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资讯
本土画廊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处境
时间:2010.06.04 来源:今日艺术网 作者:廖上飞

一 本土画廊业的快速勃兴及其“小儿麻痹症”
本土最早的画廊办起于何时?近三十年,本土画廊在艺术推进进程中扮演着何种角色?迄今,本土存在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符合现代艺术动态管理学要求的画廊?在所谓“画廊”遍布全国各地的今天,画廊面临、存在哪些问题,其处境如何?长久以来,这些极其重要的问题未曾得到学界相关人士应有的重视。画廊(商业、营利性画廊)是艺术市场的基础环节,前卫画廊是学术机制的基础环节。由于本土画廊所面临的问题及处境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目前本土艺术市场的运行状况和学术机制的合理与否,对画廊处境地深入考察和对画廊运营模式地理性考查皆关系到本土艺术市场和学术机制运行的完善、合理化。

本土大概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0年代初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从“没有画廊的时代”突变为“到处都是画廊(画廊遍布各大、中、小城市)的时代”的。到底是什么因素促使画廊如春笋般生长起来的呢?是艺术自身推进的需要和结果?是政府完善艺术市场的需要和结果?还是商人出于投资的需要和结果?很明显,画廊业在本土的勃兴既非艺术自身推进的需要和结果,亦非政府完善艺术市场的需要和结果,而是商人出于投资的需要和结果。因为本土画廊业的勃兴背后起作用的是“投资动机”,非营利领域完全空缺,所以本土艺术市场和学术机制先天就患上“小儿麻痹症”,存在极大先天性缺陷——功利、投机意识深入骨髓。

本土最早的所谓“画廊”办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此前的中国是没有画廊的——至少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之间是没有画廊的。即便90年代初期也不容乐观——那时新闻出版署查封《艺术市场》这一刊物时就强调——“艺术不是用市场来推动的,社会主义艺术是要为人民服务的,不能用来买卖”。可以说,1992年中国实施全面改革开放后本土艺术全面走向市场之后才可谓开画廊成风,兴起于90年代的画廊业在之后10年左右时间里可谓风起云涌、霸气十足。然而,那只是一个发情期,全球金融危机很快终止了本土画廊业过于漫长的发情期。漫长发情期之后,本土画廊的成熟成为必须和必然。从某种意义上讲,本土画廊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和其处境的改善需要一种更为实在、具体的思考方式和工作方式——直指问题并对症下药的思考方式和工作方式。

本土画廊不是不存在问题,也不是处境很好——其身处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水深火热中,并且因其自身问题长久不被解决而处境变得愈来愈窘困。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将本土艺术市场和学术机制运行的完善、合理化寄希望于商人(包括外国商人),这很具有讽刺意味,反映出中国人价值观念的集体功利化,因为无需多想便可以清楚地知道,要求商人不营利、不追逐利益那等于要求屎壳郎永久离开粪便而从此不能与粪便共生灭。事实上,艺术市场的良性化和学术机制的合理化得依赖于基金会的创立和政府对非营利财政拨款的清晰界定,甚至基金会的创立也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商人而应该合理、合法地聚拢民间资金。学术机制和艺术市场的分离、分工是必须、必然的,这种分离、分工也是艺术动态管理学首先需要考查的东西。

二 画廊在现代艺术动态管理学中的位置及功能
现代艺术动态管理学是适用、指向现代民主社会和现代多元文化系统的一整套艺术制度,其建构首先需要根除“每个人做对自己有利的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陈旧价值观念,确立“共赢”、“所有人都是赢家”的现代意识。现代艺术动态管理学能让艺术作品(艺术)、资本、市场的结合科学(专业)化、合理化、良性化,从而使本土艺术市场和学术机制得以完善、健全,因为现代艺术动管理学能保证每位艺术活动参与者“各取所需”,同时能避免艺术活动参与者“相互残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等“窝里斗”行为。

艺术作品(艺术)很显然不同于普通商品,也不同于工艺品,这就决定了艺术市场在符合一般意义上的商品市场要求的前提下必需构筑自身的特点和建构适应自身特性的市场流通机制。艺术作品(艺术)、资本、市场三个要素共同构成了艺术市场,资本、市场都与普遍意义上的市场机制挂钩,需要符合基本的资本流通程序和市场经济要求,而艺术作品(艺术)则具有自身不可损毁的天然属性。艺术作品(艺术)具有三重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以及文化属性,资本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艺术作品(艺术)和资本显然是在社会属性这一维度上结合形成艺术市场。文化属性是艺术自身所独有的,艺术作品(艺术)对整个社会的意义体现在其文化属性上面。

画廊出现后,其就成了艺术交流活动、艺术作品“买卖”活动的场所。画廊很显然是现代艺术推进和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深究一下便会发现,中国人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画廊”只是“画店”、“画摊”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画廊,工艺品商店、古玩城、文物商店、菜画(商品画)画廊、赝品(印刷品)画廊等皆属“画店”、“画摊”的范畴。“画店”、“画摊”很早就出现并持存至今,但专业画廊出现很晚,像本土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出现一些肖似外国(主要是西方欧美等国)画廊的画廊。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所有人都认为画廊就是卖画的地方(门市部)相当于卖花的花店,完全是市场的一个环节。但是花店的花从哪里来,画廊的画从哪里来?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弄清楚画廊在现代学术机制中的位置和功能。

艺术作品(艺术)在离开艺术家的工作室后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命运:一种是“艺术作品(艺术)——展览(前卫画廊)——阐释、批评(批评家的阐释、批评)——美术馆——艺术史——博物馆”,另一种是“艺术作品(艺术)——画廊(商业、营利性画廊)——拍卖行——商人、藏家”。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系统,人们从这两个艺术作品(艺术)循环系统(产业链)可以看出,进入市场并不是艺术作品(艺术)的唯一命运。艺术作品(艺术)离开艺术家的工作室首先进入的是画廊,这里需要区别开的是第一个系统进入的是前卫画廊而第二个系统进入的是商业、营利性画廊。在中国第一个系统是被忽视的,人们通常意义上谈论的只是第二个系统,即艺术作品(艺术)进入市场的情形。但是,第二个系统只关涉艺术市场的完善,其并不关涉学术机制的健全,而对第一个系统地全力建构才关涉学术机制的健全。

“画店”、“画摊”这里不在探讨之列,似乎也没有多少探讨价值,这里需要探讨的是前卫画廊和商业、营利性画廊各自的功能。商业、营利性画廊对推进艺术(当代艺术)没有多少实质的意义——唯有的意义就是传播艺术。倘若让商业、营利性画廊左右艺术(当代艺术)的推进的话,那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似乎中国艺术(当代艺术)随全球金融危机所显露的很多问题都与此有关。严格意义上讲,左右、促动艺术(当代艺术)持续推进的应该是前卫画廊。问题是,中国目前还没有多少前卫画廊,商业、营利性画廊也是千篇一律。事实上,在没有前卫画廊的境况下,商业、营利性画廊运作的不合理直接摧毁了艺术(当代艺术)而不是推动了艺术(当代艺术)。

三 当下本土画廊普遍的展览运作模式及合理性
由于本土艺术(当代艺术)的推进根本上缺失了极其重要的第一个系统——缺失前卫画廊,画廊在整体结构、布局上也患有“小儿麻痹症”。这里考查的主要是以专业、学术画廊自居的所有商业、营利性画廊的具体、普遍运作方法、流程。今天的中国是“画店”、“画摊”、商业(营利性)画廊严重过剩,相反前卫画廊极其缺乏,这种不合理的画廊格局导致了很多看得见的严重后果:一、艺术(当代艺术)倍受商业(金钱)蹂躏,以致资本霸权说、艺术资本主义在中国说四起;二、因为没有前卫画廊,当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本土艺术(尤其是近三十年来的当代艺术)可谓不堪一击,可以用“昙花”喻指;三、本土画廊业愈来愈功利,可谓在功利、投机的泥潭中一发而不可收,导致画廊运作普遍的恶性循环。可以说,中国本土目前只存在一种性质的画廊,那就是商业、营利性画廊(这里当然不是指极其多的“画店”、“画摊”,而是指以专业、学术画廊自居的商业、营利性画廊),这种性质的画廊所秉承的价值观念是“前资本时代”的价值观念,即采用亚当·史密斯的管理学理论——奉行“每个人做对自己有利的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教条,亦即习惯所有好处自己揽,利欲熏心,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牟取利益。

在欧美等国,前卫画廊的存活主要依赖于基金会和政府公共财政拨款的支持,商业、营利性画廊主要靠出售艺术家的作品维持自身,并且每个商业、营利性画廊都有自己独特的投资点和经营风格——没有自己独特的投资点和经营风格的画廊注定出局。中国不排除能发现一种新的画廊生存渠道,但是现代艺术品市场的形成需要建立在分离、分工的基础上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只有分离、分工才能保证每位工作者(每个画廊)各司其职、尽职尽责。否则,画廊的千篇一律必然导致“窝里斗”和普遍素质低下。人们可以从商业、营利性画廊里举办的艺术活动(主要是个展、联展以及群展)得知,在画廊举办的每一次活动都与画廊的商业利益直接挂钩,很多画廊只是利用相似——甚至是相同的资源(比如同一个艺术家、同一个策展人等)获取利益,只是将艺术活动、艺术家、艺术作品当做套钱的筹码。

按理来说,画廊(商业、营利性画廊)也是现代民主社会公共领域的一部分,充当着传播艺术作品(艺术)的功能——不管画廊的管理者(负责人)是公共机构还是私人,皆应致力于将画廊搭建为公共平台。然而,中国本土没有单纯出租场地的画廊,也没有单纯卖画的画廊,亦没有单纯签约有潜力的艺术家的画廊,而存在的只是包揽所有的“杂七杂八”画廊。即是说,本土画廊(商业、营利性画廊)的具体运作是相似的,表面上制造一个专业、学术的伪面具,实际采用的是纯商业的操作手段——甚至有些是非法的商业操作手段,很多商业、营利性画廊既不能在画廊卖画,也不能自主进行专业的商业运作,亦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经营理念和风格,可谓“杂七杂八”。

本土的画廊跟衣店、花店、五金电器店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其运作流程是“低价进货——高价售货”——在这一过程中获取差价(周期愈短愈好),这便意味着画廊没有体现真正画廊应该具有的价值。如果事实真是这样,那合理的理所当然的做法应是,不要开画廊,而是多开一些衣店、花店、五金电器店等的门市部。原因很简单,对于艺术作品(艺术)这一脑力劳动的产物——区别于体力劳动的产物(普通商品)的东西而言,其最大的意义显然不是用于投资,用投资艺术作品(艺术)来满足金钱欲显然是不明智的,这种行为相当于十分热爱金钱——希望有一天成为世界首富的人进入艺术学院学习经商——阴错阳差、驴头不对马嘴。深入了解一下便能得知,很多有钱人投资艺术是为了玩艺术,是为了获取快感。绝大多数藏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是一种意识,藏家自己个人的趣味决定藏品。这实际上是暴发户心态,是无知的表现。艺术作品(艺术)所进入的不同的两个系统中,第一个系统是第二个系统的基础和参照——市场运作是以学术评估为基础和参照的。

绝大多数本土画廊让自己变得“杂七杂八”根本上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没有人出租空间和没有艺术活动的时候挂画(陈列签约艺术家的作品和被代理艺术家的作品),有人出租空间时便出租场地,需要宣传相关艺术家时便举办展览。有些商业(营利性)画廊甚至白天是画廊,晚上便是酒吧或迪厅。人们压根区分不出各个画廊的投资着眼点和经营理念,人们嗅到的只是“浓浓的便当味道”。显然,在前卫画廊奇缺、商业(营利性)画廊数量过多、“画店”(“画摊”)遍地都是的当下中国,单单追逐利益、不择手段的市场行为已显不合时宜,其造成的只是艺术市场的恶性循环和艺术创造活动的萎靡不振。可以肯定地讲,在艺术(当代艺术)遭遇金融危机的今天,本土商业、营利性画廊的开办者再不能像画商一样只顾“举牌”了,而应该考虑考虑“举牌”、“赚钱”之外的事情,因为一味的短线、低端投资损人(艺术的推进)又不利己(商业、营利性画廊的营利)。

四 营利性画廊的倒闭与“学术焦虑症”的凸显
金融危机爆发后以前很多像春笋般生长起来的画廊遭遇空前困境,有些已经关门大吉,有些面临倒闭,原因何在?是金融危机过于猛烈?还是画廊自身的问题?显然,画廊的资金来源只是一方面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画廊自身面临、存在的问题和整个国家艺术制度与法律的不健全。画廊自身、画廊布局的“小儿麻痹症”及国家 艺术制度、法律的不健全造成画廊业抑或整个艺术市场运转的恶性循环: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艺术)——商业、营利性画廊——高价售出(这时艺术作品的价格是艺术家的主观标价与画廊老板的主观涨价的总和)或送去拍卖行拍出天价(一下子将作品的价格拍死,按理来说商业、营利性画廊是不能将拍卖行所拍出的作品价格作为自己出售作品的参考价格的,相反拍卖行、藏家应该以商业、营利性画廊出售作品的价格作为参考价,因为商业、营利性画廊是一级市场而拍卖行是二级市场)——更年轻的艺术工作者以天价艺术家(市场的宠儿、学术的弃儿)为榜样生产商标艺术、LOGO艺术 ——美术馆——艺术史——博物馆……这显然是一种畸形的循环模式(产业链),在这一循环模式(产业链)里,金钱、商人不仅左右了艺术(当代艺术)的推进,也左右了艺术史家所书写的艺术史——这人们可以从现已面市的所谓“当代艺术史”得知。

开“画店”、“画摊”也能赚大钱,但很多人更愿意开专业、学术画廊(实际是专业的商业画廊或商业的专业画廊),因为专业、学术画廊高雅,专业的商业画廊、商业的专业画廊有专业、学术的伪面具。当下大多数本土画廊(纯粹的商业、营利性画廊)是带有学术、专业的伪面具的“画店”、“画摊”,甚至不是商业的专业画廊或专业的商业画廊。为什么绝大多数纯粹的商业、营利性画廊都试图带上一个精美的学术、专业的伪面具呢?调查一下就能发现,中国当下的画廊(不管是“画店”、“画摊”,还是商业画廊、营利性画廊)的负责人(管理者)都不愿意别人说“自己”不专业、学术了。这恰好说明本土商业、营利性画廊普遍患上了“学术焦虑症”。从画廊自身和画廊布局的“小儿麻痹症”到现在的新病——“学术焦虑症”,这是画廊业恶性循环的必然结果。

如果说“小儿麻痹症”是本土画廊身体的病症的话,那么现在所患的“学术焦虑症”则是心理的一种病症。从一开始的“小儿麻痹症”到今天所患上的“学术焦虑症”,本土画廊业面临“身心俱焚”的危险。直到今天,很多人在用一个不成其为借口的“借口”为今日本土艺术市场的问题和学术机制的弊病辩护,那就是“中国当代艺术才刚刚起步”、“中国的艺术市场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等的言论。事实上,这一系列“言论”是当代最最犬儒所谓“专家”的托词,他们企图用一系列错误的看法混淆视听。只要人们仔细察看并思考一下,就能发现“中国当代艺术才刚刚起步”、“中国的艺术市场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等的看法是错误的。谁胆敢声称过去几十年的当代艺术是没有发生过的?谁胆敢说1992到2009年不是中国的艺术市场的起步阶段?中国当代艺术的起步和艺术市场的起步阶段显然已经成为过去了——起步阶段到今年已经结束了,现在急需步入健全、成熟的阶段——也就是成年。一言以蔽之,作为艺术市场和学术机制基础环节的画廊急需成年——实现“自我价值”。

 

编辑:阿特
上一页1下一页
 
我要说两句 >>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
相关新闻
· 94年的藏家“变身”画廊合伙人,她回应着...· “王清州画展”在798艺术区先声画廊举行
· 张木个展“转湖”于陌上画廊隆重开幕· 国外艺术家在华的生存之道
· “亚洲之声”——阿拉里奥西岸开幕展· 艺术之终结:我们应为艺术走向无意义而感到...
· 艺术之终结:我们应为艺术走向无意义而感到...· 北京798,真的已完全被商业侵蚀了吗?
· 女性艺术家正在(终于)面临转机· 一份关于如何自己办展览的指南
 
· 2015春拍盘点:小画种“...
· 最古老可乐瓶现身美国 拍卖...
· 荣宝斋2015春季拍卖会将...
· 上海春拍古代书画成高地,特...
· 巴黎艾德拍行将举办最大规模...
· “爱丽丝漫游仙境”银纽扣在...
· 佛像艺术春拍市场逆势上涨52%
· 私人收藏推动伦敦当代艺术行情
· 佳士得伦敦“印象派及现代艺...
· 苏黎世阔乐拍卖:费尔南多·...
视频专区 >>
· 六岛艺术中心的世界上最神奇...
· “融合中的趣味”当代艺术展...
· 对画说:刘力国解读作品
· 从柏林“前行”——中国艺术展现
· “自然·至道”——杨志凌个展
· 杜建奇画展视频
艺术专题 >>
· 这些年那些破不了的苏富比收...
· 马云和曾梵志《桃花源》拍卖...
· 北京艺术品春季拍卖乍暖还寒
· 北京夏季珠宝展现场拍卖会
· 今年艺术品春拍收槌 低潮之...
· 艾未未作品“十二生肖”拍卖...
·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作者所...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博...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青...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合作媒体 >>  
· 缪斯艺术
· 艺术数据网
· 新浪文化
· 东方美术网
· 库艺术
· 世界艺术
· 搜狐文化
· 中国宋庄网
· 大稿国际艺术区
· 国际在线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