似于走马灯的方案,内外可以透视,也可以相互转动。但最后因为时间紧,又受疫情干扰,没有办法实验、实现,就调换成目前这样的方案。
 
 
明崇祯闵齐伋六色套印《西厢记》之白马解围 走马灯
 
 
 
Q:是不是觉得走马灯的效果会更好,没有做出来有点可惜?
 
A:也还行。走马灯更像雕塑,目前做的这个东西像长卷,更有“时间”的维度,观看的方式更带“静观”的意思。
 
有了机械,现场就不单靠想象,还有游戏感,这是绘画所不能替代的。当然,还可以通过更先进的多媒体的手段来完成。但我觉得还是不要过于依赖高科技,那是另外一件事,也不是我所擅长的。
 
我个人还是愿意比较笨拙的方法,好比小时候搭积木,那种手工的感觉,唤起游戏的经验,在原始和机械似与不似之之间,可能更本真一点。毕竟,唤起人的本能意识,需要朴素的诚意,而不只是技术手段。
 
Q:如果技术参与的太多,离自己就远了。
 
A:是的,对我来说是这样的,我担心过度科技会影响对内容的注意力,最主要是我不具备那样的想象力了。
 
Q:信息科技统治一切的时代,需要有这些朴素的东西来反抗的。
 
A:装置作品与绘画,相互不是简单挪移一下就可以的,它要具备唯一的指令,做最适合的、最准确的。但这不是说,内在完全没有逻辑,不是的,理由是不变的。有人会以为,画家做装置是不是赶时髦?
 
其实一个人有许多愿望的表达,是多一个窗户,都在一间房上,彼此能透风,我还有更时髦的东西准备做呢,不要吃惊,做稳了就好。
 
Q:目前在忙些什么?
 
A:刚做完一件大的作品,绘画和装置结合,甚至用上了文物作为内容一部分,五月参加故宫的一个大展。内容通过两件古画的观念,讲的“世界”的相遇。
 
 
 
徐累 世界的重屏(局部) 绢本 300 x 220 cm 2021-2022年
 
 
 
Q:“无法从类型上归纳,也没有人把他视作同类”,怎么看媒体对于你的总结?
 
A:哈哈,早年是这样,现在好象好归类了吧?但我其实是不合群的,我周围也有一些朋友是不合群的,但我们是好朋友,也没有彼此妥协。
 
Q:妥协是不是等于不敢创新了?
 
A:其实我已经到了妥协的年龄。越来越发现,艺术史上需要妥协的地方太多,来不及妥协。妥协是为了站在今天的位置,将古代与未来弯曲,再碰到一起。
编辑:杨晓艳
上一页1下一页
 
我要说两句 >>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
相关新闻
· 2022青年艺术100年度展——全方位领...· 陈嘉映:艺术与哲学
· AFIH2023 Spring 精彩落幕...· 刘力宁:在创作中了解自己 寻找一条只属于...
· 王炳懿 : 含道映物,澄怀味象,赋予古老...· “世界是我的表象—2023当代女艺术家邀...
· 孙珂:概念与视觉 — 艺术奇幻之旅· 冯斌:骨感的现实,更需要幻彩的理想
· 栗宪庭:成功的艺术家已经不在我的视野之内了· 痛别著名油画艺术家、艺术教育家詹建俊先生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毕加索鉴定权之争:我们只...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 草间弥生(Yayoi K...



视频专区 >>
· “融合中的趣味”当代艺术...
· 对画说:刘力国解读作品
· 从柏林“前行”——中国艺...
· “自然·至道”——杨志凌个展
· 杜建奇画展视频
· 《上山》孟新宇的视频
· 威尼斯双年展采访视频2
· 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人生:刘伟
· 现实主义羊肠小道——不如跳舞
· 另一种风景——张成个展
艺术专题 >>
· 这些年那些破不了的苏富比...
· 马云和曾梵志《桃花源》拍...
· 北京艺术品春季拍卖乍暖还寒
· 北京夏季珠宝展现场拍卖会
· 今年艺术品春拍收槌 低潮...
· 艾未未作品“十二生肖”拍...
·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作者...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合作媒体 >>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