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买不起一整幅名家的画,你可以买这幅画的一个角的“股权”。将艺术品像上市公司一样化为一定数额的股份进行“股权”交易,正成为艺术品市场最受争议的新模式。 中法模式相似 这新奇的一幕竟然不约而同地在中国和法国上演。去年12月12日,中国当代艺术家黄钢的“红星和箱子系列”以及“经版菩提树系列”等作品,被分成2500份在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推出发行,成为“艺术品产权1号”。一位画廊老板昨晚在电话中对记者说,发行之初,每份为25元,听说近期已有相当大的涨幅。 紧随上海之后,“文交所(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纷纷在深圳、天津、郑州等地亮相。不久前,天津画家白庚延的国画《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被估价为600万元,发行数量600万份;其《燕塞秋》估价500万元,发行数量500万份。 有意思的是,法国A&FMarkets公司今年推出一种“艺术交易”,将艺术品作为投资工具,由股民按份额购买。首推的两件作品,一件是索尔·莱维特的作品,另一件是弗兰西斯科·维佐里的作品。莱维特的作品被分为11000份,以每份10欧元的价格出售,总价为11万欧元;维佐里的《永不上演的剧中的女主角》则被分为13500份,每份价格与前者相同,总价为13.5万欧元。 买后可以转让 他们的运作方式大同小异。以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推出的黄钢为例,拥有其作品的香地雅道艺术中心向上海文交所推介,文交所核准后授权该艺术中心作为管理人,如约将这些作品按份额向上海文交所下设的艺术品投资者俱乐部成员发售,艺术品投资者俱乐部成员认购后可以相互转让。而据法国“艺术交易”创办者介绍,进入其交易系统的艺术作品将一直在市场中,直到一位藏家买下全部份额。 市场趋向大众 这样的艺术品交易方式,引起业界的关注和争论。但仍然有相当多以传统方式交易的画廊、拍卖行和收藏家还没搞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他们中不少人不屑一顾,认为与其买一张画的股份,还不如直接买下完整的作品。但支持者认为,过去艺术品市场只局限于兼具专业知识和财力者进入交易,是个小众市场。现在这种新方法有利于更多人介入艺术品市场。尽管买的仅仅是整件作品的部分“股份”,但也会促使购买者去深入了解艺术。更何况艺术品是整体卖还是拆开卖“股份”,只要不违法,人们爱怎么买卖是其自由。 真伪优劣难辨 而担忧的意见认为,艺术品市场本来炒作得就厉害,尤其那些健在的艺术家作品。这么一来,将更加剧炒作。“上市”艺术品如何估价也非常关键。因为健在的艺术家在拍卖会上炒作自己的行情,在业内已不是秘密。文交所如何分辨其所审核的艺术品成交记录中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建议文交所选择那些已被“盖棺定论”的艺术作品“上市”,这样风险较小。但这又涉及到作品真伪的鉴定。 艺术品金融化的趋势,从过去的纸上谈兵,到如今进入实际性操作探索,是非功过远未到可以下定论的时候。只是希望操作者更深入地了解艺术的特性和艺术品市场的复杂性,不要真的把艺术品只当作了一张股票来投机,或被炒作者利用来当作宣传、制造行情和圈钱的又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