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雅琳
1956 生于广东省汕头市
现居广州,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教学名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中国传统雕塑研究所所长,原雕塑系副主任、教授委员会主任、数码雕塑研究中心创始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首届“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评委,“首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主要成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宋庆龄基金会青少年美育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学校美育工作专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专家,广东省宣传思想文化专家库专家,广东省女画家协会顾问,广东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学术专员,华南师范大学教师高资委评委、海南省雕塑艺术学会顾问。
主要展览
2020“第十二届中韩雕塑交流展”,广州,中国
2020“《要有书》艺术作品•文献展”,成都、重庆,中国
2019“时间之境”首届重庆国际实验影像双年展,重庆,中国
2019“中国姿态•第五届中国雕塑展”,武汉,中国
2019“人民的纪程——主体性与纪念性雕塑大展”,杭州,中国
2018 剑斩风浪——吴雅琳从艺从教四十年,广州,中国
2018 首届平遥国际雕塑节,平遥古城,平遥,中国
2017 青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雕塑邀请展,青岛雕塑馆,青岛,中国
2017 能量转换——中国雕塑学会成立25周年大展,长春世界雕塑公园雕塑艺术馆,长春,中国
2016 敢问路在何方——吴雅琳师生雕塑作品展,广州美术学院,广州,中国
2016 广东体育美术作品展,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博物馆,广州,中国
2016 云岗国际佛教艺术大展”,大同和阳门美术馆,大同,中国
2016 云南“56”喜洲会”,大理艺术之家和舀酒店,大理,中国
2015 全国重点美术学院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教学交流研讨会暨唐十八陵雕塑艺术联合考察活动”,西安美术学院,西安,中国
2015 回家——吴雅琳师生作品展,广州美术学院,广州,中国
2013 海纳百川•中国东营雕塑艺术展,东营市新区,东营,中国
2013 活力亚洲2013AACS亚洲现代雕塑家协会第22届作品年展,广州雕塑园,广州,中国 
2012 艺术•经典作品展,宋庄上上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9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8 中国“姿态、海峡风”首届中国雕塑大展,厦门园博苑,厦门,中国
2008 澳门与奥运同行体育雕塑展,澳门议事厅前广场,澳门,中国
2008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美术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9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林国耀评论
· 雕塑人生 人生雕塑——吴雅琳
· 从艺术史发展进程谈吴雅琳作品的
· 个体、个性、个别——谈吴雅琳从
· 五指握拳、异军突出
· “东西南北”话吴师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诗话”吴雅琳——中国传统风尚在当代绘画中的有效发散>>

韩小囡

回望与吴雅琳先生相识,已十年有余。十余年来,对于她在艺术创作上的探索,我算是个近距离的观察者,因此在她欲以绘画展览的形式做一个阶段性总结时,我姑且认为有资格评说几句。
  记得不久前,广东卫视曾为雅琳老师制作了一个专题片,当面对镜头要以极为扼要的话语来概括她的特点时,我想到了几个关键词——“女性、诗性、民族性与研究性”,也许不够精准,但基本能表达我的认识。“女性”并非指什么“女性主义”,而是与男性艺术家的区别,在创作中有不同的视角与情怀,这当属“自然属性”。个人以为,对“诗性”的追求才是吴雅琳的主观能动,甚至可以看作她整个艺术轨迹发展的根源动力。
   吴雅琳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始于幼学之年,贯至耳顺。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始终占据着中心地位,自孔子言“诗可以兴”及“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便被视为君子修身养德之起点。且,可以兴的诗更可看作是具有“诗性智慧”的东方思维特性与审美特性的渊源,有别于西方的逻辑理性思维方式。吴雅琳生活中始终饱有“诗意”,创作中也一以贯之地追求“诗性”,具体而言既是创作上的“求异思维”、“情感触发”与“意境想象”,甚至是直接的“以诗入画”,其近期所创作的新水墨绘画如《莲田惊鸿》、《绿云绕镜》等都是此类作品。在作品中,画中有诗,再欣赏她平素的诗作,竟是诗中有画。
然而,多年沉浸诗词的情怀修为,不仅成就了吴雅琳作品的“诗性”特征,更是自然将其带入一个相对少人关注的领域,那就是对中国古代雕塑的欣赏、研究与创作转化和对格律诗词的研习和创作艺术作品间的相互关照。这也就是其所谓“民族性”与“研究性”。近年来,吴雅琳专注于对综合性材料及水墨的人物题材研究并进行形式规律分析与审美比较研究,这在当代艺术家中并不多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创作养分,在当代媒材上做大胆的探索和尝试,每幅画面,墨分多色,自然天成,高低错落,造型有致。而从中随形造像、因势而为,这又得益于作者平生的深厚阅历和厚重的学养。著名艺术评论家皮道坚认为:“传统的精神和当代的观念能够做到真正的融合,其实并非易事,但在吴雅琳的作品上,我们不难看到,这二者的邂逅竟然是如此的自然和完美”。著名艺术批评家钱海源认为:吴雅琳胸中有诗有画,因而作画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当行笔付彩于纸上,艺术美和灵气十足的艺术形象便跃然纸上,给人以艺术的审美享受,非常了得!”。作为一位中国著名的女性雕塑家和当代画家,对中国传统雕塑的本体语言能进行较为系统、理性、具体的分析研究,这并非每个对传统感兴趣的当代艺术家力所能逮。就新媒材而言,早在十年前,吴雅琳在湖南美术出版社的邀约下,就在教学和实践的基础上,编写、出版了一本《表现性素描》的美术学院教材,独树一帜地将新材料在绘画中的表现性做了详尽的分析和从技法上做了积极的引导,并鲜明地寻找到“新材料产生新形式,新形式产生新观念”的艺术创作理论依据;在吸取转化传统雕塑造型语言而创作《十二地支》等作品的同时,吴雅琳对中国传统人物雕塑的研究又撰有多篇学术性论文,近几年先后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全国性的重要学术期刊,此番著述不仅对艺术家而言,甚至对当今艺术史论研究者而言,都是极为难得之举。
值得一提的是,谙熟西方传统写实技法和审美的吴雅琳,作为素描艺术的佼佼者,年轻时所绘的素描女人体作品,就被昔年的《中国美术报》在1988年11月5日发表的吴冠中先生一篇论人体美的文章上采纳为唯一配画,读大学二年级时,她的2幅绘画作品就已入选全国高等美术学院素描大展并在全国巡展,且无数次地印发在全国多本专业书刊和封面上。在艺术上多年的修为,创造性思维和传统审美意识已深深融入她的血液,她的笔下,所诞生出的必定是具东方神韵和西方写实功力的时代性新文人绘画。
可以说,吴雅琳先生饱读诗书的人文修养、学识和她擅长挑战和拓展新事物的行为特色,成就了她近年来在数码艺术上收获的辉煌和对综合绘画的特殊表现。同时,她也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艺术肩负着使命感的师者,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有更多的青年艺术家学习她的治学方法和治学理念。我们读吴雅琳的“诗画”,不单看到的是作品背后的文化承载,画面的审美享受,更能读到作者难能可贵的创造活力。

                                           (韩小囡 :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评论家)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