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卖资讯
|
|
|
名作频出推高国际拍卖市场
|
时间:2012.05.18 来源:中国文化报
|
5月2日,苏富比的一场被业内人士视为“10年来最重要的拍卖会”在纽约拉开帷幕。此次拍卖会上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爱德华·蒙克的《呐喊》。这幅世界艺术史上的公认杰作,最终被一位通过电话委托竞拍的匿名投标者以1.19亿美元拍得,令全场哗然。《呐喊》拍价超越两年前毕加索的《裸体、绿叶和半身像》的1.06亿美元,创下单幅画作拍卖价格的最高纪录。
5月8日,佳士得纽约当代艺术春拍爆出4.65亿美元总成交价,50件拍品的成交价均超过100万美元,其中5月9日上午及下午的拍卖实现了约7682万美元的总成交额,创下了7项世界拍卖纪录,成为有史以来成交金额最高的一场二战后当代艺术拍卖。5月8日的晚间拍卖中,马克·罗斯科的作品《橙色,红色,黄色》以8690万美元成交,成为全球有史以来成交价最高的一件二战后当代艺术拍品。
5月9日,苏富比捷报再传。艺术家罗伊·里奇登斯坦名作《酣睡的女郎》拍出了4488.2万美元,刷新了这幅创作于1960年的画作的拍卖纪录。
近期艺术品市场的走高恰恰反映出这一市场的不确定性。拍卖会中总会有意外发生,或远远高于期望值,或令人大失所望。然而,近年来捷报频传的艺术品市场却是如此令人惊讶,在一周时间内,纽约的两家拍卖行就实现了超过10亿美元的成交额。
艺术品市场的持续走高或许让不少人认为,艺术品市场逆全球经济市场而动,迎来了超高价时代。事实也许并非如此。来自伦敦的当代艺术顾问麦克尔·弗拉姆说:“拍卖成交破纪录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作品的质量极高。”名作频出被认为是近期艺术品市场走高的重要原因。然而,与艺术品市场一直以来的成交价相比,如此短的时间内集中出现的成交纪录所占比例其实不足1%。北京邦文当代艺术投资公司学术研究部总监赵孝萱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来纽约两大拍卖行拍出天价艺术品在情理之中,因为《呐喊》代表了一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状态,是一幅在艺术史上占有绝对地位的经典名作,其他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也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他认为,仅因天价频出就认为艺术品市场迎来黄金时代并不科学,一些地方的艺术品市场仍然呈现疲软的状态。
艺术品市场的走势虽然同普通经济市场的关联并不紧密,却也遵循交易市场供求关系等一般规律。有分析人士称:“藏家往往坐拥雄厚资金,渴望拥有独一无二的、具有特殊意义的艺术品,只是在等待适合的时机出手。由于这些重要的艺术品往往被博物馆等艺术机构收藏,无法进入市场流通,这使得所谓的时机成了最可怕的因素。《呐喊》这样的作品或许再也不会出现在拍卖市场上,所以有人会孤注一掷,以至于一掷千金。”
艺术品市场与其他商品市场不同,不能根据成本估算定价,通过拍卖对艺术品定价也正反映出艺术品市场的特殊性。“考虑到艺术品本身的稀缺性、唯一性等特征,艺术品市场的走向往往融入了购买者对艺术品的理解,因而艺术品的最终竞拍价格并不存在合理与否的定论,只要竞拍者认为艺术品拥有这样的价值,那么价格就是合理的。虽然在艺术史上得到沉淀的、真正拥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必然能够拍出高价,但从某种角度而言,艺术品的成交价格并不能完全代表其拥有的价值。”赵孝萱说。
艺术品在不同时代拍出的价格也不能成为其艺术价值的衡量标准。德国媒体分析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比10年、20年前提高了许多,如果认为2004年以1.04亿美元售出的毕加索名作《拿着烟斗的男孩》的艺术价值比两年后以1.06亿美元拍卖的《裸体、绿叶和半身像》低,就有些说不通了。而且,一度拍出高价的艺术品也并非必然保值升值,一些作品也可能被人通过炒作手段抬高价格,不排除日后暴跌的可能。上世纪80年代风行于德国的“新狂野派”作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曾经被艺术界认为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该画派一夜之间就失去价值。
责任编辑:刘倩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