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至10日,通过微博发起的“山西古建抢救之旅”一行100余人赴山西调查。草根木建筑专家网名为“爱塔传奇”的唐大华带领考察团参观了山西省长治市的8处木构建筑遗址,其中有5处失修,3处保存完好。 本次活动的初衷在于扩大全社会对于山西木构建筑的关注,但活动后,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原山西省文物局总工程师柴泽俊认为,民间力量参与到木建筑保护中来,非常值得提倡,但是民间力量的参与一定要有限度,不然可能会带来负面后果;保护和修缮木构建筑,主要还是靠专业的修缮人才,而目前专业人才短缺正是山西木建筑维护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 民间探访需谨慎 “山西古建抢救之旅”活动开展之后,褒扬与批评都随之而来。有人赞扬其引发了社会对山西古木建筑的更大关注,有人则质疑“抢救”活动本身可能会对木构建筑造成破坏,甚至引发盗窃文物问题。 同济大学规划与设计学院教授张松表示,“唐大华寻访失修的山西木构建筑,反映山西木建筑保护的现状,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后来组织的高端旅游,那就变成木建筑保护之外的事了,他们的行为会对遗产保护产生负面影响。” 有网友认为,此次行动由于人数众多,考察团成员又大部分缺乏文物保护知识,同时参观的建筑多为年久失修的建筑,组织此类大规模考察团的举动有失妥当。比如游客开闪光灯拍摄木建筑和珍贵彩塑,可能会对高分子结构的文物造成破坏。对此,唐大华说:“失修严重的木构建筑内部一般塌开大洞,光线非常好,不会使用闪光灯。” 还有网友表示,随团人员对珍贵文物拍照并将其发到网上,等于将珍贵文物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很容易引起文物盗窃分子的注意。此外,该考察团人数众多,人员比较复杂,有网友担心会有文物盗窃分子跟团踩点。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山西南部早期建筑维护工程专家组组长张之平也说,近年来山西的文物盗窃分子活动很频繁。“一定要警惕盗窃现象。在做‘十一五’规划时,我们前脚走,后脚就有文物盗窃分子开始行动。” 对此,唐大华回应说:“自驾探访的所有山西木建筑,都是在网上找的政府公布的文保单位,在政府的公布单中就有详细的地址,谁都可以找到。”同时,他认为,山西木构建筑中可盗窃的文物比较少,木构建筑结构比较简单,装饰物较少,盗窃的价值不大。“即使发生了盗窃事件,盗窃的危害也要比整个建筑毁掉的危害小得多。” 不过,张之平仍表示,“民间力量来关注山西木建筑的保护非常值得赞扬,但是方方面面的因素都得考虑到。”她认为,民间力量的关注可能会加大地方政府的心理压力,一定要警惕地方政府没有规划地随意修缮木构建筑。有些地方政府压力一大,就可能不考虑古木构建筑的背景、原构和原貌,拨钱随便乱修,或者开发旅游,更破坏了古建筑。“这样带来的损害是无法挽回的。” 清华大学建筑系副主任吕舟认为:“活动组织者的出发点和动机应该都是好的,站出来指出山西木建筑失修的现状是社会责任心的表现,但民间力量在组织活动时必须确保文物安全。组织者和参加者都有责任和义务保证文物的安全。但是懂得怎么样去保护文物,是一个更大的全民教育问题。” 修缮人才紧缺是瓶颈 张之平认为,木构建筑的修缮必须由专业的修缮队伍来完成,而目前我国木构建筑的修缮人才紧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保护的进程。“资金不那么缺乏了,但维护古建筑的人才仍十分缺乏,这其实是我们不能一下展开所有修缮工程的关键。”据张之平介绍,目前我国高校的古建筑教学,太偏理论,研究建筑史的人很多,培养出来的专业维护人员却很少。 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在北京大学考古学科创立90年和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创建60周年庆典上曾指出:当前文物保护工作中最大的制约就是人才,既缺乏高层次人才,也缺乏能动手操作、在古建和壁画上动手修复的高级蓝领人才。北京大学1993年开设了文物保护专业,但学生真正走上维护一线的却很少。 据了解,山西有资质的承担古建筑维护的施工单位有18家,而其主攻方向大部分与钢筋水泥有关,木建结构几乎空白。 柴泽俊更是指出,现在很多传统的维修木建筑的技术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状况非常严重。“现在的古木建筑修缮人员,锛子拿不起,手工刨子不会用,鱼鳔不会摇,桐油不会熬,石颜料不会洒,只能将就代用机器制作品。”比如简单的钉椽子,如果使用手工制作的方形钉,一两百年都不会滑落,而现在机器制作的钉子,三五年就坏了,但制作方形钉的手艺现在已经失传,钉椽子变成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就意味着修缮的频率非常高,以前200年需要修缮一次的构件,现在不到5年就得修一次,200年需要修40次,有多大的人力、物力能经得起这个折腾?” 专业人才培养是需要时间的 山西是古木建筑大省,这几年,国家拨付给山西的文保经费在全国来说算是最多的,山西省政府拨付的维护经费也在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国家文物局投入山西省文物保护专项经费3.6亿元,年均7100余万元,山西11个市在文物保护上的总投入是1个多亿。另国家拨给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专项经费6444万元,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专项资金10029万元。但问题是没有专业的领导、会修的干部和会操作的工人,就算有钱去维修古建筑,也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 柴泽俊认为,各级政府应该从行政管理、学校专业设置等方面加快转变,也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有计划地培养古建筑专业技术人才。 一支专业的队伍,需要长时间培养。柴泽俊建议:可以让一个学校代培几批可以上岗的专业古建筑技术人员,3年培养一批人,一个地市分配下去就是两个人,看起来很少,但是现在能着手做起来,十年二十年就能解决问题,古建筑的保护就会有很大改观。否则,几十年之后,山西木建筑的保护还只能是这么瞎嚷嚷。 柴泽俊还表示,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传承古木建筑维修的传统技艺。它们不是过时、落后的,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最适合古建筑自身的修缮方法。比如应县木塔,地基是用黄土夯打起来的,几千吨重,960年了还没有下沉的迹象。而现在钢筋混凝土打的地基,寿命只有80年。用现代方法技艺去修,现在看来光鲜明亮,但是不到20年又坏了。“我们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传统技术、传统工艺和方法需要有人继承,也值得继承,失传的传统技术都等待着启程。” “山西古木构建筑失修的现状,不是一哄而起,批评一下哪个领导就能解决问题的,各级领导必须重视古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重视古建筑专业技师的培养,才能将古建筑的保护真正落到实处,把中国木建筑文化真正传承下去。”柴泽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