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拍已结束,总结整备后的各大拍行已经开始将目光投向下一轮征集。 记者近日获悉,截至今年6月30日,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半年总成交额为281.60亿元,比去年春下降了34.27%,比去年秋下降了34.22%,上拍数量比去年秋拍下调了40%左右。受欧债危机、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拍卖市场“大盘下挫”,业内担心,今年会成为继2008年以来的又一轮更为严重的寒冬。 近些年,现当代板块话题不断。一面是近现代大师齐白石、李可染被“人民币玩家”推向一个个价格高峰,另一面是尤仑斯的几个中国当代专场,虽有国际买家参与竞争,香港苏富比也一度捷报频传,但一些内地的专场表现仍然差强人意。冰火两重的行情,让一些业内人士开始担心,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下一波高潮由会谁来推动,或者,还会不会有下一波高潮? 墙外开花墙内香 法国权威艺术市场评估网站Artprice曾这样评价当代艺术市场:全球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说明当代艺术已经成为当代文化消费中的重要部分。从全球范围来看,当代艺术市场越来越受到重视,当代艺术的需求愈发强烈,价格也随之高涨。 如果中国当代艺术的成功以市场价格作为衡量标准的话,那么2006年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可以称作为“市场化”、“明星化”的时代。 2006年,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十大拍卖成绩在一年内的成交总额翻了十倍。以至于中国艺术家一举赶超西方艺术大师,全球前二十大当代艺术家排行榜中就有八位中国艺术家。曾经的年青一代艺术家,作品价格高不可攀;以此成长模式为榜样的更年青一代艺术家,近些年的价格也在迅速飙升,这样的景象,给了一些投资者极大的鼓舞。 2011年,中国当代艺术总成交额以5.4亿美元的成绩,居美国之后,成为世界亚军。而这一年,正是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大户——尤伦斯在香港苏富比大肆出手藏品的时候。尽管此前,尤仑斯的专场拍卖令很多人担忧会成为中当代艺术市场的“滑铁卢”,但拍卖结果似乎再次显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活力。然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尤仑斯的几次国内专场拍卖之后,85一代“天王、金刚们”的早期经典作品市场高点已经难以逾越,这一阶段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已经达到“终极”。 无论怎样,当今的中国不仅是当代艺术上拍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当代艺术成交率较高的国家。在国际当代艺术拍卖市场上,曾梵志、张晓刚、周春芽等艺术明星与他们的外国同行有着相等的竞争力。 亚洲市场的爆发 金融危机,给了亚洲地区赶超欧美的契机。最近几年(特别是2009年以来),亚洲拍卖市场的活力和欧美市场的衰落,颠覆了传统艺术市场的天平,市场的重心开始向东偏移。 受到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价格迸发诱惑的亚洲艺术买家们,纷纷投入巨资,争抢作品。“中国的经济发展了,东南亚华侨也开始注意中国当代艺术。我们应该是比较早一批的藏家,很多好的作品,是我们跟西方人在拍卖行上争来的。”印尼华裔收藏家余德耀告诉记者。2005年开始进入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圈的他,回想当年刚刚进场时所走的弯路,颇多感慨。但细数自己珍藏的张晓刚、岳敏君等人早年的几件代表作品,谈话间仍流露出几分得意。 中国当代艺术海外市场的火热,让具有全球视野的海外华裔收藏家和投资家们,在西方的资本强力引导下,悉数入场。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各大艺术博览会、双年展,也从侧面证明了艺术买家选择的正确性。 “西方还是有几个机构比较注重中国当代艺术的。通过新一轮的价格抬高,我认为会有另外一批更深层次的藏家或机构进入。因为,当一个艺术品跑到一个高位的时候,就会有一批基金会关注高价位的东西。我也会关注他们的动向,这个太重要了。因为他们是我们的竞争者。”余德耀说。他相信,目前这批西方艺术机构和买家的出现。会让中国当代艺术的价格进一步走高。亚洲藏家的实力增强并积极参与竞争,也让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获得了更多信心。 另一方面,中国199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先锋艺术家们,在全球拥有着较为稳定的需求量。而近几年亚洲地区跟风而入的收藏家们,也为价格一路抬高贡献了力量。这也让很多国内拥有早期名作的藏家开始珍视自己手中的藏品。 曾在2005年因一次偶然机会购得一批当代藏品的收藏家李冰,说起当年的果断英明颇有几分得意:“当时这批东西600万元,现在可能半张画都不止600万,里边有很多重要艺术家的作品,而且很多都是当年艺术家的代表作。” 然而,去年秋拍以来,内地拍场上当代板块的相对冷清似乎并没有印证这些藏家的信心。而香港苏富比春拍的逆袭,带来的似乎只是已近结束的“华彩乐章”。 西方藏家退场? 尤仑斯收藏的大举送拍过去刚刚一年多,今年6月,瑞士藏家乌利·希克又将大半中国当代艺术藏品捐赠给香港M+。新一轮的媒体的大肆宣扬和业内人士的争论不休,不断挑动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脆弱神经。有人说,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最后大藏家之一的希克已经开始准备清盘;也有人说,这意味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神话即将落幕。无论怎样,西方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似乎已经无法摆脱。 2007年以后,英国人查尔斯·萨奇从欧洲市场到亚洲市场的几次快速高超的换手,将中国当代艺术品推到新的价格高位。这位眼光犀利、善于商业运作的藏家,不知是吹大了泡沫,还是夯实了基础。所以,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那些年,那些西方藏家,掌握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定价权。 “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市场上刚刚开始起步的时候,是西方人主导的市场。早期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也是对西方藏家另眼相看。”藏家余德耀坦承道,“这也不能怪他们,那时候本身中国也没有什么藏家,也没有所谓的艺术机构来购买他们的作品。所以,就出现了希克先生、尤仑斯先生,还有很多很多的西方艺术机构。” 在中国艺术市场还未形成的时候,早期西方藏家大多是民间收购、低价买入。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在物质上给予了中国当代艺术家支持;而一方面,也给中国当代艺术某一阶段的艺术创作指引了方向。 “假如说没有尤伦斯、希克这样的收藏,整个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标准、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中一些作品的价值等等,都无法得到我们公众的信赖;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西方人收藏这些作品,而我们自身又有学术方面的积累,慢慢从本土来推动我们自己的现当代艺术史,那么这部‘现当代艺术史’可能又是另外一个样子了。”批评家王南溟说道。 事实是,2005年以后,随着国际拍场价格的一路走高,这些收藏开始变得价值不菲,一些西方藏家成为这个市场板块的最早赢家。这批早期的藏家正如余德耀所说,“有的是真正的藏家,有的是倒买倒卖。” “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形成跟2005年的价格井喷有关。2005年有一批国外的基金炒作、投机中国当代艺术。”独立策展人、批评家顾振清(微博)说道。作为自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积极参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独立策展人,顾振清一直坚信,一方面,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活跃创作为艺术品价值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西方藏家和资本的参与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形成起到了决定作用。 如今,希克的捐赠引发的业内争论,可以说是西方藏家对中国当代艺术影响力的又一次很好例证。清盘的疑云笼罩市场,尽管苏富比对此次捐赠作品的“保守估值”,守住了人们对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保值信念”。但是,自2005年国际市场价格井喷以来,经受了数次考验的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能否经得住此次市场大盘低迷的考验还是未知数。而另一方面,如希克这样手中握有重要藏品的西方人,如何处置他们剩下的存货,也必将牵动着每一个市场玩家的心。 挺过寒冰期 今年8月初,保利即将举行一场无底价拍卖,超过300件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将以等待抄底的姿态面向世人。尽管此前的高调宣传,已经赚足眼球,但此举能否保住良好成交率,专业买家会否在此档期抄底,仍是未知数。 “本来中国的艺术市场建构的不是很自然,有投机性、炒作性。这种投机性和炒作性实际上是把中国艺术作品未来的升值空间提前消费掉了,提前兑现了,是‘涸泽而渔’。这种方式把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2005年中国艺术家所辛辛苦苦培植的艺术价值提前通过资本的掠夺方式消费掉了。”顾振清告诉记者,“这之后一定会有一个寒冰期。现在进入市场的很多投资人与两三年前进入市场的投资人不一样。现在进入市场的投资人,可能得忍受投资回报长期无法兑现的磨砺。” 唱衰的背后,交织着人们对市场的过高期许和现实的不堪重负。四月份以来的查税风暴,让市场行情雪上加霜,原本准备逆势而上、绝地反击的投资者们再次疑虑重重。 与此相对,批评家、艺术市场观察者陈默(微博)则认为,市场低迷的时候守住精品才是硬道理。“今年的春拍有一个现象,一线艺术家的作品整体成交率甚至包括他们的平均价值大多是上涨而不是下跌,真正跌的是二、三线,特别是三、四线。”陈默说道,“强者很强,弱者很弱,在弱势市场中盯着资产优良的产品,陪着它玩儿,涨跌不管,总有回报的一天。” 唱衰也好,乐观也罢,成长发育还不到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此时需要的是冷静和审时度势的态度。正如国际艺术顾问迈克尔·弗拉姆所说,“不可否认,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为了继续沿着这条成长的道路继续前进,中国的藏家必须着眼于提高认识和了解市场,注重质与量之间的平衡。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停止质疑这个市场的可持续发展。”