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民营企业在艺术品投资市场上的冲锋陷阵,为火爆的艺术品市场增色不少。目前,活跃在沪上京城各大拍卖会的企业,大多是房地产、证券、金融和各种做实业的企业,其中,民营企业占到了70%至80%。虽然国内的收藏市场形势不错。
但是,大部分投资者尚未意识到其中蕴含的巨大风险。
民企成艺术品投资主力军
据2009年美林集团联合凯捷咨询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大陆的富裕人士增长率上升至全球第四位,可投资资产(个人的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在800万元至1000万元,名下“净值”至少100万美元者的“高净值个人”约有36.4万。
在创意产业与艺术投资热潮的共同推动下,艺术品的价值正显示出超过传统的物态资产的能量。原本中国投资渠道非常狭窄,加上2008年至2009年上半年整个金融理财市场遭受巨大打击,股市持续低迷、基金不断缩水、房产受到重挫,与此相比,进入艺术品市场风险相对较小、长线收益相对稳定,使得艺术品越发显示出绩优蓝筹股的潜力,被称为股票、地产之外的“第三极财富”。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正在将目标瞄向中长线投资的艺术品市场,期冀于选择艺术品作为长久稳定的财富持有。
对于越来越多民企青睐艺术品投资这一现象,专家见仁见智,有的认为这是民企提升企业形象的需要使然,也有人认为其以经济利益期待为主要目标,或意在分散投资风险,更普遍的看法是两者兼而有之。总的来说,民营企业在艺术品市场的活跃对于促进艺术品的流通、艺术市场的繁荣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国嘉德拍卖公司的一位人士表示,现在股票、房地产市场风险加大,艺术投资因而受到空前关注。艺术品市场上的好东西只会越来越少,而中国的收藏群体却日趋庞大,艺术品自然有成百倍上涨的理由。
继炒房之后,目前在北京、上海的大型书画拍卖市场上出现了一批以企业家为主的竞拍者,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投资。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企业家是出于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同时,把收藏珍品作为企业文化来打造,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他们收藏的一个重要目的。
不可否认的是,民营企业老板们参与拍卖艺术品不仅为保值增值,还作为一种巧妙的规避税收之道,这样的事实大量存在。因为企业可以将艺术品作为“经营设施”摊入企业经营成本,不需要缴税。需要指出的是,这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为加强文物保护并吸引民间资本的进入,各国普遍在艺术品收藏和投资方面予以税收上的优惠,相信在中国这也是可借鉴的方式之一。
假货泛滥妨碍资金安全入场
股市有风险,艺术品投资也是一样。一些初涉艺术品收藏的投资者由于存在许多观念上的误区,极易走入陷阱。虽然国内的收藏市场形势不错。但是,大部分投资者目前尚未意识到其中的巨大风险,一旦买到赝品,连本金也拿不回来。
为了规避风险,很多人都会相信拍卖行,以为拍卖来的一定是货真价实的宝贝,这是一个误解。我国艺术品拍卖行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尤其在古玩艺术品的真假方面,拍卖公司并不承担保真的责任。相对于成熟的市场,中国目前的艺术品鉴定主要是传统的言传身教加经验积累的产物。委托人、拍卖人、竞买人对于拍品的鉴定一般以民间鉴定为主,因鉴别方式和流派不同,文物鉴定经常变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对藏品的估价更是会迥然不同。
当前,评估界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评估师资质难以保证。国内最权威的文物艺术品鉴定机构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他们主要的服务对象是面向国家收藏的文物进行鉴定。一方面,不可能所有的收藏品都送来北京鉴定;另一方面,中国文物界历来的传统是让有经验的行家对民间传世文物进行鉴定,而有时文物专家也很难作出公正的判断。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指出,收藏行业至今没有专门的法律可依。由于文物保护法针对的是出土文物的管理,市场法律法规针对的是商品交易,而全国收藏业并无政府部门专管,整个收藏界的鉴定、评估和纳税长期处于法律真空地带。
可以说,艺术品市场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制建设滞后。现在,虽然艺术品市场存在一些法律规章,如拍卖法、文物保护法、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等,但随着艺术品市场的深入发展,原有的法律条文已经显得粗糙和落后。如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除对文化部门外,对其他部门并不适用。随着行政许可法的颁布,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中的监管措施实际上已被废止。可以说,政策、法规等环境问题是艺术品市场中介机构发展的头号难题。
业内人士建议,应从以下三个层面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第一是继续制定和完善文物艺术品保护、流通和交易的法律法规,比如艺术品收藏、艺术品投资、艺术品经纪等法律法规,与拍卖法和文物法配套。第二是要制订出激活文物艺术品市场的行政法规,比如与有关法律配套的实施细则,最好是几个主管部门联合发文颁布,避免内容重复和相互矛盾。第三是相关的行业协会要制订自己的行规。画廊业、拍卖业、古玩业、艺博会等都要制定自己的行规,这样才能使整个行业的运作模式得到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