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资讯

近现代书画拍卖:不动基石

时间:2012.05.09 来源:艺术财经

      新金陵画派,高端中的安全股
      2011年11月17日,北京翰海秋拍拉开序幕,备受瞩目的傅抱石《毛泽东诗意册》成为了当天的最大亮点。该作为傅抱石创作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创作于1964-1965年间,是傅抱石生命最后的春秋,也是其艺术生涯最后的杰作。作品呈现时代精神与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以大胆而富于变化的构图,瑰丽而沉毅的色彩,充满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成为中国近现代绘画史的名篇。
      这件作品以1亿元起拍,现场以千万阶梯持续加价,及至1.8亿元,场内竞争势头仍然不减,最终在全场紧张的气氛中以2.3亿元成交,创造了傅抱石书画作品的拍卖新纪录,而近现代大师亿元俱乐部又多了一位新成员。值得关注的是,早在2003年,这件作品就曾在中贸圣佳以1,980万元的天价成交,8年之后,价位增长了10倍,表现了傅抱石精品历久弥新的市场号召力。
      相比于齐白石、张大千来说,其他近现代书画大师的作品量和份额会少很多,但随着人们对这些画家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到他们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并加入到收藏队伍中,因而这些艺术家的市场会随着时间而成长。“但傅抱石是一个特例”,郭彤指出,“他引领近现代书画市场的位置从来没有改变过。只是他作品量非常小,但从来都是在一个高端的价位上面。收藏家可能需要通过一些收藏经历,或者对他有一定的学术体会,才能走到他的收藏队伍中来。也就是说无论齐白石、张大千怎么活跃,傅抱石占据高端交易的地位一直很稳定,其他画家可能会有一些各领风骚三五年的感觉。”
      这点从数据中也能得到佐证,结合十家拍卖公司数据,2007-2009年,傅抱石每年作品的上拍量不足百件,2010年上升到157件,成交额达到6.75亿元,而2011年虽然上拍量降至146件,但总成交额却突破了11.6亿元。正如郭彤所言,“在价位的认证上面,傅抱石是最高端的艺术家,藏家在追逐高端收藏的时候,肯定要进入傅抱石的领域,因为他的价位在高端里面非常安全。”
      艺财兵法
      新金陵画派
      起于上世纪60年代,由傅抱石、钱松喦、张文俊、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老一辈艺术家创立,影响深远。在建国初提倡写生,多以江南山水为表现内容,作品大多雄伟而秀丽,极具江南山水特色。
      海派书画:底潮浪花
      “养在深闺人未识”,这是人们对海派书画市场的形容。海派书画家或许不像齐白石、张大千那样永远夺人耳目,也不像傅抱石一样始终走在市场的高端,但总能在市场的沉浮中留下诸多闪光点。回顾近几年的拍卖的记录,早在2004年,陆俨少的《杜甫诗意册》就曾在北京翰海以6,930万元的高价成交,而2011年秋拍,吴湖帆1954年创作的《富春山居图手卷》在北京翰海更是创造了9,890万元的高价。但这还不是去年海派书画的最高成交纪录,在此之前的西泠印社春拍中,海派书画的前期领袖人物任伯年的作品《华祝三多图》以1.67亿元成交,使之成为又一位进入亿元俱乐部的书画名家。而这件作品也曾有过傲人的成交纪录,2005年,在中贸圣佳十周年庆典拍卖会上,《华祝三多图》就曾以2,860万元创下任伯年当时的最高成交价格。
      但通过取样十家拍卖公司数据,任伯年作品近5年的行情并不抢眼,一方面其作品上拍量不大,2011年最高时共194件作品上拍,2008年最低时仅有71件,同时每年的成交率也大体维持在67%左右。值得注意的,2007年任伯年共有114件作品上拍,总成交额1.06亿元,而2011年任伯年作品的成交额则为2.69亿元,如果去掉《华祝三多图》的1.67亿元,甚至还不如4年前的成交总额。在某种程度上,这恰恰代表了海派书画的特点,即不为市场大环境所左右。
      郭彤将海派书画之于近现代书画市场形容为“润物细无声”,套用一句流行用语,就好比“无论市场好坏,它总在那里”,因而,海派书画可以称为市场的“稳定剂”。究其原因,一方面海派书画有固定爱好的群体,他们不受市场起伏左右,在市场出现泡沫时,或许不太为人所关注,但当市场遭遇调整的时候,这种相对安静的群体性力量又能很快显现出来。另一方面,每位海派书画家上拍的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该画派涉及的艺术家非常广泛,因而每个进入近现代书画市场的藏家都有机会接触到海派书画,因此也构成了海派书画广泛的收藏基础。2012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将再次面临调整,但郭彤预测,海派书画的市场份额肯定会得到增长,尤其是其中的几位代表性画家,在今年应该比较乐观。
      艺财兵法
      海派书画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吸引了各地(主要是江浙)的书画家前来,形成了以张子祥、任熊、任熏、赵之谦、胡公寿、虚谷、任伯年、蒲华、吴昌硕等为代表的书画家群体,海派书画由此形成。该画派虽不恪守一家一派,不囿于一门一户,不局限于一招一式,但笔墨精湛、构图饱满、色彩秀丽、气势雍容的特点却是一致的,构成了海派书画和而不同、兼而有之、变亦通达的大格局。
      吴冠中行情恐难爆发
      1件拍品过亿,14件拍品过千万,25件作品全部成交,总成交额达5亿元——这便是2011年6月3日北京保利“现当代中国艺术品夜场——吴冠中重要绘画作品”专场交出的成绩单。
      这件过亿的拍品就是以1.15亿元成交的《狮子林》,是吴冠中点、线系列中留存民间的最大尺幅作品,而它的成交也创造了吴冠中书画作品的最高拍卖纪录。待到秋拍时,北京保利再次推出同名专场,30件作品有两件流拍,在市场遇冷的情况下依然取得了2.8亿元的总成交额。
      这两场拍卖集中反映了吴冠中作品在2011年的火爆状况,而2010年6月5日,这位融汇中西的绘画大师的辞世无疑是这新一轮行情的引爆点。结合十家拍卖公司的拍卖数据,2007-2009年,吴冠中作品每年的上拍量分别为61、68和54件,成交额浮动在1亿元上下,而2010年,其作品上拍量增至97件,成交额达3.4亿元,待到2011年,上拍量迅速扩充至162件,成交金额也高达10.3亿元。而吴冠中辞世之后,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以及浙江美术馆先后举办了吴冠中纪念展和回顾展,加之媒体的大规模纪念和宣传,使得他的艺术更加深入人心,也对其作品行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除此之外,吴冠中的艺术具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特点,这一波行情也跟更多年轻或者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收藏家,或者对这种中西结合的艺术作品更认同的收藏爱好者的介入分不开关系。与此同时,吴冠中的作品主要集中在几个大藏家以及东南亚重要藏家的手中,这些重要作品的释出使得新藏家有机会集中财力,在短期内争夺一个藏家几十年积攒下来的收藏,因而形成了市场爆发的形态。但这种情况一两年内难以复制,因为这些作品分散到更多藏家的手中,短期内不可能拿出来出售,所以拍卖公司很难再组织起一场集中的吴冠中作品专场。不过,如果有单张重要的作品出现,肯定还会有很好的市场反响。

责任编辑:刘倩去阿特首页
我来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