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当代艺术有待克服无知与歧视
抱着听讲座目的前来的学生们并不甘心。在提问的环节上,他们追问这位用阿娇、芙蓉姐姐作为素材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你的作品想要表达什么?”但是,他们没有在艺术家身上得到想要的答案。讲座结束后,有听众在微博上展开讨论,甚至有人认为,当代艺术家其实也不了解自己在创作什么,因此也就“不会讲”。
其实,这场受到非议的讲座是近日在广州时代美术馆举办、蒋志首次个人展“如果这是一个人”的周边活动之一。在展览现场,不少观众在面对录像中飞速切换的汉字、用燃烧完毕的烟花筒堆砌而成的城堡等等当代艺术装置作品时,脱口而出的也是同一个问题:“作品想要表达什么?”
这样的提问不仅仅出现在蒋志的个人展上,在广东美术馆的当代艺术三年展上,不少慕名而来的观众同样看得云里雾里。在这样的展览上,不少观众只好要求导览工作人员一件件作品解释,或埋头阅读甚至抄写作品边上的说明,或四处寻找美术馆设置的导览标签……
“他们在第一次接触后,往往会因为看不明白,就全盘否定当代艺术。”曾在多家机构从事艺术项目、策展工作的方芳说。“作品想要表达什么?”俨然是普罗大众、甚至不少艺术类学生向当代艺术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后一个问题。
学生不知道当代艺术为何物
五年前,当方芳踏入伦敦艺术大学校园时,她开始意识到过去五年艺术科班训练给自己带来的局限。“去到国外,才发现原来艺术还可以有很多做法。”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大陆依照苏联模式重塑高等教育,美学教育也不例外。从美术高校的学科设置到考察科目从前苏联完整克隆过来,并仍大体沿用至今。在“苏式”体系中,几十年来日复一日严谨有序地按相同标准制造“产品”。而艺术高考更明确强调素描、色彩、速写等造型训练,“学生背好技法就能应付考试,到最后,每个人画出来、想出来的东西都是一样的。”
当下艺术教育,早已突破二十年前的“美术”范畴,而兼容了影像、装置、行为、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动画设计、视觉平面设计、新媒体等艺术方式,业已形成多元的立体的综合的艺术生态。一切新内容以及今后可能再出现的新艺术方式,都在受制于市场化的内在规律,并顺乎自然地融入当代艺术教育中。那种循规蹈矩、照本宣科、亦步亦趋的教学模式,在今天显得很过时。
针对当代艺术在国内的尴尬境地,不免让人感到主流艺术界对实验性当代艺术的不友好态度。更有评论认为,除了体制原因外,普及当代艺术需先“破障”,克服站在传统艺术立场上对先锋性、实验性的当代艺术的无知与歧视。
与中国传统艺术不同,当代艺术更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注与批判精神。在原形艺术中心馆长、画家郭海平看来,当代艺术教育现状堪忧。他尖锐地指出:“当学校最后让学生不知道当代艺术为何物,教育部就会很高兴。”
艺博会上的美育
“中国内地的当代艺术教育才刚开始。”在时代美术馆策展人沈瑞筠看来,年轻人对当代艺术感兴趣,只能通过网络或专业杂志了解,无法直接面对作品、甚至是创作者。但在广州,甚至是内地,一般观众能亲身接触当代艺术大师级作品的机会微乎其微。
从美国归国后,香港艺博会的国际化给了沈瑞筠一个惊喜:在中国土地上仍有这么一个可以与纽约当代美术馆媲美的平台。“这对中国艺术家来说非常重要。”由此,广州时代美术馆“开放的工作室”项目资助广州本土年轻艺术从业人员赴港参观香港艺博会。曾多次参加不同地区不同年份艺博会的方芳亦在其中。
在这次香港之行中,艺博会三层右侧展位给方芳留下印象最为深刻。主办方在那里设置了儿童铜版印刷体验、现场版面创作体验、对话等专门针对5-7岁小朋友公共教育项目。除此之外,更有学校老师专门组织学生到现场体验当代艺术。“老师先让小朋友们自己去发现,并不告诉他们作品要表达什么”,方芳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之后画廊的专业人士会出来为小朋友们做导览,提醒小朋友看作品的不同角度。”
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位上,孙原与彭禹的作品引人注目。四组玻璃钢制成的三角龙与犀牛,并组合以骨头或昆虫标本分布在四个画廊。“对于不少内地观众来说,雕塑在脑海里的概念或许只有人身佛像”,在方芳看来,香港的小朋友自小就能看到这样不一样的雕塑,这将使他们日后更容易接受造型“奇怪”的当代艺术雕塑。
同时,香港艺博会还举办一系列针对不同组别的艺术教育活动,包括:为入门藏家提供真品收藏导览,专门带领观众参观并提供讲解的导赏团、各色工作坊活动与讲座等。上述活动全面免费对外开放并提供国语、粤语与英语服务。“为当代艺术教育与普及创作了一个相当生动而活跃的氛围。”
而在国外,当代艺术往往就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在英国留学期间,方芳发现人们参观美术馆很轻松,甚至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消遣活动,或拖家带口,或推着婴儿车,大多没有给自己布置“找到作品标准答案”的任务。“其实,一般人也没有必要在作品意义上钻牛角尖,这里不是高考,没有标准答案。”
在“如果这是一个人”的展览上,蒋志的作品形式多样,涉猎摄影、录象、装置等,但都往往离不开人物。从年少好友到当时身陷“艳照门”的阿娇,从普通的小镇女青年到减肥前的芙蓉姐姐。“我透过他们看见我自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蒋志这样给出解读展览名“如果这是一个人”的一种角度。
或许,当代艺术也只是为观者提供一个看见自身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