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图像真实性的瓦解
杨冕给自己指定的任务即是质疑图像的真实性
杨冕给自己指定的任务即是质疑图像的真实性,因而质疑媒介的权力。除了艺术家以外,杨冕还是一位思考者:在开始新的作品系列之前,他仔细地选择自己的目标并分析处理手法。只有当目标和手法都以让他满意的方式解决后,他才会开始工作。然后,当他用自己的方式达到逻辑上的结束点时,系列才获完成。之后也许会出现作品上的空当期,因为他需要思考下一个目标。1997-2006这十年间,杨冕完成了“标准”系列,审视经过媒体传播的审美标准,尤其是广告中展现的那种难以企及的女性美标准。他注意年复一年的流行趋势变化,并用油画画出那些美女,她们置身于一种和他所受的写实艺术训练完全相反的模糊的潮流之中,最后在画中央画一道色彩鲜明的横线。2009-2010年之间,他在沉寂中完成了一种全新而迫切的手法,开始了现在这个系列:“CMYK”。
“CMYK”直面的问题比“标准”系列更微妙一些,这种直面的方式也更微妙。杨冕展示了我们对过去的理解总会在传递中歪曲。一个有力的比喻便是他绘制的一系列大师作品的复制品。这一系列的标志在于他所画的复制品展示的是一种戏剧性的印刷四分色模式(CMYK,即印刷所用的四分色。C代表cyan,即青色;M代表magenta,即品红;Y代表yellow,即黄色;K代表key black,即黑色)的简化,这样用于印刷和网络数码图像或者其他地方的色点被扩大并占据了整个构图。虽然这种说法听上去很简单,但这种绘画确实是经过繁复的实验得出的成果,并产生了复杂的生产流程。杨冕认为隐藏他对油彩或丙烯介质作画的熟练掌握是至关重要的:他毫无夸耀自己才能的欲望。同时,他的艺术作品在技术上无法复制这一点也很重要——这种方法必须只属于他一个人。讽刺的是,掩饰极端艺术化的手法和原创性在中国的文人画家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正是他们的作品构成了杨冕“CMYK”系列的部分主题。
选择图像是创作“CMYK”系列的基本步骤。杨冕复制的画作跨度上千年,从大约8世纪的作品(李昭道《明皇幸蜀图》)到明末清初朱耷的山水,之后甚至出现了欧洲的大师作品。他选择了从因特网上下载数码图像。例如在谷歌搜索引擎上搜索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时,找到了超过11000个搜索结果,好多和搜索目标根本无关。在这些结果中,杨冕选择的图像并不是精度最高的,但也不是最差的。不仅如此,范宽的原作有两米高,而数码图像只是一个小小的部分——即便是网上海量图片中精度最高的,也只包括原作视觉信息中的极小部分。
在选择主题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将主题转译并传达到画布上。这一步骤对杨冕的要求最多,他所习惯的技法需要一种独特注意力的集中。在用Adobe Illustrator处理选好的图像时,杨冕先要决定黑色点的位置。虽然程序可以帮助他区别开黑色,但是其他三种色点只能靠视觉去区分。没有简单的编程可以让他定位这些点——艺术家只能一个一个把它们加上去。他的目标是使每一个点都有独立的表达,也就是说,它们不应该碰到另一个。于是,与其严格按照原始数码图像来安排CMYK排序,不如自己主观决定色点的位置。在这个层面上,他的技法接近印象主义的画家。这同样也是挑战最大的地方,要独立判断几万个色点在一幅画中的位置绝非易事。
杨冕创作“CMYK”这一系列的想法最初来源于2000年他教绘画课时。他希望讨论毕加索的作品《镜前的少女》,并需要用喷墨打印机来制作幻灯片。当时那幅图片很小,小得当他放幻灯片的时候,那图上的CMYK点都非常明显。“然后我就把打印胶片放在幻灯夹里面放,呈现出的东西把我吓坏了,因为投到幕布上去的全是乱七八糟四个颜色的无规则的色块。我就觉得这个呈现的效果非常神奇,对我来说是个特别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