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资讯

砸宝事件:艺术品鉴定的话语权之争究竟“砸”到了谁

时间:2012.09.03 来源:上海证券报

        就早先“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连发的多道限令,如今看来,似乎没有起到当初预期的效果。
  “砸宝”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有专家公开宣称被砸掉的“赝品”中有不少是真品,而后在观众一片哗然还未结束之时,北京市文物局又声明所砸的都是赝品。
  在这一场真真假假的争论中,事件本身娱乐大众的效果似乎和大多的鉴宝节目的初衷不谋而合。
  真假各执一词
  前不久,首都博物馆和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栏目组联合举办了《“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从节目中被砸掉的“赝品”瓷器中选择了30余件高仿品,和首都博物馆的馆藏瓷器对比展览。然而在展出过程中,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等专家反复观看展览后公开宣称,该栏目砸掉的“赝品”中有不少是真品,中国管理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文物鉴定专业委员会主任宁玉新则称,“赝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真品,而且三成都是珍品。
  而紧接着,在21日下午,在北京市文物局的组织下,4名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张如兰、王春诚、马希桂、李宗扬对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30余件“赝品”进行了鉴定,最终得出一致结论:主持人王刚在《天下收藏》中所有砸的“文物”都是假的。
  “北京发布”微博随即发布消息称:近日,有网民质疑王刚在北京电视台“鉴宝”节目中把真文物当成假的砸了。北京市文物局对此事高度重视,立即请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的专家前往鉴定。经对砸了的文物残品鉴定,所有被砸文物都是假的。北京市文物局表示欢迎广大网民监督。
  双方身份皆遭质疑
  早在今年7月5日,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就“进一步加强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的规范和管理”连发多道限令,内容包括:一,节目中出现的用于鉴定的文物必须是以合法方式取得的文物,也必须是法律规定允许买卖的文物;二,文博工作者不收藏、买卖文物,不违规占用文物及资料,不以职业身份牟取私利;三,不得在节目中编造文物流传故事,不得诱导“持宝人”杜撰虚假收藏故事,不得在节目中由演员扮演“持宝人”。
  与“限娱令”不一样的是,广电总局并没有要求鉴宝节目必须审批或备案,没有总量限制,目前为止也没有被勒令停播的鉴宝节目。
  而对事件中出现的《天下收藏》栏目的嘉宾,有人提出了质疑。《天下收藏》自2006年4月开播,每期有3名客座嘉宾。其中,著名藏家马未都、翟健民、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叶佩兰、首都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张宁、北京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张茹兰、北京华辰拍卖公司总经理甘学军、太平洋(5.47,-0.06,-1.08%)拍卖公司艺术品市场总监胡智勇等人均担任过嘉宾。对此,有人质疑翟健民是个生意人,而甘学军作为拍卖公司的老总也不具备鉴定能力。
  相反,更有人质疑公开宣称“赝品”为真的质疑者: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之前因曾在“汉代玉凳”真假之争中坚称“汉代玉凳”为真而为人熟知。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文物鉴定专业委员会主任宁玉新,曾在“明代到底有没有热水瓶”争论中,坚持认为明代能烧造“青花热水瓶”。
  记者采访了专攻文化产业、艺术品的律师、上海文交所顾问律师戎朝。戎朝认为,此事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第一,如果确实是假货,现在文博界的人如果有假货一定不会砸掉,而是出手,如果连出货都出不了,那么损失就实实在在成为个人的了;第二,如果是真货,那么就得分是属于国家级的珍贵文物,还是属于普通级的文物,或者连文物都谈不上,如果是国家级的珍贵文物,那么王刚包括节目组因前期实力不足导致误判,在过失或故意的情况之下,导致珍贵文物破损是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如果不属于珍贵文物,就要看持宝人与栏目组所签的合同里是怎么写的了。”
  戎朝告诉记者,如果合同里有表明类似“不管送宝是真是假,只要节目组嘉宾鉴定是假的话,就砸掉”的意思,那么就得按合同来办,合同肯定具有法律效用,但是只要合同违反了《文物保护法》,就得承担刑事责任。
  专家不如行家,行家不如玩家
  “中国文物黑皮书”——《谁在收藏中国》、《谁在拍卖中国》、《谁在忽悠中国》——的作者吴树告诉记者:“我和两个朋友一起去首都博物馆看了展览,一个是高仿高人,一个是某鉴定中心的老总,至少我们认为被砸的东西是真品的可能性极小极小,起码那个展览所砸的东西没有真品。”
  吴树认为,其实所谓“赝品”该不该被砸并不是根本问题,“如果这么多受众不愿意砸,不砸也行,这就是一个娱乐节目,砸不砸不是原则问题。”鉴宝节目如此追求娱乐性的根本原因,是电视台对高收视率的追求,即便有对鉴宝节目的限令,但是电视台为了追求高收视率,追求广告,只要有人参与有人愿意看,便会迎合观众需要。“如果你是商业电视台,‘眼球’第一无可厚非;但如果是主流电视台,比如央视、各省卫视,还把自己等同于商业电视台,把收视率视为第一要点,追求‘眼球’远远高过媒体的导向目标,那就不对。”
  古玉玩家、收藏家杜平告诉记者:“鉴宝事情表面上看是学术纷争,但实质上是艺术品鉴定话语权之争。现在民间收藏风起云涌,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有了艺术品定价权。”而从鉴宝事件本身所体现的民间鉴宝行业的问题,杜平认为,文博界里面有个人不能搞收藏的清规戒律,导致现在出现一些理论型的所谓鉴定专家,没有上手过实物,一切都是照馆藏品来判定,都是照本宣科,“就事论事的话,我个人还是相信鉴定专家团队的鉴定水平的,但是收藏圈里,现在‘专家’都已经成贬义词了,专家不如行家,行家不如玩家。据我了解,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和严重,把假货说成真的是眼力问题,把真货当成假货是水平问题,更有甚者,把真货故意说成假货是道德问题。”
  被娱乐的永远是百姓
  在吴树看来,目前娱乐性占主导的鉴宝节目中,“赝品”该不该砸不是问题的关键。而在砸宝事件的一波三折中,也有人扯出鉴宝节目栏目组对所谓“赝品”和“持宝人”的事先安排。对此,北京博玩文物鉴定中心总经理、北京鉴定专家张进发认为:“这个问题看你从哪个角度看,每个人的知识面不一样,认识程度不一样,理解程度不一样,但是这些节目我还是赞同要搞,为什么要搞?因为咱们国家是一个历史文明古国,咱们的文物在世界上来讲任何一个国家没法比,通过这些媒体宣传使13亿人把这些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东西好好地保护起来,这是一个好事。如果说这里边掺杂一些个人的炒作,目前这个形式很正常,因为有媒体宣传。这一块虽然我赞同,但是我认为应该实实在在地找那些确实有鉴定水平的专家去做这些节目。”张进发认为,电视台应多做正面宣传为好,让13亿人把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东西好好地保管、保护起来,而不是胡乱宣传。
  而对于此类鉴宝节目的正确导向,吴树认为,诸如此类的节目应该多以普及古玩收藏的知识为导向。首先,可以通过最能直观体现历史和传统精神的实物来展示和宣讲;其次,应多传授审美方面的知识,让观众学会文物审美;此外,针对广大收藏爱好者多普及鉴定知识,承担推广、普及文物鉴定知识的责任。比如这一阶段市场上高仿画比较多,就推出如何辨别假画的节目;社会上流行高仿明清官窑,则推出鉴定假官窑的节目等,这种节目的收视率一样会很高。
  杜平也表示:“鉴宝节目之所以这么多,是基于观众对艺术文化知识的旺盛渴求,个人观点是多多益善。但栏目的定位很重要,文化是阳春白雪不能亵玩,但又要兼顾百姓的喜闻乐见,对制片人是个考验。如果出于提高收视率而开砸,实不足取,即使是赝品也不该砸,可以建立一个赝品数据库,比如联合网媒做个清晰的网上赝品图片库,给大家借鉴学习,而不是一砸了之。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上,已经砸毁了太多太多,现在的时代是拼接历史文明碎片的时代,而不应再以去伪存真的名义,去进行暴力破坏。如果我们再过上二三十年后,来回顾当今的艺术史,只有打砸的记忆,那是很悲哀的一件事。”
  而目前出现对“专家”的不信任,以及对谁来鉴定“鉴定专家”的质疑,张进发坦言:“应该确确实实找些有本事的专家,但是目前来讲不是这样,他们看的是什么?看的是你的工作单位,你的履历,不是看你的水平。”杜平也指出,现在的鉴定有个误区,“就是谁的名头大,谁就可信,事实并不尽然。文化部应牵头尽快成立一个国家级鉴定委员会,艺术品鉴定并不难,难在让谁来鉴定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群策群力。”
  对于鉴宝事件本身所出现的波折和所造成的舆论,吴树无奈地表示,媒体其实不应该过分放大:“本就是连环炒作,被娱乐被愚弄的永远都是大众。”

责任编辑:刘倩去阿特首页
我来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