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原作100”展览分别在广州时代美术馆和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的两站巡展,以及伴随这些大师名作的“天价”传说,摄影收藏的话题在初春的广东显得格外热闹。这一在国内刚刚起步的艺术门类前景如何?有哪些标准和应注意的问题?它的收藏价值到底是重历史还是重艺术?记者就此请教了各方专家,一论短长。 老照片市场表现较好 华辰拍卖影像部经理李欣指出,从2006年以来,市场上影像拍品的整体表现情况“还不错”。2011年的华辰秋拍,影像专场总成交额为727.6万元,加上春拍,“大概是1200万元到1500万元左右的一个盘子”。在整体下滑的市场中,呈现一种“直线上升”的态势。其中被视为民国影星中的代表人物周璇最完整影像记录的“周璇:影像中的人生(1957张)”专题以218.5 万元成交,将中国影像拍卖市场的成交纪录推向新高。从单价来看,代表性作品每场约有30%左右的升幅,有些孤品甚至达到了100%~300%。更重要的是,影像作品已经从其他艺术品种的从属地位,成功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品种,并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关注。 从国际上看,近年影像艺术品市场的作品也连创新高,自2005年Richard Prince 的《牛仔》在纽约拍出124.8万美元之后,又有Edward Steichen 的《池塘月影》(292.8万美元),Andreas Gursky的《99美分II》(334.456万美元)、《莱茵河II》(430万美元)等一系列天价拍品的出现,影像拍卖已经形成“全球化的大市场中一个急速上升的态势”。 李欣表示,目前市场上表现比较好的还是老照片,或称古董照片,以及纪实类作品。这些照片背后往往有很多故事,可以印证、纠正今人所熟知的一些历史。同时他们的表现语言也比较直白,对藏家来说一目了然。而且它们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往往已经有了定论。周璇的影像专辑便可视为一个典型的例子。 对于这几年国内拍卖市场上引领风骚的基本都是文献摄影,也就是通常说的“老照片”和纪实类摄影。摄影家许培武认为这并不奇怪,因为它们具有不可复制性,而且需要拍摄者有很长、很深厚的人生历练,而且具有很强的偶然性,“多少张里面才能挑出一两张”。现在很多年轻摄影师偏爱艺术摄影,“一下子把灵性迸发出来”,也没问题。还有一些艺术家实际是以摄影作为一种媒介进行再创作,比如缪晓春的《虚拟最后的审判》,很难说它们是传统的摄影,但无碍其市场表现。 限量10张内大师作品或起天价 “原作100”展览作品的提供者、收藏家靳宏伟的收藏主要是集中在20世纪,他认为摄影史上85%到90%的重要摄影家和摄影事件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同时他在收藏中兼具个人爱好和市场需求。他表示,自己比较喜欢哈利·卡拉汉、温斯顿、莎莉·曼等人的作品,收藏的都在10张以上,此外如理查德·普瑞斯、达明·赫斯特、杰夫·昆斯等西方公认的艺术市场风向标的作品,虽然他“不一定喜欢”,但也会收藏,“既然你做收藏,你就要考虑他的价值,不管你喜欢和不喜欢。”他自言收藏标准并不高,“无非一个是市场的因素,一个是自身的因素,画面有名的程度,还有它以后升值的空间。” 那么这些成名成家的“大师”是否也有“炒作”的因素。靳宏伟认为,“他们(西方)相对来说,有很长的艺术历史,收藏历史也很长,炒作对他们来说不存在。但是有一个重大的推手在推。”摄影名家中有很多是犹太人,而“美国的艺术界,基本上全部是被犹太人把持的。他们的画廊,给你做一个重要的推介,可以说是让你一夜之间成名”。但也有例外,如温斯顿、亚当斯等人,则用实力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