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佳士得北京和上海的办事处都被海关查过。”佳士得北京办事处工作人员告诉《艺术评论》,“我们应有关当局要求配合其对第三方的调查,目前佳士得正依法提供所需协助。” 一位常年往返于纽约和上海的华裔收藏家李先生向记者透露,前几天和几位朋友在一起吃饭,他们因为在境外买过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这次也有人被约谈过。他说:“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到境外去买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就好比是‘到纽约买南通的土鸡’,是脑子出了问题,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以后不再做这样的事情了。” 李先生有一位医生朋友,业余喜欢作画,曾携一幅自己的作品欲从纽约入关却被海关要求交税。这位医生回应:“如果你有兴趣,我就50美元卖给你。”海关于是放行。为避免进出境的麻烦,李先生从不将完整的作品带进中国,而是选择在纽约画到半成品的状态,然后带到国内完成。 “一杯生普洱”在文章中还谈到,“前段时间查某艺术家的所得税,现在查收藏家的进口税,估计税务问题以后是常态问题,虽然我们还不知道这个税务问题是否与意识形态有关,或根本就是控制工具。”李先生的说法与之有不谋而合之处,他说:“在香港拍卖行拍出的一些作品,是由客户定制的,其中的一些创作形象暗合并满足了西方对当代中国的解读和价值观念。” 业内人士指出,香港某些拍卖行为了笼络国内大客户,会想办法帮助客户处理拍品入境,少缴或避开关税。李先生告诉《艺术评论》:“拍卖行和运输公司要对艺术品出境收取很高的打包费、保险费,有的接近于拍卖买方佣金的15%,所以当然要在其他方面能省则省。” 画廊业 夹缝生存 去年底,在国务院下发《关于2012年关税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自2012年起,将油画、粉画及其他手绘画原件,雕版画、印制画、石印画的原本,各种材料制的雕塑品原件的进口关税税率由12%降至6%(暂行1年)”后,相关人士就预计,政策调整对境外高端艺术品在国内进行交易将产生积极影响,仅北京市2012年的艺术品交易额就将递增至30亿至50亿元。 新加坡MOCA美术馆负责人、林大艺术中心北京画廊经理张莉娸早前在接受《艺术评论》采访时表示“根据新政策,2012年的总成本应该下降不少”。但令她担心的是,尽管艺术中心的展览作品不必收增值税,但半年的期限,给操作几个国家的巡展带来很大难度和经营成本的抬升。 在这场查税风波中,UCCA是惟一被点名的展览机构。文章称“据说被扣下的还包括尤伦斯基金会的藏品,因为这个公司一直是UCCA的指定运输商”。UCCA一位高级管理人员向《艺术评论》表示,被暂扣在海关的并非尤伦斯基金会的藏品,而是原定于4月15日开幕的“纽约客摄影展”的十余张来自美国的摄影作品。由于作品滞留海关,展览只得推迟开幕。该人士证实IFAS是UCCA的运输公司,但称与UCCA合作的并不限于这家公司。 曾任尤伦斯艺术基金会主任的费大为告诉记者,2007年UCCA曾与中国对外展览公司合作,举办《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展览。当时由于来自海外展品数量较多,需要国家的相关批文,也曾因为批文较慢导致展品被扣海关。由于海外作品仅作展览用,只要办理临时进出境手续,无需支付高额的税收。 相比美术馆或学术交流性质的艺术展览,国内画廊业主对进口关税的敏感程度更高。4月17日当《艺术评论》拨通佩斯画廊总监冷林的电话后,对方表示不便于发表评论而谢绝采访。2009年就有传闻称北京佩斯考虑移至香港,此次查税事件是否会成为迁址的催化剂,不免使人产生联想。 目前,许多台湾知名画廊如林舍画廊、耿画廊或亚洲艺术中心均有代理大陆艺术家作品,台湾画廊会在大陆开立分支机构进行销售,有些画廊甚至邀请台湾艺术家赴大陆创作,其原因都是为了避免高额的进口关税和增值税。据北京邦文当代艺术投资学术研究部总监赵孝萱观察,刚刚结束不久的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场面冷清、观众人数稀稀落落,境外画廊在奥运和世博期间涌现的对大陆艺术市场的热情也随着盛会的结束停留在当初的幻想上。“大陆地区的高关税反而促进了香港和新加坡艺博会交易的活跃。”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汪宇(化名)曾爱好美术,在经历下海经商掘金成功后,他将注意力逐渐转移到当代艺术的创作和经营上。几年前在北京宋庄举办了展览并创立了一家当代艺术画廊,代理本土和西欧艺术家的作品。2008年创立后不久即遭遇金融危机,支撑到2011年,销售情况仍不理想。他告诉《艺术评论》,去年下半年起,他开始筹措在港建立画廊,将北京现有的场地设为仓库。目前,汪宇在香港的画廊已开始运营。“与国内相比,这里完全是不同的世界,受众更开放,对艺术的理解更多元,香港零关税的政策对销售外国艺术家的作品有很大帮助,德国艺术家的几笔业务目前正在谈。”在港开业已5个月的他对未来颇有信心:“5月份香港艺术博览会就要开幕了,这一届我没有报上名,但我的画廊就在香港展览中心附近,参观人流能为画廊带来更多人气。” “海外回流”或遭截流? 尽管此次的查税风波中没有提到国内的拍卖行,但近些年来愈演愈烈的“海外回流”拍品很难不被提及和反思。 2009年秋,北京保利仲夏精品拍卖会上,由500幅精品组成的“客从远方来”海外回流中国书画就包括了张大千《五福图》、齐白石《蚕》、吴昌硕《石鼓文》等。同年,匡时也举办了“海外重要私人收藏明清扇面专场”和“海外回流近现代书画专场”。曾创下中国近现代书画纪录的张大千《爱痕湖》也是嘉德于2010年春拍前从美国学者手中征集而来的……“海外回流”俨然已成为许多拍卖公司的金字招牌。 今年1月,北京匡时拍卖董事长接受《艺术评论》采访时曾表示:“从国外征集一件拍品,假设一万元底价,关税12%等于1200元,在此基础上再加上17%的增值税就是1904元,所有税额总共3104元。如此拍卖行佣金还不够缴税,等于白干。对于海外的艺术品征集,拍卖行一般要求委托方自己运回国内送拍,但可以在海外把合同签好,因为不愿意牵扯到法律责任,且海关涉及个人随身携带的物品不交税,所以拍卖公司不承担进口税赋,只收佣金。海关的这笔税其实收得很少,要么低价报关,要么私自携带。” 《艺术评论》查询海关相关资料了解到,超过100年的古物无需缴纳关税,但依旧有17%的增值税;而油画、粉画及其他手绘画必须按照相关规定缴纳6%~14%的关税以及17%的增值税。 根据中国拍卖协会的一份统计,海外回流文物一直是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重要货源,2010年,全国回流文物拍品共有24340件(套),成交18464件(套),成交总额达81.55亿元,占20.90%的市场份额。2010年回流文物成交率高达75.86%,远高于58.09%的市场平均成交率,且成交均价达到44.17万元/件(套)。当年,408件1000万元以上(含)成交拍品中,来自海外的就有106件(套),数量占比25.98%。 查税事件发生以后,《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就此事询问北京某拍卖行负责人,对方表示“作为拍卖行,此时只能静观事态走向,还不清楚查税对海外回流业务的影响。今后,海外回流的拍品应该采用什么政策,采取何种估价来计税,我们也在等待有关部门的意见。但是,如果每一件拍品都按照23%的税率缴税的话,这种业务模式就要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