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卖资讯
|
|
|
资本之手抬高70后艺术家 一幅作品被拍出550万
|
时间:2012.04.12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顾一指
|
上周进行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中, 一位70后艺术家的一幅作品被拍出550万港元的价格(含佣金662万港元),令许多人大跌眼镜。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艺术市场上红极一时的周春芽、刘野等人的作品连续流拍,“85新潮”的代表人物之一张培力的作品也遭遇流拍。
周春芽等人的作品流拍其实并不奇怪,他们创下的高价本来就是资本推动下的产品。而现在,他们背后的资本之手开始喜新厌旧。
虽说现在拍卖场上的艺术品跟艺术家本人已经没多大关系,但这种显而易见的改弦易张,难免让人心生疑窦:这幅550万港元的作品,市场凭什么就这么容易接受它而且创出了新高?有心人查证出,这位70后艺术家作品上拍不过才3次,作为在拍卖市场上名不见经传的艺术家,瞬间取代周春芽、刘野等熟面孔成为宠儿,可见资本的“恩宠”也是来得快,去得更快。
这种情形,不用太费脑子和证据就能判断出,这是资本干的好事。画商囤积了一大批货,通过拍卖行的运作,制造出艺术家作品的一个价格高点,借以拉动艺术家的其他作品价格,然后伺机出货。这种手法并不少见,基本上就是个公开的秘密,但它依旧在中国艺术市场上屡见不鲜,屡屡奏效,炒完了一批,再炒一批。
拍卖季里,苏富比拍卖有风向标的作用,某种程度上,它的成交结果将会对各拍行产生后续影响。因此也可以说,现在艺术市场的资本,正在悄悄地改天换日。我们对年轻艺术家创新高的作品是否“值得”不作评价,市场行为,历来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况且二级艺术市场的价格也无“太高”的理由,只有“是否透支”一说。但我们对越来越受资本左右的艺术未免有些忧虑。
在资本左右下的艺术,信息和价值是不对称的,是没有真金假银的区别的。这是因为,对于资本来说,艺术(品)只是一个标的物,左手5块右手10块进行倒换,它不会关注艺术本身的规律,也不会关心是否对艺术发展是好是坏。在资本看来,只有“卖得出”和“卖不出”的区别,从来不会真正关心所谓的“艺术价值”。在对待艺术品是好是坏的标准上,以价格卖得出高价为准绳,简单、强硬,一如纯爷们真汉子。
然而,当艺术自己也用价格作为衡量好坏的标准时,就已经拜倒在资本脚下乖乖地当了婊子。这几年来,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用价格的高低衡量一个艺术家的好坏,价格不断创新高破纪录,就说明艺术家越来越牛。这种判断标准,越来越使人们偏离了对艺术正确判断的轨道,也就意味着,艺术正在丧失它的固有本性。
艺术臣服于资本,必然导致艺术环境的变质。在资本作用下,任何艺术品都可能成为“伟大”的作品,任何艺术品也都可能成为“烂货”一堆。动用资本进行艺术品价格的运作,这不是一个单纯的市场眼光好坏、价格涨跌的事,而是涉及摧毁艺术评价系统的立场问题。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为资本所替代的艺术评判系统所迷惑的时候,他们又得具有怎样强大的力量才能保持艺术的独立性?我们又从哪里来的信心可以说中国艺术是在健康发展呢?又有哪里来的理由认为未来的艺术品还能被资本所青睐?花无百日红,缺失了独立评判系统的中国当代艺术,资本必定不可能长久盘旋在身边。
当然,这一切,跟艺术家本人无关。短短数年,《苍白的不只是你》在数字上飚升到550万港元,可据说这幅作品最初出手时,艺术家只从画廊那里拿到了10万元人民币。请看,在资本这个真汉子面前,谁又能说艺术家本人不是受害者呢?苍白的不只是你,苍白的还有艺术家。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