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了解西方—赵无极是切入点
有人说,抽象画是西方的“舶来品”,因为对于中国的观众来说,真正能欣赏抽象绘画的中国人并不多。抽象绘画的“前卫”和“新潮”, 犹如让中国人在破译一部天书。在国内艺术品市场上,抽象艺术虽然占不了一丁点地盘,但从拍卖行情的演绎来看,抽象画还基本处于一种蓄势待发的状态。已有不少收藏者开始做“功课”、研究和关注抽象艺术、了解抽象油画的价值评判标准和熟悉整个抽象油画的历史了。总而言之,抽象画在中国拍卖市场被关注已经预示一种暗流的涌动。
赵无极 巅峰巨作《18.3.68》
赵无极一直是中国20世纪油画市场的指标性人物,其经典的抽象作品在拍卖市场中屡创高价,2009年总共有7件他的作品成交价格超过了一千万元。迄今为止,赵无极作品成交价格超过千万元的共有几十件之多。
2011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之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专场,全场的最高价为赵无极的作品。记者在预展时曾经采访过二十世纪中国艺术的主管陈女士,她当时说到,赵无极的作品在大陆认可不够,主要是因为:首先赵无极常年旅居海外,国人不熟;再者,赵无极的东西完全抽象,对新买家来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但是她相信,随着买家认识水准的不断提高会更加欣赏这一类的作品。这个预测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就兑现了,赵无极的作品《10.1.68》以6978万成交,刷新了画家的世界纪录。
纵观赵无极,最初,他是林风眠的学生,从学林风眠开始的。去法国之后逐渐抛弃了中国味道,慢慢在抽象绘画的路上不断摸索,同时加入中国传统元素在里面。读他的绘画似乎还是能读到中国的传统山水的味道。比起其他当代艺术家来说比方“波普”的,赵无极显然更容易被中国人接受。虽然很抽象,虽然看不懂,但是仔细研究、细细品味,还是很有东方文化的韵味。
大连万达玥宝斋负责人、收藏家郭庆祥坦陈:自己喜欢赵无极,是因为抓住了吴大羽的教育思想体系。吴大羽改变了传统的绘画方式,打破旧的条条框框,具有时代性,又保持了东方精神。他们是与当时世界先进绘画思想同步的画家;同时他们又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意境带入了国际视野中,创造了独具个性和时代气息的绘画作品。郭庆祥表示,非常看重赵无极油画作品的当代性和在艺术史上的重要性,看重艺术家的创新价值和独立思想。
李剑锋(中国嘉德现当代艺术高级经理)概括赵无极艺术时说,他借用了西方的表现方式表达东方,他自己有很理解东方这种传统文化的本质,所以对书画欣赏者来讲,可以从这里切入。
何以成为“硬通货”—“国际范”的大师
赵无极的作品得到充分认知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一些画廊开始注意赵无极的作品。90年代后期,赵无极作品开始频频现身拍卖市场,而且不时地书写和刷新成交记录。1999年在巴黎举办的“赵无极60年回顾展”上,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专门为画展撰写前言,提到:“赵既属中华,又属法兰西。他的艺术,吸取了两国文化的精粹。”为此,希拉克曾特意求购赵无极的画,送给朱镕基。此时,赵无极的作品开始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轰动了整个中国艺术界。
中国嘉德的当代艺术部主管李剑锋认为:赵无极是整个在世油画家里边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人物,这样的定位是世界级的画家。同时在抽象画领域,赵无极应该是属于最高级别的艺术家。他的抽象作品已经被世界范围内认可,同时他的开拓性,是中西融合的大师。
永乐二十世纪主管王从卉表示:二十世纪是一个中国大开大合的大师辈出的一个世纪,是个中西融合的时代,也是一个政治、文化冲突比较大的时代。赵无极在其中就属于一个特别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首先是他的个人经历——他是中国人以及常年旅居欧洲的个人经历,包括作品也是东西融合的一种代表。所以说从整个艺术风格来说,是在二十世纪中国艺术里边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赵无极的作品从西方人的眼中能看到东方,东方人眼中又能看到西方的一个合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赵无极作品无疑具备全球性和国际性的视觉感受。王从卉认为赵无极抽象艺术并不是我们所说的一种抽象的观念,他主要还是在东西融合上,在美学观念上,表现为一种包容和一个新的语言的抽象的东西。纵观赵无极整个发展历程或者他自己艺术演变的过程,你可以看到他早期是从有一个甲骨文的系列、从符号抽象的一种方式,然后进入到一个视觉线条,一直到后期进入了一个比较东方写意的大开大合的更偏于东方美学的观念。跟西方抽象不是一个概念上的抽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他跟国人的距离应该会离得越来越近。随着大家对于西方艺术史的了解,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了解,应该会慢慢地接受和喜欢赵无极。
抗跌性强
在2011年世界艺术市场权威网站Artprice艺术家成交额排名榜单中,赵无极以9191.4万美元的总成交额位列第14,与德国画家里希特一起,成为拍卖前20位中两位在世的艺术家(里希特排名第8)。
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艺术品市场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不少艺术家作品都出现了缩水情况。但是,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赵无极,他的作品却并不受太大影响。有关资料显示,大师创作高峰时期的作品在金融危机前的身价一般都在千万元左右。如《16.4.59》就以740万港元成交;而1956年创作的《京戏》也已有了706万港元的身价。在2009年秋拍中,《17.4.64》作品成交额高达3817万港元;作品《19-11-59》以3034万港元高价成交。今年香港佳士得推出的《02-01-65》、《14-3-59》,也均拍出了2082万港元的高价,由此赵无极作品的抗跌性可见一斑。
李剑锋细数了赵无极作品在中国嘉德拍卖的过程:在2000年初,我们就拍过赵无极的东西——2002年、2003年的时候,我们拍过几张赵无极,当时在港台也还不是很热,我们就尝试着拍过,效果不错。后来我们断断续续也会拍,但不是很多。在2009年我们也拍过一张他的作品,作品不是很大,拍了大概一百多万,这是内地买家买的。去年秋天我们有两件他的水墨,拍得非常好,包括有一件作品拍到1200万。
“谁”在收藏赵无极
我们关注到,在2月15日伦敦苏富比当代艺术夜场拍卖上,赵无极作1991年创作的《10.01.91》估价60万至80万英镑,1最终以60万英镑成交,远远高出估价。而该作的购买者则是大连万达玥宝斋负责人、收藏家郭庆祥先生。而在2011年11月26日,在香港佳士得“亚洲20世纪及当代艺术”拍卖场上,当晚估价最高、尺幅最大的赵无极作品《22.7.64》,从起拍到落槌不到一分钟,以3100万港元成交,被郭庆祥收入囊中。他表示,赵无极作品是其近几年收藏的重点。事实上,最近两年郭庆祥频频发力,在拍卖场上争夺赵无极作品。。”到目前为止,他收藏的赵无极作品已有10件左右,其中包括去年在佳士得和苏富比拍得的作品。
郭庆祥认为,随着审美意识的提高,内地逐渐认识到赵无极作品的价值,尤其是艺术品投资者认识到赵无极作品作为投资品的价格上涨空间,他们等着卖给中国未来的藏家。随着潮流的转变,赵无极的作品再过两年就会大量流转到内地。而内地拍卖行也在进行赵无极作品的争夺战。
当问及什么样的人群在收藏‘赵无极’时, 李剑锋认为有三个方面的人对赵无极感兴趣:一种是本身一直在研究二十世纪板块的藏家;一种可能是传统书画转过来的藏家并且这个比例比较大一些;机构应该有,因为他们要规避风险,就要找艺术定位比较明确的,我觉得赵无极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之一。包括基金也好,个人藏家也好,这是一个大家都普遍认可的一位。当被记者问到拍卖公司有没有起到引导作用时,李剑锋说到:我觉得好的拍卖公司应该成为引导市场、引导藏家去关注一些我们认为有价值作品的。好的拍卖公司应该有这种能力或者有这种责任去引导市场。我们原来一直在推赵无极,我们也随着市场的变化,随着整个对市场的研究和判断,我们发现赵无极是一个很好的点,在未来他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点,所以我们也继续地推动他。我们觉得赵无极将来是非常好的点,同时我们也要努力找到好的作品。
近20年来,赵无极作品经由欧美辗转至台湾,再从台湾交易延伸至香港、东南亚等地,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一直到最近两年蔓延至内地,经过时间的考验,赵无极作品已经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国际盘”。
责任编辑: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