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中立,作为上世纪80年代“伤痕美术”和“乡土写实主义”美术改革运动的代表人物,曾凭借《父亲》一画而家喻户晓。如今,身为四川美院院长的他更是川美画家群体中的领军人物。随着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整体低迷,高价位作品的流通性和成交额均大幅下降,而罗中立作为一个在学术性、历史地位等方面都具有良好基础的艺术家,势必成为未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复苏过程中的一面旗帜而备受藏家关注。正是出于对罗中立学术地位和市场价值的双重肯定,泓盛凭借2012 秋拍当代艺术专场罗中立作品的优异成交之势,在2013年春拍中进一步推出“原乡的悸动——罗中立艺术专场”,其中涵盖艺术家的油画、水彩等多方面的创作,可谓精彩纷呈,看点多多。
罗中立 晚餐 油彩画布 95x130cm 1996年
原乡赋彩
《晚餐》创作于1996年,是罗中立在古典写实风格之后发展出的回归原生态精神的“朴拙写实”风貌,实际上也是其第一阶段的延伸,即把大巴山农民的形象特征进一步夸大,主要体现在造型的笨拙和天真。作品中,罗中立以夸张诙谐的手法呈现矮小粗壮的大巴山农民用餐时的情景,人物与家畜共生、共存、共享、共乐,构成一个其乐融融的“生命共同体”。艺术家藉由对这一生活场景的温馨描绘,突显大巴山农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价值观。
罗中立 巴山情 油彩画布 120×95cm 2005年
罗中立 浴女 油彩纸本 54×39cm
罗中立 憩 油彩纸本 55×39cm 2005年
《浴女》与《憩》是罗中立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2000年中期以农民生活化为题材的“速写式”系列作品。笔触浓重豪健,挥动出生动的肢体语言,给人一种浓郁的雕塑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罗中立通过艺术语言的简化,将大巴山人物的原始性和神秘性表达得淋漓尽致。
罗中立 拥抱 油彩画布 200×185cm 2005年
《拥抱》创作于2005年,是罗中立乡土题材第三阶段的图像化表现时期。这一时期的形象是前两个时期的重复和挪用,但在表现形式和技法上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形成一种不同于传统油彩表现的炫目效果。画面中人物形象以网状辐射的线条塑造而成,线条的色彩极为丰富。男人与女人在雨中的相拥由于线条的交织、色彩的碰撞而显得张力十足,背景处的雷电和肆虐的暴风在蓝色线条的密布渲染下狂暴地鞭挞着世间万物。《拥抱》中夫妻同风雨共患难的爱,在这种颜色和符号的强烈对比中被刻画得刻骨铭心。
罗中立 过河之二 油彩画布 100×80cm 2006年
罗中立 故乡组曲-走在水堤上的农夫 油彩画布 60×50cm 1981年
《过河之二》创作于2006年,是罗中立乡土题材过渡至第三阶段转型时期的作品。画中人物泥塑般的造型与民间性的色彩浑然交融在一起,既有前期原始乡土画面的厚重感又有后期色彩线条的丰富性。长期以来,罗中立在大巴山淳朴生活的感召下,其画风也逐渐趋向自由与随性,但又不失力度。“过河系列”真实再现了其对大巴山农民生活韧性的赞美。
罗中立 出海 水彩纸本 29×42cm 2004年
水彩巡记
罗中立曾说过,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风景水彩画是其画得最愉悦的一类作品。泓盛此次上拍的30张水彩画,按内容可分为《巴黎圣母院系列》、《吴哥窟系列》、《出海系列》、《人物系列》、《我的工作室系列》,其中既有罗中立游历世界时的写生式创作,也有他对周边环境和人物的速记式描摹。如《巴黎圣母院系列》、《吴哥窟系列》、《出海系列》,罗中立以一种日记式的绘画方式,记录了其在行旅途中的感觉、感受、感悟和感动,画面色彩浓郁而饱和,灵动率意的线条像抓拍一样,迅速抓住瞬间印象和心灵的触动。《人物系列》鲜活而具体,寥寥数笔,一阵涂抹,人物的形神特质便跃然纸上。《我的工作室系列》则于涂抹淡彩间,将特定季节、特定光线、特定氛围下的工作室周边即景迅速捕捉,观者即使从未亲临,也能唤起一份回忆之味。由此,当我们细细品味这30幅水彩画时,既可以看到罗中立所见所闻的经历,也可以读到他当时当地的感受,正如他自己所言“水彩,可以当作我的日记……而写生,就像手工活一样,科技越发达,设备越先进,手工活也就越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