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西方收藏家清仓中国当代艺术的背后
乌利·希克
从尤伦斯到乌利·希克:清仓中国当代艺术?
瑞士收藏家乌利·希克前不久向筹备中的香港M+视觉博物馆捐出了1463件中国当代艺术品,同时又向M+卖出47件藏品,售款1.77亿港元。从尤伦斯到乌利·希克,曾经叱咤一时的西方收藏家似乎纷纷开始“处置”手中的中国当代艺术藏品,这是否意味着西方大收藏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清仓”?
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6月12日宣布,获赠1463件中国当代艺术品,将被纳为于2017年落成的M+视觉艺术博物馆的永久藏品。这批当代艺术作品由知名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瑞士人乌利·希克(Uli Sigg)捐赠。有关机构宣称这批藏品价值约13亿港元(这一数字也受到不少质疑)。根据“部分捐赠、部分收购”的协议,M+再向希克博士购入47件藏品,售款将达1.77亿港元。
从尤伦斯夫妇大肆甩卖系统性收藏,到乌利·希克将“主体收藏”半卖半送给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国外收藏家的动向牵扯着中国艺术界的神经。鉴于乌利·希克“国外收藏家”的特殊身份,鉴于中国当代艺术依然属于“市场热炒、艺术价值有待验证”的范畴,鉴于他精心选择的捐赠对象是一家香港博物馆而非大陆博物馆,他的捐赠行为引起了热议,在一片对他慷慨大度的称许声中,同样不乏质疑的声音,是对乌利·希克,更是对疑问重重的中国当代艺术本身。
乌利·希克,有时候会被称为西客,希客,或者稀客。30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价值和艺术价值一直充满争议,而这位神奇的瑞士人从其刚刚起步开始,便以一位外交官了解中国的热忱走访了上千位艺术家,以独特的品位和坚持购入艺术家作品的行为,扶持他们的艺术事业。
据悉,近几年他依然保持着每年收入约200件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习惯,至2012年1月,他在接受采访时确认自己的收藏已经超过2200件。而他将这一建立起体系的收藏半赠半卖给M+博物馆,也引起了舆论普遍的关注。
希克收藏品“花落香港”的背后
乌利·希克收藏品何以“花落香港”?
先看看现年66岁的希克何许人?1995年,希克被任命为瑞士驻中国、朝鲜和蒙古大使,而今天,希克不仅是一家年收入15亿瑞士法郎的瑞士公司董事会副主席,还担任一些知名美术馆的咨询委员会委员。
希克上周在书面回答《东方早报·艺术评论》采访时列举了他多年来一直坚持做的三件事:“一,建立起一套我称之为‘文献’的完整收藏体系;二,将这些收藏带到中国以外的地方参加展览,让中国的当代艺术家获得他们应有的国际认可;三,完善和丰富中国当代艺术生态。比如说我在1997年设立的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在这样一个平台下设立艺术家奖、艺术评论奖。”
对于选择香港而非大陆的原因,希克此前表示,一位北京艺术家在2011年4月的遭遇是他最终放弃内地机构的重要原因,那些条条框框的限制让他担心自己的藏品若赠予中国内地博物馆可能会“受到非议或毁坏”。
其实希克的藏品早已有意让中国的美术馆收藏。而这样的选择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希克表示:“在上世纪90年代早期,我已经发现不论在中国还是海外,也不论是以个人或机构名义,都没有人系统化地收藏中国当代艺术。这对于一个泱泱文化大国,以及后来被认为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时期来说实为稀奇。因此,我改变了自己的收藏模式,开始仿效收藏机构有系统地记录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我决心建立一个在中国及海外都缺失了的‘档案’,以记录中国的当代艺术。”
不少人在接受《艺术评论》采访时都表示希克与尤伦斯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不同。“尤伦斯是对这个事情感兴趣,但是他并没有直接接触当代艺术,希克是非常迷新的东西,新的作品。这些‘迷’形成了非常个性的收藏。”香港策展人、汉雅轩艺术总监张颂仁说。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乌利·希克拜访了1000多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在极少人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时候,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投资价值还没有浮现的时候,他以不断地走访和收集,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专家,并整理出一套可以说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一手的“文献”。台湾艺术策展人陆蓉之相信“希克是最早的,也是当时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