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特新闻 |
|
|
石建邦:2012香港艺博会内热潮涌动 |
时间:2012.05.28 来源:东方早报 |
毕打行画廊群
说起Pearl Lam,林明珠,可是香港艺术圈的风头人物。上海人也许对衡山路41号芝大厦和对比窗画廊并不陌生,就是由她一手操办。近年来,香港艺术市场风起云涌,国际一线画廊纷纷入驻,高古轩、白立方等大牌相继开张。中环毕打行、雪厂街一带成为高端画廊的聚集地。Pear Lam画廊则是林明珠的一个全新画廊,借艺博会之际高调开张。
实在说来,在中环高楼林立、喧闹拥挤的街市中,毕打行很不起眼,以致我顺着地铁指示牌出来,两次与它擦肩而过。迷茫中转身看到一帮衣冠楚楚的中外人士纷纷进入一狭小的楼道——我想不必问就是这里了。跟他们上六楼,林的画廊灯火通明,白墙耀眼,人声鼎沸。开幕展由高名潞策划,推出朱金石、张健君、阎秉会、苏笑柏、邱振中、李华生、李晓静等人的抽象作品。诸人之中,苏笑柏的作品,质朴静穆,既古老又现代。同样,我一直对邱先生在现代书法和西方抽象艺术之间的探索饶有兴趣。他的抽象书作,呈现出内心的明澈,并富思辨意味。李华生的水墨一变以往活色生香的具象表达,开始迷恋淡墨线条的交织布控。另外,朱金石的颜料堆叠生猛斑斓……
在热烈吵闹的人群里,我和苏笑柏打了一个招呼,就悄悄溜出画廊,开始在这座大楼里自由猎奇。今晚这里可谓百花齐放,七楼高古轩的画廊里,正举办德国摄影家Andreas Gursky 的作品展,每件尺幅巨大,河流、教堂、超市的场景在其镜头下得到震撼人心的强化。
楼下407,汉雅轩里的张颂仁正张罗着杨诘苍的《广东王》个展,是一帖充满乡愿的艺术神咒?充满诡谲与调侃。自序写得很有意思,从洪秀全到许冠杰,历数乡贤神人,东西不多,恍若误入当年天地会的魔法道场。
刚刚安家304室的Simon Lee画廊来自伦敦,此番开幕展览推出美国艺术家谢丽·李雯(Sherrie Levine)的观念作品,展品中四件一组的浇铸青铜动物头颅,令人仿佛置身蛮荒时代。还好墙上的一组明信片拼贴画,将人扯回现代文明的机器复制。
隔壁301的Ben Brown画廊同样来自英伦,里面的展品让人眼睛一亮,尤其波提(Alighiero Boetti,1940 - 1994)的作品深深吸引了我。我是第一次知道这家伙的名字,一位意大利艺术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的“贫穷艺术”运动中影响卓著。他出生都灵,原先在都灵大学学习商业,不久毅然抛弃学业,做了艺术家。在波提的作品里充分显示了其对哲学、数学、音乐乃至炼金术的炽烈兴趣。1970年代,他频繁旅行至阿富汗、巴基斯坦、喀布尔等地,与当地艺术家、妇女等合作,创作了一批反映地缘政治意味的《地图》(Mappas)系列,以及《词块》(Arazzi)系列和《万物》(Tuttos)系列的织绣作品,风格鲜明,意义强烈。
逛完上述画廊已近晚上9点,穿过狭窄的走道,大楼的低层正在做大规模的翻新粉刷,莫非将迎接更多的画廊入驻?带着这个疑问,信手推开一扇临时木板门,仿佛从盗梦空间跌落尘世,卷入无边的人潮中。
香港艺博会
如果说昨晚毕打行里面的画廊群展只是艺博会开幕前的一道开胃小菜,那么,今天的香港艺博会才是正餐盛宴。早早结束旺角一带的淘书闲逛,于下午5点准时来到湾仔会展中心。
老虎吃天,无从下嘴。相信一百位看客,有一百个看法。只是对我来说,可能更像是一次视觉旅行,走马观花在所难免。展览分上下两层,一层进门国际画廊鳞次栉比,眼花缭乱。高古轩照例端来达明·赫斯特、村上隆、昆斯、Cecily Brown还有曾梵志等当红明星的作品,当然还有莫奈、毕加索、培根、贾科梅蒂、劳森伯格、沃霍尔等已故大师的原作。别的画廊也不遑多让,德国一家画廊展出的巴塞利兹等当代德国作品,意大利某画廊一组莫兰迪的绘画(囊括油画、素描、版画等),均属难得一见。尤其让我喜出望外的是,在中间苏黎世实力画廊Galerie Gmurzynska展位上,首次看到古巴画家林飞龙(Wifredo Lam,1902-1982)的大量原作。此公有一半中国血统,在巴黎留学期间曾与毕加索等人过从甚密,且受其影响。他是拉丁美洲举足轻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与马塔、塔马约等人齐名,绘画和马尔克斯(他们还是好朋友)、略萨的小说一样够劲,可惜国内对他了解尚少。也就在这个展位上,巧遇王薇小姐。她喜滋滋地告诉我看中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那张树脂玻璃椭圆形大桌,想买了摆在未来龙美术馆的厅堂里,香港助手萧小姐正在帮她热切询价。我私心倒真希望她能捎带一张林飞龙的作品回去,绝对物有所值。
前面在Ben Brown画廊看到的意大利画家波提,展场里面有多家画廊呈现他的作品,显得非常热门。若要说展场里还有哪些作品让我心明眼亮,实在太多。至少玛勃罗画廊的Manolo Valdes,阿奎维拉画廊里的利希滕斯坦、Joan Mitchell,还有Cheim & Read画廊里的汉斯·哈同等人的作品,着实让我留恋徘徊。我还在里面意外寻获马瑟威尔(Robert Motherwell),霍奇金(Howard Hodgkin)以及Richard Diebenkorn等人的原作,虽然只是不太重要的纸上作品,对我却是首次目睹真容。
作为一个亚洲地区的艺博会,东方元素或者说亚洲力量在展场的方方面面同样得到体现。首先令我明显感觉到亚洲画廊的活跃存在,香港、台湾和大陆的中国画廊,韩国、日本画廊以及新加坡东南亚的画廊,都有姿态缤纷的艺术呈现。其次,中西方画廊里均有代表亚洲力量的签约画家或艺术作品展示,新老艺术家均表现活跃。苏老师的大漆和版画作品,有香港、英国和西班牙三家画廊分别展示。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赵无极,他的作品在许多画廊用明显的位置推出,如美国的L&M Arts画廊有两张很不错的赵无极作品,法国de Sarthe 画廊里一张赵氏五十年代的作品,堪称杰作。还有像香港艺倡画廊、季丰轩等等都有他的作品挂出,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位画家最近在藏家中的受追捧程度。有的画廊开价还算合理,只是季丰轩一张不大的赵无极,东西也并不突出,开价竟在6000万港元,着实令我费解。
不管你喜不喜欢,会场明显感受到内地艺术家的积极参与热情,成为场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总体表现或许欠佳。同样,会场上随处可见来自大陆的画家、藏家、媒体记者、拍卖行经理、画廊业主以及行家等角色。当然也不缺人傻钱多的土老板们,三五成群地进来。有位北方汉子,斜挎PRADA名包,扭头挎腰,几乎把头扔进裤裆里了,对着巴塞利兹的一幅作品端详老半天,最后正色对同伴说,“他们挂倒了。”
“明星”画家们当然不会错过这一家门口的盛会,纷纷登场。曾梵志一早就“驾临”毕打行各画廊“巡视”,张洹则在艺博会现场“办公”,活跃的青年画家们更是在现场穿梭频繁。
我没有看到张晓刚,但肯定去了,有他的微博为证:“连着两天两夜的奔波,满脑子的展览和人气的讯息,香港的艺术氛围可谓空前的热闹。低税的实惠,一流的服务,国际化的都市氛围,相对自由的自主经济和民主环境,甚至东方之珠美丽港湾的浪漫环境等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加上国际品牌画廊的入驻正在明显地带动本土画廊,一切似乎都在提示着香港的未来?”说得真好。另外,据目击者爆料,5月17日下午5点半前后在太古广场的西武百货内张晓刚与一女士在柜台处,据店员称“血拼”13000多港元。张晓刚刷卡签单,并吩咐东西送酒店。那天他一身草绿色阿迪达斯运动外套,神情疲惫落寞。那位目击者私家侦探出身,当然不失“狗仔”本色。
不妨说几句现场观展的细节感受。当天看完展览,不小心丢失了贵宾卡。第二天抱着试试看的心情问服务台,服务小姐二话没说双手奉上新卡,微笑叮嘱:“不要再丢了哦”。亲切得让人感动。会展的灯光专业舒适,洁白的展板一尘不染。我注意到一个展位,有工作人员在人少的间隙用刷子涂料小心修补靠近地板处碰脏的一小块,可见他们的严谨。现场的歇息区布置精心,与整体融为一体。我买了一杯橙汁,22港元,一杯热腾腾香气浓郁的咖啡,28元港币,绝对物有所值。第二天下午,在贵宾室里用餐,同样让人体会到香港服务的体贴周到。
时间仓促,艺博会期间外围的许多活动几乎都无缘参与。5月18日早上,本来想去参加法国de Sarthe画廊的一个早餐会,他们在中环雪厂街有一个独立的画廊空间。无奈大雨滂沱,下午回沪,只有放弃。偷闲在酒店附近溜达,不意路过铜锣湾书店门口,竟邂逅朱其夫妇从里面出来。我与朱其十年没有见面,如今他在北京发展,艺术批评掷地有声。人生何处不相逢,于是在边上找了个歇脚处闲话片刻。此次他也为艺博会观展而来,正好聆听高见。在他看来,香港艺博会在国际上可以与英国的Frieze艺博会水准相当,当然与巴塞尔艺博会还有一定的距离。明年香港艺博会将由巴塞尔组委会全面介入,相信会有更大的提高。至于内地与香港艺博会的差距,他认为至少还有十年的时间。
赶往机场的路上,不禁回味三四天来的感受,觉得香港很近,仅有两小时的航程,明年的展会我还会再来。但香港又很远,即使没有“流量控制”,有些距离一时半会很难赶上。
责任编辑:刘倩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