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内经济影响,近年来投资理财环境低迷,不少投资者将眼光放在了艺术品市场。然而在经历了“汉代玉凳拍出2.2亿有洗钱嫌疑”、“798艺术区租金上涨引发画廊出走”、“各地文交所理整顿进入扫尾阶段”、“艺术品查税风波”等事件后,艺术品市场已经步入了“冷思考”时期。 12月21日,2012第三届中国艺术品市场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不少一线拍卖行和画廊主坦言国内拍场成交额大幅缩水,买受人拖欠货款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障碍,画廊亏损现象严重。 拍卖成交额大幅下降 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19日,2012年秋拍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总额为255.9亿元(包括港、澳、台地区),加上今年春拍的281亿元,共计536.9亿元人民币,与去年的968亿元相比,减少44%,缩水近一半。 “收藏家、经纪人、画廊都要调整心态,前几年一百万买的东西过两年可以卖到一千万,现在哪有这么好的生意?”北京华辰拍卖董事长兼总经理甘学军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从1992年到今年整整过了二十年,这二十年是飞速发展的二十年,也是不可复制的二十年,这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相关并类似。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资本所介入的艺术市场是一个井喷、膨胀式的,这种机遇同样是今后不可能再有,艺术品市场现在步入了变革时代。 雅昌艺术市场的监测数据还显示,从地区来看,以书画为主的京津地区,处于一线的拍卖公司,成交几乎都下滑20%左右。 “很明显,市场艺术品资源应当说已经进入了相对枯竭的时期,大家都觉得征集好拍品非常难。”百年老字号“荣宝斋”旗下的北京荣宝拍卖公司总经理刘尚勇对本报记者说,建议拍场引进一些新的拍卖品种、艺术资源、收藏品资源进入市场。另外,挖掘目前能够找到的艺术品或者是收藏品背后的文化资源。 而成功拍出“过云楼藏书”和“南长街54号藏梁氏重要档案”的北京匡时拍卖公司董事长董国强则表示拍卖公司近年因买受人拖欠货款而损失很大。“我们搞拍卖的有一个体会,每年的春拍,尤其是12月份举办秋拍,在春节前年关很难过。因为卖东西的人说过年了,钱还不给我?而买东西的企业家在年底要结清各种费用,资金都比较紧张,拍卖公司收款很难。” 根据日前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和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联合发布《2011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截至填报日(2012年4月15),581件(套)作品中,已完成结算的作品仅有261件(套),结算货款51.50亿元;而未完全结算的作品有86件(套),涉及货款25.94亿元;未结算的作品达234件(套),涉及货款58.81亿元。 画廊经营困难 “我经营画廊十年来,今年是比较困难的一年。从概念方面来说,画廊作为艺术空间和艺术主体存在,不同于文化创意产业,所以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画廊无法享受到;另外,因为社会对拍卖的关注度比较高,拍卖公司的影响力比画廊大,画廊培养起来的艺术家很容易被拍卖公司抢走。”北京艺凯旋艺术空间总监李兰芳坦言。 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画廊市场中亏损并勉强处在维持及半歇业状态的画廊约占画廊总体数量的35%,而处于盈利状态的画廊大约只占画廊总体数量的7%。而在这些亏损画廊中,主营性画廊的亏损与关闭数量占到了亏损、关闭画廊总数的32%,几乎占到了其总保有量的半壁江山;非主营性画廊的亏损、关闭数量占到了亏损、关闭画廊总数的近70%,也占到其总保有量的35%左右。 “如果按照全国1560家画廊、北京742家画廊的整体状况以及画廊行业目前整体结构来讲,能够盈利的画廊也许7%都不到。”北京画廊协会主席程昕东认为,中国画廊业目前的薄弱更应该从宏观的角度看——我们现在的社会对文化的公共教育还没有形成,艺术品市场就迎来了资本时代。当拍卖行将艺术品的商品属性明确,并让社会知道这也是一种可以盈利的投资模式,承担艺术传播、培育的个体画廊自然处于劣势。“正因为拍卖市场的力量强大,很多人借用了这个力量,比如从美术学院没有毕业就直接送拍,这样就可以很快有名气和一个市场价格标准,因而造成艺术生态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