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哲
“他买的是一段美术史”,在那个汹涌澎湃的年代,改革开放让人们终于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每个人都跃跃欲试想做点什么,在他们身上你能看到一种执着的拼搏精神。有这么一位台湾人怀着对艺术的热爱,义无反顾地闯入了当代美术史的进程,往返于海峡两岸,写下了历史性的一页。
他叫林明哲,1949年出生于台湾,是福建第六代移民。他早年学画,热爱传统的中国文化,后来以房地产起家,致力于台湾水墨和油画的收藏。在两岸关系仍然紧张的1987年,林明哲怀着对艺术强烈的好奇心,几经辗转来到内地,认识了大量艺术家,后来经过艾轩的介绍,四川美院的作品带给了他很大的震撼。林明哲开始不断地扶持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从大量购画到建立“罗中立油画奖学金”,形成了有时间线索的收藏轨迹。1992年林明哲还创办了台湾山艺术文教基金会,致力于收藏、推广中国的现当代艺术作品,深耕内地,推向世界。“我们做美术馆、做基金会的原动力都是来自四川美院,所以到现在我对四川美院还抱有一种感恩的心态。”林明哲说道。
时代的烙印
林明哲说:“我们在台湾学的历史不是只讲台湾,是整个中国大陆的,新疆,蒙古,或者上海。在哪里有一条铁路,叫什么名字是几公里?山西有什么煤矿?我们都得学。我们从小到大的美术课,从中国画到西洋画派,从古代到清末民初也都是知道的。”但是由于台湾在戒严时期不允许看到内地与俄罗斯的任何讯息,所以他对建国后内地艺术的发展知道的很少,后来陈英德的一本《海外看大陆艺术》才第一次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现况。林明哲说:“我们那时候就是非常热血的,非常迫切地希望了解整个中国的艺术发展,所以我们到了内地以后就买了很多书。”
历史可以轻易改变几代人的命运,但也是因为历史人们又顽强地重聚到了一起。“第一次来内地没有想要买东西,只是为了合作办展览,搞海峡两岸绘画交流展。”林明哲回忆道。海峡两岸绘画交流展是在1989年,当时台湾还不允许在官方场地办展,因为只开放了探亲,并没有开放文化交流,所以交流展是在一家新的办公大楼里展览的。当时他们邀请了北京画院所有的艺术家来参加,总共40多人。无论是在政府还是在民间,这是两岸开放以来的第一个交流展。林明哲说:“我还是蛮自豪的,后来在展览上认识了周思聪、李小可等人,以后又遇到了艾轩,他介绍我到四川,于是开始了川美油画收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当时有一种很强烈的珍惜学习机会的意识,因为离开学校的时候,真没想到还有机会再回到学校来。”罗中立说。经过十年的浩劫,川美的学生和那个时期所有考上大学的年轻人一样,浑身都充满了能量,爆发出了最热烈的创作激情。不过中国有八大美院,为什么当时只有川美出来了呢?“我们那时候还去了广州、武汉、西安这些城市及美院,说实话当时感觉到最震撼的还是川美这些人的作品,无论是“伤痕”还是“乡土”,跟我所受的教育、闻到的空气和站立的土地都密切相关。我发现他们的油画很有趣,跟在台湾看到的不一样,跟内地其他的美院也不一样,可能是因为四川这个地方太偏远了,艺术形态没有人去管。假如在北京,老师有一套自己的传统方式,你必须学会了再去搞创作。但是在川美,老师是开放的,坦白的说老师比学生弱。老师不敢教他们嘛,像何多苓这样的天才老师哪敢教,学生们都是来跟何多苓学画的。所以这些学生很有自主性,早早就开始了创作。”林明哲说道。在他看来像罗中立、何多苓、程丛林等艺术家的作品,有那个汹涌澎湃的时代印记。回顾过去,开放后的整个环境给人的感觉是新鲜的,充满希望的,川美也刚刚开始了自己的破茧重生,林明哲义无反顾地开始了内地油画收藏,罗中立说:“林先生是一位艺术爱好者,那个时候台湾地区比他有经济实力的人很多,他能够来到内地,是因为有另外一个层面的动力在支撑着他,那就是他感到这一批作品的重要意义,这个历史时刻的重要性,这在收藏当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一点,也许有人也看到了,但是没有他的勇气和魄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