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卖资讯
|
|
|
北京永乐春拍重推中国现当代艺术专场
|
时间:2012.05.17 来源:新浪收藏
|
北京永乐将于6月5日在北京银泰中心柏悦酒店举行2012春季拍卖。永乐的现当代艺术部门将推多件重量级作品。赵无极创作于1968年巅峰时期巨作《18.3.68》是此次春拍的最大亮点。永乐还将首次推出老油画专题《百年遗珍——中国20世纪油画亚洲重要私人收藏》,以及周春芽的两幅代表作。此外 “美丽新世界”单元也将继续带来新锐艺术家的佳作。
永乐中国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专家王从卉表示,立足于艺术史,在当代的语境下呈现传统的美学复兴是永乐立足于国际艺术市场的根基。赵无极这件作品《18.3.68》正是在此初衷下的永乐本轮春拍的力荐,此外,老油画、写实及美丽新世界各单元也都会有精彩作品呈献。
重点拍品推介
赵无极《18.3.68》
赵无极,在其一生的创作生命里,在对西方绘画的材质及方法论的沿袭中,始终不断地在东方传统美学的延续和发展上寻求突破,在精神上回归中国传统艺术的人文精神,一步一步的实现中国与西方这两大古老文明在传承与创新间的激荡与融合。
1960年代中期对于赵无极来说,无论是生活上或是创作方面,都是变化强烈而频繁的时期,此时他将无处宣泄的情绪投入创作之中,进入到厚积薄发的巅峰创作阶段。艺术家在 1985年时回忆道:“我从 1935年画油画 ,到1964年-用了三十年才真正懂得油画自由的方法。”三十年间创作所积累的能量清晰的展现于巅峰状态的 1968年的这件《18.3.68》。不同于 60年代早期的作品,赵无极 60年代后期创作专注于以色彩与线条表现中国传统山水画总所隐藏的宇宙自然境界。观者在自由的抽象笔触间能体验到山峰岚气在千岩万壑间游转、烟云蒸腾、晦冥变化、风声飒飒、微风拂过水面掀起涟漪等等玄妙的自然力量。经过 30多年漫长的探索,线条从物象的轮廓、文字符号的刻画至抽象的情感挥洒,艺术家在此阶段的作品包含了最大限度的概括性、含蓄性、象征性、和诗意性,在无形中成为艺术家内在与生命轨迹的记录。
《18.3.68》正是在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沉静内敛的深褐与迷蒙苍茫的灰白是画面的主体,空灵的青蓝浸晕其间,天地灵性跃然眼前。画面中部大面积的灰白表达暗喻中国水墨烟云翻腾,烟岚缭绕的山水景观。表现一种行云流水、舒展从容的大开大阖。黑、褐、灰、白的色调,呼应中国“墨分五色”的艺术趣味。纯净青蓝的色调,让人联想到近处水波的涟漪以及远方的层层山林,充分展现了中国美学中 “空灵”、“精粹”、“纯净 ”境界。
《18.3.68》在画面在结构上完全打破西方绘画的定点透视,空间规范。作品沿承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横向三段使空间分割,色彩及肌理的绚烂变化集中在画面中段,而留下画面上下方大面积的舒淡“留白”,该结构自如的把广远时空纳入画布,投射出大山大水的宏远时空,呈现无限宽广的空间感和超逸悠远的意境,从而表达了中国艺术的最高理想。
《18.3.68》同时展现了赵无极如何运用油彩、笔触、肌理发展为独特的表现方式。作品以中国水墨画的形式来呈现油彩,使油彩超越的了浓稠的单一视觉效果,而具备水墨媒材特有的千百种浓淡枯润。晕染化散的变化层次。画面中段,油彩最为丰富浓稠,在油彩皴擦之间,交迭着各种线条形式,或大起大落、或蜿蜒曲线、或铿锵一笔、一如中国草书、点、撇、按、挪等笔,展现牵动人心的运动态势。艺术家以排笔横刷,滴流,渲染等反复的手法实现线条的交错、断裂、拼合、跃动。油彩,在赵无极笔下,不再是厚重死实的物料,而是充满动感,韵律,如中国水墨的氤氲淋漓。油彩同时能显现光彩之流动、气势之生成,甚至表现强烈视线穿透感和空间层次。是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主轴和成就,既填补了中国传统山水画所欠缺的光影效果,也使油彩与水墨形式的互相融合,促进中国山水艺术、水墨写意历史性的新发展。
《18.3.68》这件作品创作至今已近半个世纪,她之所以隽永、之所以撼动人心,不只是因为西方世界在其中看到了他们眼里的东方,或我们经由这些作品看到心中的西方。当此时全球化浪潮依然蔓延,赵无极的作品更引领我们回溯历经数千年逐步形成的悠久文明,在其中找寻到自我定位与文化依归。
2)周春芽《青石》——传统美学的当下性
当19世纪末期,西方绘画带着
500年来文艺复兴的光辉叩响了国门,中国的艺术家们就开始了在中西方迥然不同的绘画技法、美学观念、文化处境中探索融合的漫长历程。整个 20世纪中国美术史便是在中西艺术碰撞糅杂中留下的印记。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语境下,西方体系在当代艺术中曾占据绝对话语权,政治与意识形态成为主要表达内容,波普及大众艺术成为主要表现手法的中国当代艺术创作被选择进入全球当代艺术的版图。在这样的背景下, 20世纪延续而来的中西艺术融合的探索在表面上似乎一度被淡忘与搁置。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将视野稍稍扩大,便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性仍然在当代艺术家们的血液中流淌,进入到他们的作品当中。无论是个性写意化的周春芽,随性自由书写的刘炜,还是以理性创字的徐冰或谷文达。。艺术家们对于东西方艺术融合的探索,或者说是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回归从未停止过。
90年代初,当周春芽从德国回国后,便一直在找寻一种方式如何在东方化的语汇中寻找到种契合自我气质的表现性语言,以此克服中西在文化语境和审美内涵上的差异。这时他开始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找思路。正如周春芽后来所回忆的:我一头扎进了中国传统绘画之中,开始系统的研究古代文人绘画,尤其是在元四家、八大、董其昌的图式形态中找到了我的兴趣点,这是我绘画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我决心走一条出人意料的全新的路。
石头系列就是周春芽这条路的起点。山石一直是传统中国画中的一个典型对象,是中国文人画的精神象征,承载着中国文人关于自然和完美人格的诸多理想。 1990年,周春芽的创作迈出了新的一步,石头开始成为他绘画的中心,一直延续到 1999年。在这 10年中,当同辈艺术家汲汲于反思社会、政治,周春芽却集中探索色彩、肌理、质感和造型,对绘画元素、表达形式的穷究,使他的创作达到另一深度。探索出一条以德国新表现主义的视点探索对中国传统艺术对象的全新视觉表达。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