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资讯
专家解读艺术品市场怪相:谁的画好就拼命买
从收藏角度解读城市性格,破解艺术品投资背后的文化基因。28日,由北京匡时携手雅昌艺术网举行的“收藏寻城记”活动走进武汉,一场“潮流与传统——中国收藏地理文化论坛”,集结本地艺术界、文化界、藏界、企业界知名人士,同为武汉艺术品市场把脉,他们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
一宗罪 文化深厚,养人却难留人
“武汉九省通衢,接收的信息量很多很广,所以武汉的文化很不好定位。湖北也是非常养人的地方,历史上出现了像米芾、杨守敬等书画大家。”论坛刚开始,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就道出了自己的观点。但紧接着他话锋一转:“但是反过来说,这里也不适合留人,这些人又纷纷走掉了,优秀资源没有保留,这对于武汉是个遗憾的事情。”
樊枫的话得到省书协副主席铸公的响应,他举例说明,“孝感人程正揆,是金陵画派的开创人之一;杨守敬是宜都人,也去了上海定居……现如今许多本土艺术家也纷纷花开外地,这是武汉艺术品市场风格难成形的重要原因。”
【对策】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认为,当下不仅仅应大力发展美术教育,更应该针对如何留住艺术人才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宗罪 画在人先,收藏急功近利
论坛上,专家学者还道出如今武汉艺术品市场的一大怪相:很多收藏家不是看画,而是用耳朵去听画——听说冷军的画好、方力钧的画好,就拼命地买,好在哪里自己也说不出来。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花鸟画家肖安民分析,浮躁之风不仅仅表现在艺术市场上,社会上的急功近利和诚信缺失必然会反映到这个市场上来。
铸公就艺术品收藏“作品在前人在后,还是作品在后人在前”的问题发表观点,“齐白石一些早期的作品也不是很好,真正炉火纯青的是他70岁以后的作品,因此我们看画要用眼睛看,而非用耳朵听。”著名书画家李乃蔚也提出,“国外收藏家看展览,都是先看画后再找作者,也许记不住人名,但对画的描述却可以很清楚。”
【对策】樊枫说,艺术品收藏,应尽可能选择那些还没有出名、有发展潜力的艺术家的作品。
三宗罪 市场倒挂,本土艺术家成名难
在艺术品市场上,画廊是一级市场,拍卖公司是二级市场,然而,武汉的艺术品二级市场却比一级市场火爆得多,这种市场倒挂现象酿成了不少“苦果”。
武汉蓝光艺术博物馆馆长、武汉存古堂创办人高训禧认为,武汉本土有很好的书画家,佳作也不少,但在国内市场常难拍出高价,艺术家成名较北上广、江浙地区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指导和包装。
樊枫也表示,一个健康繁荣的艺术品市场,不仅要有好的艺术家,还要有成熟有思想的买家,“没有画廊、美术馆、博物馆等专业机构的引导,卖家‘好酒也怕巷子深’,买家‘偏听偏信缺乏判断’,市场难以良性发展。”
【对策】北京匡时董事长董国强认为,武汉本土要有好的画廊,对年轻艺术家进行培养和创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